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学其它辨证概说.ppt

中医诊断学其它辨证概说.ppt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一)太阳经证
【概念】
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犯人 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 的证候。
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是 由风寒外邪侵犯太阳经所致。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临床表现】
• 恶寒—风寒束表,卫阳被遏。
• 头项强痛—足太阳经自头项下行至背,太阳 经脉受邪,太阳经气不利,气血断学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临床表现】 发热—风邪侵犯太阳经,卫受邪阳浮于外,
二、六经辨证论治的创立
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是东汉张仲 景在《素问·热论》的认识基础上, 并结合外感病的临床病变特点而 总结出来的,为中医临床辨证之 首创,为后世种种辨证方法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三、六经辨证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1、六经辨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 脏腑,外络于肢节。”
6.理解逆传是顺传规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概念辨析】 1.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的区别。 2.血分证三大类型热盛动血、热盛动
风、热盛伤阴的鉴别。 3.少阴寒化证与少阴热化证的区别 【学习时数】4 学时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六经辨证概要
一、六经辨证的概念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太阳主表,肺亦主表,二者关系密 切。太阳主表是因阳气敷布于外,而肺 之所以主表,主要在于肺津滋养于皮毛。 体表的阳气与津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 卫外的作用。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病理: 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自 外入,一是病由内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 转化。 邪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乘虚而 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 于肌表,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 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转 阳,或由里出表。所谓由阴转阳,是指少阴病 阳复太过,病转太阳之腑,因太阳与少阴相表 里;由里出表多指阳明兼太阳病证。太阳病以 邪气实为主,故其性质按八纲归类属表证、实 证、阳证。
机及临床表现。 4.太阴、少阴、厥阴病证的概念,病
机及临床表现。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5.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 证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传变。
6.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 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传变关系。
7.十二经脉病证和奇经八脉病证的 基本特点。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二)疑难点: 1.如何鉴别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 2.应理解卫气营血证为温热病邪由卫 分→气分→营分→血分的传变,提示 病情逐渐加重,但因机体、病邪的特 殊性,其传变也会有特殊情况:可见 卫气同病、气营两燔、气血两燔等。 。
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六淫之中风寒之 邪,始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及里, 进而传至脏腑。
因此,它的病理变化,当病邪浅在肌表经络, 则表现为表证;若寒邪入里化热,则转为里 实热证;而在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寒邪多易 侵犯三阴经,出现一系列阳虚里寒的病理变 化。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2、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 病变为其病理基础。
第十章 其它辨证方法简介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熟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 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的基本知识。 2.了解六经、卫气营血、三 焦病证的传变关系。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重点与疑难点】 (一)重点: 1.太阳经证、太阳腑证的概念、分型,
各自的病机及临床表现。 2.少阳证的概念,病机及临床表现 3.阳明病证的概念、分型,各自的病
• 脉浮—正邪抗争于肌表,脉气鼓动于外。
上述表现是太阳病的主症主脉,无论病程 长短,但见此症此脉,即可辨为太阳病。
太阳经证,由于病人感受邪气之不同、体 质的差异,又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 分: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1.太阳中风证
【概念】
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 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 的证候。本证是以恶风,汗出,脉浮 缓为辨证依据。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 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不限于外感热 病,也用于内伤杂病,但其重点在于分 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 其传变规律,因此又不能完全等于内伤 杂病的脏腑辨证。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辨六经病证
一、太阳病证
【概念】
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太阳经脉循 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太阳之腑为膀 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风寒 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 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 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 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腑证有蓄 水、蓄血之分。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太阳的生理和病理 】 生理:
太阳,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以固护于外, 为诸经之藩篱。
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 太阳的防卫作用,主要靠命门之火温煦,以 启动膀胱的气化。盖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 表,敷布于全身。又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 主表。脏腑之俞穴均位于足太阳经上,卫阳 借助俞穴以统各经营卫的运行,故太阳可统 摄营卫。由于太阳经气行于一身之外,犹如 院落之篱笆,所以称太阳 为六经之藩篱。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3.应理解三焦为外感温热病邪侵犯三焦而见 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变。其中, 温热病邪逆传心包,可见侵扰神明,阳郁不 达之邪陷心包证。
4.掌握小便不利和自利是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 血证的鉴别要点之一。
5.理解中焦病证的邪从燥化和邪从湿化,是 因阳明主燥,太阴主湿的缘故。
表现的各阶段不同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1、六经证候的归纳:
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 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 厥阴病)两大类。 2、六经证候的特点:
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从病变特点、病变部 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归纳六经证候的 病机,并作为指导治疗。
2020/10/6
中医诊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