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阳殷墟的第十五次发掘

安阳殷墟的第十五次发掘

安阳殷墟的第十五次发掘1.人员的时间与方法第十五次发掘的时间是从民国二十六年三月十六日到六月十九日,共有三个多月。

梁思永、郭宝钧先生都有事情要忙,不便下田野,只答应偶然前来而已,因为我在发掘团待了这么久,事情也相当熟悉,便由我负责向地方政府的督察专员交涉何时开工、雇用工人、军队保护等事情。

当时不知道十五次发掘会是最后一次安阳发掘。

参与人员有石璋如、王湘、高去寻、尹焕章、潘悫,临时工作人员有王建勋、魏鸿纯、李永淦、石伟等人。

潘悫先生依旧负责事务工作,实际下田野的正式人员就是石、高、尹、王与临时人员。

因为河南省古迹研究会、山东省古迹研究会、中博筹备处都要自行组织发掘团,而后者更因为单位属性,可以在全国各地进行工作,需员孔急,就需要训练人才、有机会让他们练习,安阳殷墟发掘便成为训练场,所以这几次的临时人员才特别多。

这次采用的方法与前次略有不同。

前次是先找地方,扩大之后再集中,这次则为集中专作C区。

当然仍然是以平板仪所测量的中心点为主,分成数组进行工作。

分组的大致情形是石璋如跟魏鸿纯一组,高去寻先生跟李永淦一组,尹焕章先生跟石伟一组,晚来的王湘先生就负责到各地测量与照相,另外也负责I区较偏南的部分。

因为十三次发掘的YH127坑出了许多甲骨,使得安阳殷墟声名大噪,就像西北冈发掘时候的HPKM1004是一样的情形,好多学校集体前来,像清华、北大都来过,学者们像叶公超、闻一多、陈梦家等也都来到安阳参观,所以参观者特别多。

这次也雇了一百二十多位工人,阵容算是相当庞大,挖掘三十七个探方,一个探方一百公尺,发掘面积也达到三千七百平方公尺,也是相当大了。

2.基址墓葬穴窖与水沟这一次发掘,主要发现了基址、墓葬、穴窖、水沟。

先以水沟来说,其实在十三次发掘的时候就已经找到水沟,但只是粗浅样式而已,十四次时就继续进行寻找的工作,形状大致完备,但是我们无法解答水的流向是南向北流,还是北向南流?第十五次发掘时,我们终于看出水沟的水流是由南向北流,而水沟也有一百多米长;不过当时尚未找到水源,只是假设可能与穴窖有关系,因为有些水沟会走过旁边而不穿过,但也有穿过早期的灰坑的情形,我是猜测与早期的灰坑有关,不过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才行。

最重要的还是基址跟穴窖。

我们找到不少穴窖,也有不少的甲骨坑,例如像是H251、H330就有数量不少的甲骨。

还在H358坑找到陶制的小人偶(就是陶俑),有不少俑的头断了,陶俑多呈灰色,头分两种,一种是有头发、在头上盘绕成一圈的,另外一种就是光头的,陶俑身上都有朱红的漆。

两种陶俑的手的方向也有不同,一种是手垂放在前头,有一种东西将俑手拴住,另一种就是手放在背后,也有东西拴住。

董作宾先生说这些都是刑具,女生拴在前头,男生在后头。

之前说过俑多呈断头,但是经过接合之后是可以看出性别的,也证实董先生说得没错。

有关陶俑的研究成果,后来有具体写成文字。

有关基址问题,以前找的基址虽然不少,但是并不相连,无从看出彼此之间是否有所关联,这一次找到了成组的基址,不过当时不清楚彼此到底如何连接,只知道是成组的。

安阳的东部,由于洹河改道曾经冲毁原河岸,因此殷墟有些基址的东边也遭冲毁,只剩下西岸;但是也有些是因为时间先后的关系,或是与其它墓相近,遭到打坏。

像这次找到的基址中,比较晚期的与先前基址有所重叠,就发现有部分会被打坏,因而先后基址的形式不同,属于后期基址的墓葬,也会叠压住旧墓。

这次找到最大、晚期的乙十一就有类似的情况。

乙十一基址的范围很大,附近的基址也相当密集,我们先找到前期的部分,后来随着挖掘范围的扩大,又找到其它的基址,然后又找到了乙十一后期的部分(被其它基址隔开),于是将先发现者称乙十一前,晚发现者称乙十一后。

