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七章行政改革全解

第十七章行政改革全解

9
1.国有企业私营化,将部分国有企业或资产卖给私人
经营
• 英国自1979年撤切尔夫人上台后便积极推行私营化
运动,至1994年止,已有46%的国有企业私营化,
国有企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0年以前 的8%降为3%。 • 法国已将一些国有企业逐步改为国家控股、参股或 转为私营企业。特别是1986年以后,法国政府通过
• 因此,从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对中央与地方的
关系进行了调整。特别是自里根上台以后,里根
政府提出了“还政于州”的口号,给州政府更多
的自主权。 • 克林顿政府也积极推行放权的原则,将联邦政府 的社会职能逐步转移给州和地方政府。
15
2、日本
制定了关于改革国家与 地方关系的方针和推进地方 分权的基本法,实施地方分 权的特例制度,使地方政府 在地方建设等方面具有了更
4
就改革的基本类型来看,行政改革有“调适
型”改革、“转轨型”改革和“发展型’”改革
三种类型。
“调适型”改革指发达国家在原有政治、经
济框架范围内进行的适应性的改革。
“转轨型”改革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向
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进行的行政变革。
“发展型”改革则是指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 家的改革。
5
• 就改革的基本方式看,行政改革有“突变式”和
• 行政改革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民 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 行政改革是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 现代化的需要
7
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基 本趋势 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 要特点
8
一、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 基本趋势
(一)缩小行政管理范围,强化政府宏现调 控和综合协调功能
为减轻政府负担,缩小政府行政管理范围, 当代西方各国行政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分 散、转移政府的专业管理职能,普遍采取如下改 革措施:
关于地方议员行使职权的条件以及
地方行政运作方式的法律文件,从 而形成了法国关于权力下放和权力
分散的基本格局。
18
5、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 在当代西方各国的分权与放权的改革中,各国 政府都坚持财权集中、事权分散的原则,既保 证国家整体利益得以维护,又充分调动地方政 府的积极性。 • 都不同程度上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严 格有效的监督,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
38
2、 日本政府
• 从1980年开始,以“亲切、廉洁、效能”为宗旨, 以窗口股务为中心,开展完善行政服务的活动。 • 1988年又推行“高质量的行政服务运动”,要求 与国民有接触的公共服务要做到明白易懂、方便 群众、办事迅速、服务周到、保证安全;为人们 提供所需的各种行政服务。为此,各省厅及特殊 法人都设置了服务窗口。 • 从1990年开始,又把每年的5月定为“高质量行政 服务推进月”,集中实施改善行政服务的总检查。
13
(二)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扩大
地方政府的权力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当代行政改革 的重耍内容之一。70年代以来,这方
面的改革呈分权和集权两种趋势,但
以地方分权为主流。
14
1、美国
• 罗斯福总统当政的时候,为了摆脱当时经济危机
的阴影,提出了“合作联邦主义”的口号,大大
地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至60年代,中央集权 发展到顶峰,弊端也日益显见。
1
2
行政改革的基本含义 行政改革的必然性
3
一、行政改革的基本含义
• 行政改革的含义有狭义、广义之分。
• 狭义的行政改革仅指政府机构改革; • 广义的行政改革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 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 整和变革。它包括行政责权的划分、行政职能、 行政组织、人事制度、领导制度、行政方式和行 政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20
• 日本政府于1984年对《国家行政组织法》进行修 改,撤销了54个设在地方的中央分局,并对12个 省厅的内部机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合并。 • 美国克林顿政府时期更是积极推行压缩政府规模、 缩减联邦雇员及放松管制的改革,将政府部门的 一些机构成建制转移出政府,如人事总署就将拥 有700多人的调查队变为私人企业。
法律规定,推行大规模的民营化计划。
• 美国,日本、德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民营化。
10
2、公共事务管理民营化,将公共服务事务或部分
政府职能委托结民间团体或私人管理。
• 日本政府将清洁卫生、维修公用设施、修建学校
