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课程大纲(Syllabus for the Seminar 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15年秋)一、课程目标1.熟悉教育社会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2.熟悉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养成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课程内容专题1:教育社会学的性质与方法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从社会学角度或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何在?(2)相比于教育哲学、教育史等其他教育学科,教育社会学视角的独特性何在?(3)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工业化或现代化有何关联?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1)B allantine, Jeanne H,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a systematic analysis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1997. Chapter 1.(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章。
(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章。
专题2: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结构功能主义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结构功能主义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2)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3)结构功能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4)结构功能主义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5)举出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章。
(2)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第1章。
(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版,第1章第3节。
(4)Carlos Alberto Torres and Ari Antikainen (Eds.),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of new research and theory , Rowman & Littlefield, 2003. pp.21-41.专题3: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冲突论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冲突论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2)冲突论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3)冲突论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4)冲突论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5)举出运用冲突论主义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同专题2)专题4: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互动论1.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互动论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2)互动论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3)互动论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4)互动论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5)举出运用互动论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2. 建议阅读的文献(同专题2)专题5: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教育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有何区别与联系?(2)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对教育(不)平等会产生何种影响?(3)教育对积累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产生何种影响?(4)举出运用文化资本论、社会资本论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美]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卜长莉著:《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侯龙龙:《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收入决定》《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2003年第 1 期(总第 1 期)(5)Coleman, James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专题6:社会差异与教育平等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教育是否有助于社会流动?学校是一种社会再制的机构吗?(2)教育平等包含很多维度或方面,为什么主要强调机会均等?(3)何谓教育机会均等?(4)世界各国重视普及义务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章。
(2)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章。
(3)莫琳·T·哈里楠主编:《教育社会学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Sharon Gewirtz, ‘Rethinking Social Justice: A Conceptual Analysis’,in Jack Demaine (Ed.)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oday, Palgrave, 2001.Chapter3.pp.49-64.专题7:性别与教育——女性主义的视野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教育上的性别平等所谓何物?(2)现代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女性主义在理解性别平等上有何异同?(3)女性主义视角的独特贡献何在?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肖巍著:《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李银河著:《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3)J o-Anne Dillabough and Madelein Arnot, Feminis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Dynamics, Debates and Directions, in Jack Demaine (Ed.)Sociology of Education Today, Palgrave,2001.(4)J o-Anne Dillabough and Madelein Arno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Feminist Perspectives: Continuity and Contestation in the field, inDavid L. Levinson, general editor ; Peter W. Cookson, Jr., Alan R.Sadovnik (eds.), Education and sociology : an encyclopedia,RoutledgeFalmer, 2002.专题8: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学校组织社会学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与结构?它与企业、政府等其他组织有何异同?(2)学校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组织文化更符合教育的需要?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6章。
(2)刘云杉著:《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莫林·哈里楠主编:《教育社会学手册》,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
第14-17章。
(4)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8章。
专题9:班级的结构与文化——班级社会学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班级是一种什么样性质的组织?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与功能?(2)什么样的班级文化更有助于教育的开展和学生的发展?(3)学生同辈群体在学生发展中起一种什么样的作用?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片冈德雄著、贺晓星译:《班级社会学》,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班级:事实分析及其价值判断》,《教育研究》,1999年第7期。
(3)程天君:《班级社会学研究(上):诸论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8期。
(4)程天君:《班级社会学研究(下):新论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9期。
(5)陶双宾, 林李楠:《班级:初级群体还是社会组织———一个教育社会学论争的实证性解释和结论》,《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3期。
(6)刘力、戎庭伟、黄小莲:《集体与个性:建国以来我国班级教育价值取向的社会学观照》,《上海教育科学科研》,2014年第5期。
(7)董泽芳、伍海云:《班级社会属性的相关理论与多元分析》,《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11期。
专题10:官方知识与隐蔽课程——课程社会学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学校正规课程体现了谁的文化?进入学校正规课程的知识是由谁决定的?(2)正规课程与隐蔽课程之间是什么一种关系?(3)隐蔽课程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4)将隐蔽课程显性化是否是值得我们追求的方向?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英]M.F.D.杨主编,谢维和等译:《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第8章。
(3)玛丽·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著:《学校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章。
(4)吴康宁:《课程社会学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5)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专题11:学生文化与青少年问题——学生社会学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青少年文化与学校主流文化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更有利于青少年成长?(3)青少年问题是对说而言的问题?(4)为什么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成人社会抱怨年轻一代颓废的现象?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章)。
(2)刘云杉著:《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玛丽·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著:《学校社会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1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