1.1百家争鸣概述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始创于1989年9月,其前身是 孔子诞辰故里游。孔子文化节是一项融纪念先哲、交流文化、 旅游观光、学术研讨、经科贸旅合作于一体的丰富多彩、情 趣盎然的大型综合性国际旅游节庆活动。每届活动期间,于9 月26日举行隆重热烈、异彩纷呈的开幕式;9月28日在孔庙 2564 大成殿前举行孔子诞辰纪念集会,进行别开生面的祭孔活动, 以发思古之幽情,实现敬仰、怀念先师孔子之夙愿。
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呼吁将教师节 改期。魏明伦、李汉秋等政协委员更 是提出了教师节改期的提案。他们提 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 师节、美国加州的教师节、马来西亚 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 政区的教师节,都是定在孔子诞辰日9 月28日。“孔子”是中国最大的文化 符号,把中国的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 日既有纪念意义,也可赋予节日更深 厚的文化内涵。
孔子之教育思想
子曰:“有教无类。” 1. 有教无类;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2.因材施教; 不可以语上也。”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学习要实事求是;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4. 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5. 要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要不耻下问;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 要全面发展; …… ……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孔子弟子三 千,成就突出者72人)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 《诗》、《书》、《礼》、《易》、《春秋》 (五经)、《乐》(佚失)
【杏坛】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 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 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 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 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 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 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 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 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 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 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 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植杏树, 遂以“杏坛”名之。后世将杏 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列入 孔庙的建筑体系之中,这种格 局甚至影响到了儒学所及的东 南亚诸国。
海外孔子学院分布图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 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类 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 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孔子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 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 向全球伦理宣言》
孔子之哲学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之伦理思想
“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识联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语出于《论语· 颜渊篇》,是孔 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 精华之处。这句话用今天的话来 说就是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 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 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 “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曲阜孔庙】
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 门内,是祭祀孔子的庙宇。 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 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 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 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曲阜孔 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 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 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 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 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
2013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 成立以来,已有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 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 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 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 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 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 “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 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 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
背景: 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 社会大变革时期。
• 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 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为新兴地主阶级 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 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 文化:“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学术环境宽松 活泼,形成一批主要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 会力量。 • 阶级:“士”阶层的崛起。
演变线索: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隋唐 新发展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 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孟子的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上》 民本:提出“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贵君轻”
——《孟子· 公孙丑》 仁政:反对苛政
和。
——《孟子· 公孙丑》 伦理观:主张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性本善”
威武不能屈。
——《孟子· 滕文公》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幼,以及人之幼战国时代,处于一个政治经济大变革 的时期。王权衰落,奴隶制度解体,奴隶主贵 族独占文化的局面被打破。诸侯争霸,各国开 放政权以延揽人才。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 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纷纷 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个人利害与国家之 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各 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
儒学的兴起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 东曲阜东南)人。自西汉 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 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 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 影响。
孔 子 (前551-前479 )
孔子之政治思想
1.“仁” :“仁者爱人” 2.“礼” :“克己复礼” 3. “德治”: “为政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