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鲁教版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孙集中学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棒融化 B.木材燃烧 C.湿衣服晾干D.灯泡发光2.下列现象中有一种变化与其它变化不同的是()A.干冰升华 B.电灯发光 C.矿石粉碎 D.粮食酿酒3.镁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导电性B.导热性C.可燃性D.延展性4.下面能量转化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蜡烛照明 B.水力发电 C.太阳能供热D.电热器取暖5.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A.花香溢满园﹣﹣分子在不断运动B.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分子发生了改变C.水结成冰﹣﹣分子变大D.氯化钠溶液导电﹣﹣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6.下列物质中不能在水中成溶液的是()A.白糖 B.食盐 C.硫酸铜D.植物油7.实验室里用氯化钾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钾溶液时,下列仪器中,不必用到的是()A.托盘天平 B.烧怀 C.量筒 D.漏斗8.被称为“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的溶液,其溶剂是()A.水B.酒精 C.硫酸铜D.氢氧化钠9.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B.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C.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D.分子间有空隙,而原子间无空隙10.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物质不具有乳化功能的是()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餐具洗洁精洗餐具上的油污C.用肥皂液洗衣服D.用沐浴露洗澡11.许多化学反应都要在溶液中进行的原因是()A.操作简便、设备简单B.节约原料,节省成本C.可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D.固体物质间不能直接反应12.下列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微粒的是()A.中子 B.分子 C.质子 D.电子13.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A.将烧碱放在已知质量的烧杯里用托盘天平称量B.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C.振荡试管时,用手紧握试管,拇指堵住试管口,上下晃动D.滴加液体时,滴瓶滴管的尖端不能触及已加过其它试剂的试管内壁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由二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组成B.二氧化碳是由二个氧元素和一个碳元素组成C.二氧化碳由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所构成D.二氧化碳由碳、氧元素组成1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空气 B.二氧化碳 C.海水 D.粗盐1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下实验操作中,不合理的是()A.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B.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跟量筒内的凹液面最低处水平C.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等气体时,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17.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A.氯化钠B.水C.水银 D.二氧化碳18.酒精放在水里,能溶解的是因为()A.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B.分子很小C.分子有质量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19.在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小于10%的可能原因是()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⑤氯化钠晶体不纯.A.①②③④⑤B.只有①②④⑤ C.只有①②③D.只有②③④⑤20.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俗称“摇摇冰”)()A.氢氧化钠 B.硝酸铵C.食盐 D.蔗糖21.氢是新型清洁能源,但难储运.研究发现,镧和镍的一种合金是储氢材料.下列有关57号元素镧(La)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元素原于的质子数为57B.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7C.该元素原于的核外电子数为57D.该元素为非金属元素22.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电解水实验”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构成的C.试管a、b中所得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D.试管a、b中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23.城市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取水 B.过滤 C.吸附 D.消毒24.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A.A B.B C.C D.D25.对分子、原子、离子的下列认识,其中正确的是()A.氢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B.镁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镁离子的质子数C.当液态水变成冰,水分子间不存在间隔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二、填空题(每空2分)26.据《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最近研制的以锶原子做钟摆的“光晶格钟”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锶元素(元素符号为Sr)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锶元素属于(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锶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原子核外有个电子层,锶离子的符号为.27.磷原子核内有15个质子、16个中子,则磷原子核内有个电子,相对原子质量为.28.将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和电子分别填入下列空格中.(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2)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气;(3)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4)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变成.三、实验与探究(每空2分,共12分)29.用下列序号填空:①烧杯②试管③胶头滴管④燃烧匙⑤蒸发皿⑥锥形瓶⑦集气瓶⑧量筒能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有;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不能直接加热的玻璃容器有.30.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推断物质的组成,是认识物质的一种方法,研究水的组成就是利用了这种方法,电解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1)和正极相连的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和负极相连的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2)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四、分析与计算(每小题14分,共14分)31.无土栽培是一种在营养液中培育植物的农业高新技术,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某课外实验小组要配制1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4%的硝酸钾溶液用于配制营养液.(1)需硝酸钾g,需水mL(水的密度是1.0g/cm3)(2)配制此硝酸钾溶液的步骤为、和;配制过程中用到的仪器有、药匙和胶头滴管.(3)若在量取水时俯视凹液面最低处,其它操作正确,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4%(填>或<或=).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孙集中学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棒融化 B.木材燃烧 C.湿衣服晾干D.灯泡发光【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A、冰棒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木材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C、湿衣服晾干的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灯泡发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2.