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定监护人能否处置未成年人财产

法定监护人能否处置未成年人财产

法定监护人处分未成年人财产问题初探
---以未成年人财产申请商业银行抵押贷款为视角
所谓未成年人财产,是指未成年人以自己名义享有的财产。

一般而言,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继承、赠与或者其他无偿方式取得的财产。

另一类是因劳动、营业或其他有偿方式获得的财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家庭财产的日增,特别是父母出于规避遗产税的考虑,设置在未成年人名下的财产较之以往有了大幅增长。

由于未成年人基本属于我国民法范畴的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没有管理自身财产的能力,因此法律规定由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一般为父母)行使对这些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甚至处分权利。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在资产业务发展中,原本与未成年人财产交集甚少。

但是目前,在以房地产作为抵押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实务中,未成年人作为房地产所有权人或者房地产所有权人之一的情形越来越普遍。

也有出现持未成年人名下存单向商业银行申请存单质押贷款的情形。

在上述情形中,这些抵押和质押行为是否有效,未成年人房产抵押借款公证文书是否具有强制执行力,如何权衡未成年人以及商业银行的利益,已经成为一个热点法律问题。

为行文方便,本文仅以未成年人房地产作为抵押物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为视角,讨论法定监护人处分未成年人财产的效力,揭示相关法律风险。

相关结论亦可推用于未成年人存单质押贷款。

一、关于设定未成年人房地产抵押效力分析
从立法层面而言,我国对于未成年人财产权利的保护,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其他部门法相呼应的法律体系。

宪法确立了保护公民私人财产的原则,《物权法》明确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犯私人合法财产,均适用于保护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民法
通则》也对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作出了特别规定。

法学界普遍认为房地产抵押作为一种复杂的民事法律行为,未成年人不能充分理解这一行为的法律后果,因此不能单独实施抵押行为,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实施。

那么法定代理人代为实施的房地产抵押行为的法律效力又该如何认定呢?依据我国目前法律的规定,认定效力的关键点在于是否从子女利益出发。

1、“为子女利益”设定未成年人房地产抵押。

《民法通则》作为判断处分未成年人财产行为有效与否的直接法律规范,其18条第一款明确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尽管这一规定确定了监护人“为子女利益”可处分其财产的原则,但是这一规定较为笼统含糊。

法律对何谓被监护人的利益未作出列举式的说明,也未规定衡量处分行为是否适当的机构,因此在实务中,往往由法官依据常识和常理自由裁量是否为“为子女利益”。

如果是按揭贷款,则一般认定该抵押确系为未成年人利益所为,抵押有效。

如果是持证抵押,则会视不同情况判断。

目前已有法院生效判决,判定为未成年人筹措学费而订立的房地产抵押借款合同合法有效,债权人有权就登记在该未成年人名下的房地产拍卖款优先受偿。

2、“非为子女利益”设定未成年人房地产抵押。

依照我国《民法通则》规定,该抵押行为应为无效行为。

但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专家王泽鉴先生则认为,应从兼顾未成年人之保护以及维护交易安全的角度出发,根据处分行为的性质确定父母“非为未成年人利益”的财产处分行为的效力。

这种观点比较折中,以处分行为有偿、无偿区别其效力。

也就是说当父母处分行为是无偿的,那么法律就认定它是无效行为;如果是有偿性的,那么法律规定是有效行为。

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接受未成年人财产抵押而发放的贷款,无论贷款用途,
均应被认定是一种有偿行为;不论父母设置抵押行为是否为了未成年人的利益,该设置行为也是有效的。

二、关于房产抵押贷款公证执行文书的法律效力
据笔者了解,有些城市的商业银行出于规避法律出发,在以未成年人的房产设定抵押时,往往要求监护人说明理由,即的确是为未成年人的利益而设定的抵押,并要求对该事项及抵押借款合同进行公证后,方予发放贷款。

一旦贷款发生逾期之后,则向公证处申请出具《执行文书》,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真正规避法律风险,保护商业银行自身利益。

目前已有法院对于用未成年人财产抵押、用途为公司经营周转的借款强制执行公证文书,裁定不予执行。

在该案例中,商业银行发放未成年人房地产持证抵押贷款时,要求监护人出具了《公证声明》,明确抵押担保行为产生的债权债务、法律后果均由监护人承担,不会损害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

且对《个人额度借款合同》、《个人最高额抵押合同》均办理了强制执行公证。

但当贷款逾期后,商业银行在向公证处申请出具《执行文书》并向法院申请就抵押物予以强制执行却被法院裁定不予执行。

法院的理由是:《个人额度借款合同》、《个人最高额抵押合同》虽经公证赋予强制执行效力,但将未成年人的房产作为抵押物进行担保,监护人作出的与未成年人权益有关的抵押决定,是否损害未成年人权益,执行期间无法审查。

当实体权利上可能存在违法要素及权利阻却事由的,法院不能在执行程序中对此进行确定性的裁判,故最终裁定不予执行。

三、关于办理未成年人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中的相关法律风险提示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仍需慎重对待未成年人财产抵押贷款,并应结合贷款发放用途综合考虑。

在上海市东方公证处举行的“涉及未
成年人财产的抵押贷款”专题研讨会上,上海高院的法官也认为该业务存在一定风险,要求各家商业银行谨慎对贷款涉及未成年人份额的房地产抵押贷款。

建议各商业银行尽量避免以未成年人财产设定抵押,若设定抵押,应排除未成年人的份额(该处只适用于按份共有情形,而实际中较多为共同共有),减少借款金额。

鉴于此,商业银行在办理未成年人财产抵押贷款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办理未成年人作为买受人之一的房地产按揭抵押时,因为未成年人纯获利益,故系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该抵押应为有效。

二是如果办理持证抵押中涉及未成年人的,则应根据借款目的是否“为子女利益”来判断。

对于商业助学贷款则基本可以认定抵押有效。

而对于房屋装修、购买汽车、旅游、个人助业贷款等,则要具体判断,是否是因父母为取得子女适当的保护、提高子女生活质量或为支付家庭开销而所需的贷款,因为贷款用途是影响抵押效力的重要因素。

至于用于父母或第三人持有公司、企业等流动性资金周转借款提供抵押担保,则目前我国通说及法院判例均认定抵押为无效。

三是依法做好未成年人房地产抵押登记。

依照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的相关规定,在办理未成年人房地产抵押登记时还需注意以下两点:(1)房地产登记在未成年人名下,父母作为监护人处分未成年人房地产申请抵押登记时,需由父母共同作为法定代理人申请登记。

(2)如果父母离婚,子女作为未成年人,其名下的房地产处分时,也应有父母双方共同作为法定代理人提出申请。

如果仅由父、母中的一方提出登记申请的,则应当出具另一方被取消监护权的证明文件或死亡证明文件。

四是正确了解公证债权文书的法律性质和效力。

尽管在未成年人房地产抵押贷款中,商业银行办理了相应公证债权文书,约定了赋予强制执行力的条款,同时公证处也出具了《执行证书》。

但该公证
债权文书不一定可以直接通过人民法院予以强制执行,所以并不能真正解决法律风险问题。

自然,也有法学专家参照《德国民法典》的规定,建议我国在将来的未成年人财产保护立法中,设定或确定监督机构,对父母或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的状况进行监督,并处理与未成年人人身、财产利益相关的一些事宜。

比如说,当父母利用子女财产进行投资或进行银行融资时,须经监督机构的确定。

如果出台了类似的立法,则将真正解决法定监护人有效处分未成年人财产这一法律问题,商业银行亦能有效规避抵押无效的法律风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