乙十一基址群有十二个大小不等的基址(编到乙二三),分布位置有南北、东西向。

在田野所起的坑号是按照发现先后而取,因此坑号并不代表时期先后的关系。

而基址与甲骨也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例如甲骨坑YH330,就是位在乙二十的附近,YH251位在乙十八基址附近,这是一组基址。

另外一组基址也是成组的,就是丙组基址。

丙二是大基址,丙三、丙四位在丙二之内,丙五和丙十七都位在丙二的外头,也是相当复杂的基址群,基址群中则有三条路。

丙组跟乙群组的组织不大一样,但是都是连起来的,所以是很重要的发现。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丙二基址的夯土台阶上发现了两件与祭祀有关系的璧。

其它有些基址的边则没有找得很清楚,因为与发掘区域有关,不过也知道有些已呈相对关系,也相当有意思。

3.独立墓葬其次再讲墓葬。

两种墓葬中有一种是独立的,一种是与基址有关的。

先说独立的一种,所谓独立的,就是还不太清楚是否跟基址有关,但是与基址的范围有关。

这独立的墓葬,就在丙区的北边,与北边某些基址似有相连的关系,但是关系究竟为何,就是说似乎基址是为墓葬盖的,却又发现基址与墓葬之间的性质有些不同。

最重要的丙区北边独立墓葬有五个,M362、M331(位M362东)、M388、M333(388与333相对)、M357(位388之下),可以看出彼此是成组的,以M362为主体,因为埋M362的时候,先挖了一个大方坑,在大方坑的东边已为M331留下位置,但是埋M331的时候,M362有棺椁,M331也有,于是原留空间不足,就打破了大方坑,把M331更向东移动。

所以就清楚地看出时期早晚,但是M362发现得晚,所以编号在后。

M362也被盗掘,上头因为是乱七八糟的夯土,所以保存状况还算好些。

M362墓内有十一个人架,北边的墙边有三条兽腿,经鉴定后为一条羊腿、一条猪腿、一条牛腿,在西北冈的1002也是北边有三条兽腿(牛猪羊)。

不过当时我们以为是四条兽腿,后来仔细一看,牛腿断开被扰乱过,所以还是三条。

人骨的排列,则是3、3、3、2,有个俯卧的人架,不知原本如此还是被碰倒的,圆坑(盗掘坑)从墓室下头进入,上头的夯土大致维持完好,我们以为是完好的墓,所以别的图是二十分之一,我们为此特制十分之一的图,拿平板来测量,后来才发现东西很少,已经被破坏过了。

人架因为头朝下,腿朝上倒竖,不知是被盗掘者从原先躺的棺内拖出,还是被盗掘者一伙人中之一而把它弄栽倒,也不知是主人翁还是殉葬者,或是盗掘者,幸好骨头大致还算完好,留着让体质人类学家鉴定。

这里的器物也很值得注意,有很多木器,也雕上花纹,涂上了漆,豆也多,还有盘子、皿等,极少铜器,有的话也多是破片,只有一个形状非常奇怪,刃部很长到底的矛还算完整,平常人都说是晚期矛,可是也不知道是否真为晚期矛,平常学者谈M331跟M338的物品时多说是早期的,可是对矛避而不谈,因为这种矛跟平常殷墟出土的矛不同,没有二道的部分,也长、宽得多,相当锋利。

后来我们猜想可能是主帅的武器,因为地位特殊,所以武器也不同,较大、较锋利,杀人威力也厉害些。

在十一个人架之外,也有数条狗的骨头。

因此虽然M362的木器很多,却并不代表就是晚期墓,像1001也有很多雕花木器,就是早期墓。

M331有六个人架,其中一个是主人,骨架已毁,五个殉葬的人架在上面,2、1、2排列在二层台上,另外有个人头骨,比起362的人数少了一倍。

M362有三犬十人,M331有二犬六人,人、犬数减少,而无兽骨,可见等级有别,然而M331有很多器物。

礼器如觚、爵、尊都有,也有武器,就是在主人翁的前头有金镶玉戈头(其实就是玉戈头与铜戈尾,本地人称为金镶玉)。

M333、M388有三具人骨,主人中间一个,两边殉葬两个,M333有三人三犬,M388有三人二犬,不过犬数有可能靠不住,因为有些埋在上头,或是封土时没有完全封进去,只有腰坑一带的才靠得住,所以虽然犬有关系,但是数目多少的关系仍是无法确定。