下列现象中有一种变化与其它变化不同的是()A.干冰升华 B.电灯发光 C.矿石粉碎 D.粮食酿酒【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干冰升华、电灯发光、矿石粉碎等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粮食酿酒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酒精,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3.镁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导电性B.导热性C.可燃性D.延展性【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等;而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挥发性等.【解答】解: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差别,从而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4.下面能量转化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蜡烛照明 B.水力发电 C.太阳能供热D.电热器取暖【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A、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B、水力发电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太阳能供热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电热器取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5.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A.花香溢满园﹣﹣分子在不断运动B.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分子发生了改变C.水结成冰﹣﹣分子变大D.氯化钠溶液导电﹣﹣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分析】A、闻到气味是因为分子的不断运动;B、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C、从分子间隔发生改变分析;D、盐溶于水后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解答】解:A、花香溢满园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不合题意;B、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分子发生了改变,正确,氮分子和氢分子变成了氨分子,不合题意;C、水结冰是因为水分子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分子大小不变,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氯化钠溶液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电离出的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点评】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变,改变的分子间隔,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6.下列物质中不能在水中成溶液的是()A.白糖 B.食盐 C.硫酸铜D.植物油【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分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解答】解:A、白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A错误;B、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B错误;C、硫酸铜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C错误;D、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7.实验室里用氯化钾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钾溶液时,下列仪器中,不必用到的是()A.托盘天平 B.烧怀 C.量筒 D.漏斗【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分析】根据使用固体氯化钾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钾溶液的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确定配制时所需要的仪器,判断所列仪器在配制过程中不需要使用的仪器.【解答】解:使用固体氯化钾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钾溶液的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称量时需要使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氯化钾的质量、需要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水的体积;溶解时需要使用烧杯作为溶解容器;而漏斗是过滤时的主要仪器,在配制溶液时不需要.故选D.【点评】根据溶质状态的不同,把配制溶液步骤分为:使用固体溶质配制溶液步骤“计算﹣称量﹣溶解”;使用液体作为溶质配制溶液的步骤“计算﹣量取﹣溶解(或稀释)”.8.被称为“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的溶液,其溶剂是()A.水B.酒精 C.硫酸铜D.氢氧化钠【考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分析】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时,一般前面的为溶质,后面的为溶剂,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水为溶剂.【解答】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是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则氢氧化钠为溶质,水为溶剂;在硫酸铜溶液中,是硫酸铜固体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则硫酸铜为溶质,水为溶剂.故选:A.【点评】本题很简单,学生只要根据物质的状态和平时积累的知识来解答即可.9.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B.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C.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D.分子间有空隙,而原子间无空隙【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它们的质量都很小,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分,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一个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故选项错误;B、分子、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故选项错误;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这是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故选项正确;D、分子间、原子间均有空隙,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可分性,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10.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物质不具有乳化功能的是()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餐具洗洁精洗餐具上的油污C.用肥皂液洗衣服D.用沐浴露洗澡【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分析】根据汽油是良好的有机溶剂,能溶解油脂,洗涤剂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功能,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判断.【解答】解:A、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依据的是汽油能将油脂溶解,形成溶液,汽油无乳化功能,所以正确;B、洗涤剂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功能,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洗洁精属于洗涤剂,所以错误;C、洗涤剂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功能,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肥皂液属于洗涤剂,所以错误;D、洗涤剂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功能,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是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沐浴露属于洗涤剂,所以错误.【点评】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学习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1.许多化学反应都要在溶液中进行的原因是()A.