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1日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淡薄,对于传统文化的践行也不足,这些问题呼唤我们关注并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在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
我们需要从教育内容、教育实践、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和机制建设等方面来入手,寻找工作的着力点,提升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是涵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的有机整体。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力量源泉。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I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现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崇尚人际和合、社会和谐、天下和平的伦理文化,涵盖着许多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和生存智慧,是我们构筑现代精神文明的基础,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丢弃和遗忘。
然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为大学生带来了不同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二文化空间”,外来思文章来源:想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大学生身上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阻碍,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疏离传统文化的现象。
(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目前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状况不容乐观。
2004年《中国新闻周刊》对北京几所高校开展了关于“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了解程度不高。
《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的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20%是中间派,仅有10%的大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
据《文汇报》的调查,应用型书籍占据了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一半以上,娱乐休闲类书籍在大学校园同样也很受欢迎。
圈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学生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鲜少阅读,能完整背出一些着名古诗词并正确回答出作者的人更是越来越少,在《新闻周刊》的调查中,有79%的受访者对于传统文化着作“偶尔翻阅”,13%的受访者“敬而远之”,表示“深恶痛绝”者有2%,只有6%的受访者说“爱不释手”。
同时,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很少涉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甚了解。
(二)传统伦理道德淡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质体现在“德”、“善”、“和”三方面。
“德”指人的本性、品德。
“善”指好的行为、品质,是内在德性主导下的外在良好行为。
“和”指相安,谐调,“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
“和”的概念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共生、长远发展。
三个方面综合,很好地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然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包容会通”、“见利思义,诚信为本”、“勤俭廉政,精忠爱国”、“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等优秀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今大学生中日渐式微。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个人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诚信缺失、自制力差、道德实践不足等问题,可以说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观念和意识十分淡薄。
文章来源:(三)传统文化践行危机在一项调查中显示,4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圣诞节一类的西方节日比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更加重要。
唷一部分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甚至不假思考地全盘接受,崇尚美国大片、韩剧、13本动漫、洋快餐甚至是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他们缺乏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分析能力。
另外,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些道德失范的行为,比如考试作弊、学术不端等等,也体现出大学生群体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的践行不足。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践行不足最终会导致社会范围内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
导致大学生疏离传统文化的原因,一是历史上对传统文化认识和继承的种种失误导致传统文化的继承出现断层;二是外来文化涌人造成的文化多样性冲击冲淡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三是当今高等教育过分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导致传统文化教育遭遇冷落;四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塑造和维系大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认同的需要,环境的变迁、教育体系的乏力、榜样的示范力量与教育者人格力量的削弱,使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节节败退。
二、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目前,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曾说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嘲从《离骚》,到《正气歌》;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形成的过程,这种精神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之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文章来源:“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韩愈,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顾炎武,这些仁人志士的慷慨言行无不表明爱国是一种意识、一种觉悟、一种责任、一种行动。
当前,我们需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力量,在大学生中开展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培养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树立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坚定信念,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在文明发展历史过程中,沉淀、流传下来,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魂”。
道德教育一旦离开本民族文化的根,就会变成断了线的风筝。
孑L子日:“君子怀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道德经》中说人生者,珍贵在生,然而只有“道生之,德蓄之”才能使得生而美,真而美,美而善。
从儒家经典着作中集中体现的“仁、义、礼、智、信”到张岱年总结出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即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和勇毅力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些美德为我们指明了完善人格和道德品质,促进个人健康发展的路径。
叫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顽强意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士可杀而不可辱”的威武气节,“万众一心”、“共渡时艰”的团结意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等等,无一不是锻造青年大学生思想作风和意志品质的文化养料。
(三)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学》中提出了人生修养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将“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同时指出,“修身”不是“独善其身”,修己与“敬”、“安人”、“百姓”密切相关,“修身”就是要达到“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
此外,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不懈进取的人生态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气度,最终到达“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优秀传统文文章来源:化为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远大的人生信念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大学生可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生命的智慧和生存的勇气。
优秀传统文化为理想信念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也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信念做出了有益补充。
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康地成长和成才。
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忱、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消解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文化育人的真正体现,才是高等教育工作的真正落实,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文化传承。
三、完善和拓宽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树人”,就是要让大学生能在彼此生成的“友爱、诚信、守法”舆论氛围中,求真、向善、爱美,知羞、知耻、知丑,且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何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教育资源达到“树人”的目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工作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教育内容、教育实践、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和机制建设等几个方面来人手,寻找工作的着力点,提升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针对性,重点加强诚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感恩教育现在大学生中存在很多有悖诚信的现象,比如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简历伪造等现象比较严重,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十分淡薄。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成功之源,“言必信,行必果”是取得信任的前提,中国传统道德更是把“信”列为“五常”之一。
可以说,诚实守信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人一旦失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原则。
所以,我们要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养成真诚做人、认真做事的习惯,加强学生的自身修养,从失信惩罚机制和个人诚信管理机制人手,为诚信建档,把文章来源:诚信表现与学生评价相挂钩。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统称,是民族心理特征、文化观念和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升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族精神的表述不胜枚举,我们要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