M333里头也有兵器,是很短的玉器,没有柄部,另外也有铜戈。

M388的兵器则比较长,有两个玉质的,不过样子不太一样,有花纹、也比较长,另有铜戈六件。

所以这些殉葬坑有等级、也有兵器,材质、数目均有不同,似有左右之分,不过这些殉葬品以装饰品多,例如头上装饰的笄、玉等,似为女用的装饰品,所以就不知道是否主墓为男,他墓为女?这也是我现在想到的想法。

其它数坑的武器与362的武器明显不同,戈是直内,矛是长柄,是否有男女之分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至于M331里头的觚、爵都是三套,也有三个斝,其它的墓是两个,也不太一样。

M388比较特别,出了小盉、铜壶、铜瓶,每墓均有觚、爵、瓿。

兵器则是彼此之间有所分别的。

南边的M357则都是兽骨头,是羊、犬为主,M357很浅,表面就被扰乱了一部分,底下东边的方向还有早期的灰土坑,塌陷下去,使得部分兽骨掉入灰土坑,可是当时不清楚,因为有成排的羊、犬,所以就暂且将它当成墓葬看待,实际上并非墓葬,可以看出有羊骨四十二个,犬骨四十一个,另外又找出四只羊骨,等于有四十六个羊骨,犬骨另七个,等于四十八个,可是可能还有没找到的,所以确实的数目是否为五十羊、五十犬,不得而知。

羊、犬作为祭祀墓葬的人员之用则是很可靠的,而人员的身份目前不得而知,也不清楚其与丙组基址是否有关,颇值得注意。

4.与基址有关墓葬以下再说与基址有关的墓葬,就是丙组跟乙组的性质也不相同。

先讲丙组,简单地说,丙组的人骨头在西边,兽骨头在东边,像丙一基址前头西边有三个墓葬,每个里头都有三人,另一个较大,有二十来个,东边有狗、羊,人则是遭到砍头,其余的小基址里头邻近墓的方向也有埋人,像丙八、丙七就有人,也有狗,两个人埋在底下。

所以人、狗的看待不同,人去的地方比较珍贵,狗就比较差。

这就与362墓组有些不同,后者比较重右。

而这里的小墓是殉葬祭祀用的,所以没有棺椁,与基址有关的墓葬不但无棺椁,也无腰坑。

乙组的墓葬分两种,都无腰坑。

一种是在基址下面的“奠基墓”,或下面、或正中,埋的是人或是狗,只有重要的墓葬、面南的才有奠基墓,面东的就无奠基墓。

比如说乙十一就有奠基墓,乙二一、乙十九也有。

可是乙二十虽然是基址,是另一种硬土,与乙十三情形类似。

另一种我从前认为是“置础”,置础就如同主屋上梁一样都要举行重要祭典,这些墓都是在正基址的南边,比如说乙十一前是主要基址,所以就有置础的坑,乙十七并未找的很清楚,但在其西南也有牛、羊、犬的墓。

置础坑是在主要基址的南边,用的是犬、羊、牛,有的只有犬、羊而不用牛,也有的只用犬。

乙十一以人、犬奠基,用牛羊犬置础。

在乙十三基址上上梁时举行祭祀,有三排祭祀坑,牛在前排,狗、羊在中排,最前排有一个人领着牛、羊、犬祭祀,另一个墓我们则找到三十条牛。

丙区每个坑都是用犬、人来祭祀,以M362为特例。

M357祭祀时则只有羊跟犬,所以其资格只到羊跟犬。

乙七基址也是用羊、犬,但数量少得多。

乙十一后基址用牛、羊、犬数量多得多,达到三十头牛,乙七只用三到五头牛,规模差距相当明显,而越到晚期动物数跟人数则越来越多。

可是我们还是不清楚362那组墓与丙组基址究竟有无关系,希望后人能够加以注意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