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姓名
一、基本知识
(一)文学常识
1.范仲淹,自希文,谥号文正,苏州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有《范文正公集》。
2.本文写于作者贬居邓州期间,应好友滕子京要求而写。
3.成语
【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
现形容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
兴,起。
【气象万千】景象千变万化。
今形容家乡或事业壮丽而多变化。
万千,没有穷尽。
【心旷神怡】心胸开阔,精神愉快。
二、阅读探究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2.“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3.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4.表明洞庭湖的地理优势的句子是什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5.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
6.由景入情,领起下文的句子是什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7.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悲)
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喜)
8.“宠辱偕忘”的“宠”和“辱”分别之什么?“宠”:提升;“辱”:降职。
9.洞庭湖一带并没有虎和猿,怎样理解“虎啸猿啼”?
可能是迁客骚人览物时产生的幻觉,也可能是由风声产生的想像。
10.郦道元在《三峡》中也以“猿鸣”烘托凄凉的气氛,他是怎样写的?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阴情两幅图画,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由白天到黑夜。
12.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
(以物喜,以己悲。
)
13.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14.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15.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
(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
)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
16.“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指(呼应)什么?
“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
“进”指(呼应)“居庙堂之高”,“退”指(呼应)“处江湖之远”。
17.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 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什么?
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20.“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21.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
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
[2003年中考题]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23.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岳阳楼记》练习题
㈠课文第一段:
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⑵百废具.兴:
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⑷属.予作文以记之.:.
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多义词:
⑴①政通人和.②至若春和.景明
⑵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岳阳楼记.
⒊用原文回答:
⑴文中表达作者赞美滕子京的语句是:
⑵表明作者写此记的原由的句子是:。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乃重修岳阳楼。
㈡课文第二段:
⒈解释加粗词:
⑴横无际涯:⑵朝晖夕阴:⑶前人之述备矣:
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多义词:
⑴①北通巫峡:②政通人和:
⑵①予观夫巴陵胜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⒊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⑵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⒋“前人之述备矣”与第一节中的一句相照应。
㈢课文第三段
⒈解释加粗词:
⑴连月不开:⑵日星隐耀:
⑶樯倾楫摧:
樯:倾:楫:摧:
⑷忧谗畏讥:
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多义词:
⑴①浊浪排空:②而或长烟一空:
⑵①南极潇湘:②感极而悲者矣:
⑶①薄暮冥冥:②薄如钱唇:
⒊本节极力描写湖上凄凉的景象,作用是:
㈣课文第四段
⒈解释加粗词:
⑴春和景明:⑵波澜不惊:⑶宠辱偕忘:
⒉解释下列句子加粗的多义词:
⑴①而或长烟一空:②或异二者之为:
⑵①而或长烟一空:②一碧万顷:③在洞庭一湖:
⑶①把酒临风:②把问题弄清楚:
⒊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⒋用原文回答:
⑴选文中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
⑵选文中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
⑶选文中抒情的句子是:
⒌由“渔歌互答”,你能联想到《三峡》中哪两句渔歌?
㈤课文第五段
⒈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⑵不以己悲:⑶微斯人,吾谁与归:⒉下列句中的“异”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B.使内外异法也 C.独在异乡为异客 D.永州之野产异蛇
⒊翻译下面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⒋⑴本段中表现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⑵文中表达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语句是:
⒌选出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居庙堂之高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处江湖之远
⒍文中“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用原文回答)
⒎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的是什么人?
进_______________退_________________
⒏解释文中加粗的词“以”的用法。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⒐根据要求填空:
⑴“古仁人之心”和“二者之为”的本质区别是:
⑵“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
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你应该有怎样的胸襟与抱负?
参考答案:
㈠⒈⑴降职或远调⑵通“俱”全,皆⑶在⑷通“嘱”嘱托;代词,这件事
⒉⑴①和乐②和煦⑵①记载②古代的一种文体。
⒊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⑵属予作文以记之
⒋乃/重修/岳阳楼
㈡⒈⑴广远;边⑵日光⑶详尽⒉⑴①通往②通顺⑵①看②景观⒊⑴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⑵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大多都在这里聚会,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㈢⒈⑴放晴⑵隐藏⑶桅杆;倒下;船桨;断折⑷谗言;害怕、惧怕⒉⑴①天空②消散⑵①尽②极点⑶①迫近②厚的反义词,厚度小⒊极力渲染悲的气氛㈣⒈⑴日光⑵起、动⑶荣耀一起⒉⑴①有时②或许⑵①全②一片③整个⑶①持、端②介词⒊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⒋⑴浮光跃金⑵静影沉璧⑶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㈤⒈⑴思想感情⑵因为⑶没有;归依⒉B ⒊“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再乐。
”或“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
”⒋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5.A ⒍迁客、骚人⒎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⒏①来②因为⒐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⑵古仁人⒑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