操作简便、设备简单B.节约原料,节省成本C.可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D.固体物质间不能直接反应【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分析】根据影响两种物质反应的速度的因素考虑,两种物质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度越快,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物质的接触面积就大.【解答】解:两种物质相互接触的面积越大,反应的速度越快,由于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溶液中两种物质接触面积最大,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得很快,有些产品的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缩短生产时间.故选:C.【点评】因为在溶液中两种物质接触面积最大,所以许多化学反应都要在溶液中进行,反应速度最快.12.下列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微粒的是()A.中子 B.分子 C.质子 D.电子【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解答】解:A、中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也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故A错误;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B正确;C、质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更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故C错误;D、电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也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故D错误.故选:B.【点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它能保持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13.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A.将烧碱放在已知质量的烧杯里用托盘天平称量B.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C.振荡试管时,用手紧握试管,拇指堵住试管口,上下晃动D.滴加液体时,滴瓶滴管的尖端不能触及已加过其它试剂的试管内壁【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分析】A、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B、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防止夹碎试管口,因为有的试管管口有沿;C、试管内的液体可能有毒或有腐蚀性,拇指堵住试管口,可能受腐蚀或中毒;D、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解答】解:A、将烧碱放在已知质量的烧杯里用托盘天平称量,防止腐蚀托盘,操作正确,故A正确;B、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操作正确,故B正确;C、试管内的液体可能有毒或有腐蚀性,拇指堵住试管口,可能受腐蚀或中毒,故C错误;D、滴加液体时,滴瓶滴管的尖端不能触及已加过其它试剂的试管内壁,防止污染其他药品,故D正确.【点评】注意:试管夹主要用来加试管,左手拇指捏短柄初,将试管底部从试管夹中间穿下,在距试管口三分之一处夹住;取试管时也是从底部取下,避免污染试剂.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由二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组成B.二氧化碳是由二个氧元素和一个碳元素组成C.二氧化碳由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所构成D.二氧化碳由碳、氧元素组成【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分析】根据化学式的宏观和微观意义来分析解答.【解答】解:A.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组成的,故错误;B.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错误;C.二氧化碳是由大量的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故错误;D.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式的意义,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难度不大.1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空气 B.二氧化碳 C.海水 D.粗盐【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关键看其成分是否只有一种物质组成.【解答】解:A中空气成分复杂,主要氮气、氧气等,为混合物,故A错误;B中二氧化碳,只有一种物质组成,为纯净物,故B正确;C中海水中有水、盐等多种物质组成,为混合物,故C错误;D中粗盐中含有氯化钠、难溶性杂质等多种物质组成,为混合物,故D错误.故选:B.【点评】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1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下实验操作中,不合理的是()A.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B.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跟量筒内的凹液面最低处水平C.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等气体时,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测量容器-量筒;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分析】A、根据胶头滴管使用的注意事项分析;B、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跟量筒内的凹液面最低处水平;C、任何制取气体的实验,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盖灭.【解答】解:A、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要悬空垂直滴加,为防止污染药品,滴管不可伸入试管内,故A错误;B、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跟量筒内的凹液面最低处水平,故B正确;C、任何制取气体的实验,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C正确;D、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灭火,故D正确.故选A【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是我们必须具备的能力.17.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A.氯化钠B.水C.水银 D.二氧化碳【考点】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氢气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C、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正确;D、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8.酒精放在水里,能溶解的是因为()A.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B.分子很小C.分子有质量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分析】根据分子的定义和特性分析,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解答】解:由分子的特性可知,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酒精放在水里,酒精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之间去了,所以,酒精能溶解在水中,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知识,能运用微粒的基本特征解释日常生活现象.19.在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小于10%的可能原因是()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⑤氯化钠晶体不纯.A.①②③④⑤B.只有①②④⑤ C.只有①②③D.只有②③④⑤【考点】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分析】由公式:溶质质量分数=×100%可以看出,若溶质质量偏小,将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若溶剂质量偏大也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针对每项操作分析,将导致溶质或溶剂的质量如何改变,最后作出正确判断.【解答】解: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将导致所取水体积偏小,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会使所取水质量增加,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使读数中增加了开始游码所处位置质量,从而导致所得氯化钠质量偏小,最终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会使溶剂质量偏大,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