等公共事务委托给地方自治体、民间团体或个人 管理,除社会福利设施外,其他公共事务的委托 管理面高达80%左右。 • 美国、英国政府也将公共服务事业承包给私营企 业,据统计,美国大约有35%的地方政府让私营 公司负责收集城市垃圾,42%的地方政府使用私
术在政府中的翻版;1988年推行的“下一步行
动”,也借鉴了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
27
• 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受企业界“重塑管理”
运动的影响,也进行了“重塑政府”的改革
行政程序和行政方法的试验。
例如,美国俄勒岗州政府巳经成功地
重塑了“恳请建议”的程序。纽约市政府也
开始了司法系统的重塑工作。其他州也采取
人企业经营公共汽车系统。
11
3、业务合同化,把政府主管的部分业务推向市场,
由政府与企业签订合同,以保证其业务目标的实现
• 法国政府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在政府和企业间实行
合同制。政府与企业通过谈判签订合同,明确规定
双方的义务,企业按合同规定履行义务,政府则据
此对其进行监督并支付酬金。
• 英国的“下一步行动” 方案和新西兰的公司化改革 尤为激进。两者的共同点是把部内的中下层组织转 变为具有独立性质的单位,实行经理负责制。
是宪法和法律授予的,其一切改革活动必须以法
律为依据,未经授权不得擅自采取任何行动。
• 例如,克林顿总统上台后提出要进行医疗保健制
度改革,但是他首先要使自己的改革计划在国会
审议通过,使之成为法律并获得相应的授权,否
则是不能采取任何实际行动的。
34
(三)注重政府管理内涵的改革,追
求政府管理的效益
1、英国 英国政府非常注重提高政府的管理效 能和服务质量,每次的行政改革都特别强 调用尽可能少的投入来换取尽可能多的产 出,少花钱多办事。
21
• 其他各国政府也在不同程度上进行机 构的合并和调整,在组织结构上压平 层级制,减少中间管理层次,简化内
部规章制度,实行参与管理、参与决
策。对解决非经常性问题则多用临时 机构如特别委员会、项目小组等。
22
(四)注重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
强公务员定员管理
1、英国1968年的《富尔顿报告》反映了西方各
设置由《地方自治法》规定。
32
2、 英国政府
• 在行政改革中也一直强调要有法律依据,实
行“先立法后改革”的做法。
• 例如,地方政府因工作需要,考虑增加机构 和扩大人员编制,必须由中央主管部门审核 后,报议会决定。而议会不管最后是否通过,
都要有一个相应的法律文件予以确认。
33
3、美国
• 美国宪法明确规定,总统和政府行政机构的权力
19
(三)精简机构,改革传统科层组织制度
• 改革传统科层组织制度,建立精干、合理、高效 的政府机构,是当今各国政府的重要目标。 • 澳大利亚政府1983年末颁布了《澳大利亚公共机 构改革》方案,确立了机构改革的总体目标。 1987年,在合理划分职能的基础上对政府部门进 行了调整合并,将28个部精简为18个部。
35
• 1968年的《富尔顿报告》虽然涉及到政府职能的 调整和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但其宗旨是便于采用 企业管理的经济核算办法,引入“输出预算法” 和应用新式管理会计学,所以,虽然机构增加了,
服务质量提高了,但政府的财政压力却减轻了。
• 1979年的“效率评审计划”直接为政府节省了20
亿英镑的支出。
36
大的自主权和主动性。
16
3、希腊
1982年至1988年的改革也是以大规模
转移中央政府职能,给省以更大的自
主权为特征的。而其权力下放的重点 是重大投资权,这在很大程度强化了
地方政府的职能,强化了地方政府管
理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手段。
17
4、法国
把权力下放和权力分散作为行 政改革的突破口。1992年又颁布了
“渐进式”两种方式。
• “突变式”改革是指在较短的时期内,对整个行
政体制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和变革。这种方式能迅
速推进改革,改变旧的体制,但阻力和风险较大;
• “渐进式”改革则指用较长时间对行政体制的各
方面进行逐步的、阶段性的调整和变革。这种方
式较为稳妥,进程相对缓慢。
6
二、行政改革的必然性
• 行政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1991年的“市民宪章”运动并未对
政府体制做实质性的改变,但它力 图克服公共服务行业中服务态度不
好和服务质量不高等群众意见比较
大的问题,对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做
了种种规定,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37
• 1982年的“市场检验”运动则是将政府的部 分公共服务项目推向市场;进行公开招标, 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原来由政府一家包办的 垄断格局,其目的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部 门的服务质量,并且充分利用社会的财力、 物力来办公共服务项目。
布‘定员令”,由各省厅组织实施。
29
• 由于日本每次的削减定员计划都
有统一规划和逐年计划,采取持
之以恒、细水长流的渐减方式,
因而可以较好地避免由于一次性
的、大幅度的减少机构及编制而
引起的震动,防止因减而复增带
来的种种弊端,又能做到人员编
制的负增长,达到压缩人员编制、
调整人员结构的目的。
30
2、英国政府 英国无论是哪一届新政府上台,都不约而同 地对政府行政改革给予高度的重视,长期不懈地 进行改革。 3、法国 自1982年实施权力下放以来,已有20多年的 历史,目前仍在继续推进。他们认为,这一改革 还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4、美国 调整改革联邦与州关系的方式也是比较温和的, 如正在进行的还权于州的“新联邦主义”改革, 从60年代末尼克松总统上台算起,已有30多年的 时间,目前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