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鞅变法之比较

商鞅变法之比较

商鞅变法之比较
摘要:
秦虽二世,但终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终结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混战,实现了难得的统一。

而秦在战国的崛起则要追溯到商鞅变法,其“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时代格局,也决定了其后中华帝国的基本政治和社会的格局”1,也正如李斯所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2本文不过多讨论商鞅变法措施,主要谈论法家与诸子百家的比较,重在比较儒家与法家,分析为何秦国变法要采用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优缺点,以及讨论商鞅变法对现在中国的意义。

关键字:商鞅变法,诸子百家,流派,
1《大变革时代的立法者》,赵明,64页
正文:
一,儒法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礼乐崩坏,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

面对“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3”的社会现实,诸子百家站在自己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通过对礼乐秩序的反思和理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救国主张,于是便有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

道家面对纷乱的社会现实,无力解决,逃避超脱,提倡“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单纯时代;墨家代表手工业者和平民,提倡“兼爱”“非攻”;儒家认为,礼乐崩坏的原因是道德沦丧,人心不古,于是提出“克己复礼”“仁爱”希望恢复周礼,用道德规范人的行为;而法家则认为,礼乐崩坏在于分封制,君主对诸侯的控制薄弱,才会滋生叛乱。

于是,他们提出君主权力的专制以及法治的约束,以加强君权,维护统治。

首先来分析道家和墨家为何没有被采纳。

战国之世,战乱不断,战争又是极其耗费民力财力,若无为而治,不思变法改革,不知整顿吏治,不去解决问题,不对庶民征收赋税劳役,任其发展,那么军队无兵无粮,哪里有能力去防御别国进攻?哪里有能力保护人民不被侵犯?同样,兼爱非攻也不适合在这样的乱世采用,当兵临城下,满口的仁义道德显
得多么苍白无力,纵然墨子救的了宋国一时,难道宋国还能一直幸存?他们包括儒家在内都只注重眼前的乱世纷争,却没有看到只有战争才能结束战争,只有变革图存才能强大,才能统一。

因此,无为与兼爱都没有对眼下的形式有个总体把握,或超前或滞后,都不适合战国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

那么一直坚信“礼乐文明”的“王道”路线的儒家为何不可呢?
其一,儒家提倡克己复礼,恢复周朝古制,维护旧氏族贵族的利益。

何为周礼?“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4”便是其中之一,庶民永远没有资格进入贵族阶层,而且刑罚不针对贵族,这种不平等导致庶民打仗战斗力薄弱,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积极性,同时世袭的爵位,也会让贵族子弟不思进取,进而导致权力阶层能力的下降。

而且,这种思想显然是对百姓的愚昧,教导百姓遵守古礼,逆来顺受,抛弃个人私欲。

另外,恢复周礼,就意味着恢复分封制,就会重蹈周朝的覆辙,分封制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没有哪个国家还愿意恢复古制。

其二,儒家坚持仁政,王道,以德去刑。

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这些便是在劝谏君主爱惜民力,强调对庶民的教化。

仁政王道的实施依赖于君主的贤明,君主贤明则得以实行,君主平庸或者昏聩则难以伸展,即所谓4《礼记》
“人治”。

关于人治,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慎道认为;“君舍法而以心裁轻重,则是同功而殊赏,同罪而殊罚,怨之所游生也。

6”可见,人治的弊端在于全因君主的好恶等感性因素来决策,很难保证政策的统一,政策不一则国乱,国乱则社稷危。

韩非子有言:“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不得之数也7”由此可见,仁政的实行除了要求君主贤明外,还要百姓也像孔子的弟子一样,愿意接受教化。

用道德去约束人的行为,由于道德是自律性的,不是所有人都像孔子列徒一般通情达理,因此你很难保证政策能够执行,政令不通,国家就难以治理。

所以,仁政是很难实行的。

其三,仁政或者克己复礼都是强调对民众的教化,而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完成的,于是便有了被批评为“迂阔不懂世事”的“三代”之说。

为何要说他们迂阔不懂世事呢?因为战国之世,各诸侯国都在进一步推行兼并战争,只有快速增强国力,才能免于被其他国家侵犯,甚至先发制人。

而这些举措很难快速提高战力,自然就被抛弃了。

法家恰恰与儒家的克己复礼针锋相对。

法家锐意变革,讲求实际,提倡法治代替人治,不因循古制。

商鞅曾在《商君书》中说到:“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
6《慎子·君人》
利民,不循其礼8”。

因此法家从实际出发,针对战国情势,倡导依法治国,用法律的他律性和强制性来规范君臣的行为,保证令行禁止,用法律来将各个阶层的人心引向国家政治战略的实现,实现战争时期的高度集中统一,也为后来的君主集权奠定基础。

其中商鞅在秦变法是最具代表性的法家改革。

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农战。

何为农战?以农养战。

即,重视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富,为战争储备财力物力。

其一,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

不仅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还扩大税收的来源,为战争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

其二,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推行军功爵制。

此举打破了旧氏族对贵族的垄断,调动群众的战争热情,使秦国尚武之风得以有效利用。

其三,什伍连坐法,以刑去刑的重刑论,
这三点与儒家所倡导的周礼,仁政完全背道而驰。

此外,商鞅还提出法,信,权三位一体的法治论。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

法者,君臣之所供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业;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9”法就是任法,即制定统一的法令并公之于众,而且法高于君;信就是信赏必罚,公平对待,厚赏重罚。

权,就是君权至高无上,加强君主专制。

主张“夫民之不治者,君道卑也;法之不明者,君长乱也。

”只有保证君权至高无8《商君书·更法》
上的权威性,法令才会推行。

由此可见,“在这一次变法改革中萌生了中华帝国政治意识”10。

但,这只是体现了儒家和法家在“建国”上的差别。

“建国”需要打破的旧的秩序建立新的秩序,崇尚变革的法家更适合于做一个创立者;然而,法家的一些措施仅限于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却并不适合于“治国”。

如军功爵制,打仗或者从事农业生产有功的,授予爵位和官职。

其一,这仅限于战争时期,若统一之后,没有战争,该当如何?其二,有些人打仗可以,却不适合于做官,如此便很难保证吏治的高效就是“无宿”。

如韩非所说:“以勇气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以为医匠也11”。

若在统一之后,依旧照搬秦法,用严苛的法律去要求刚刚经历亡国之痛的子民,势必会激起反抗,毕竟那时的严苛律令建立在有外部威胁,举国同心的基础上。

所以,融合新纳入的百姓或者说使帝国的政治架构得到承认与认可,就必须回溯历史,必须建立起与传统信念的精神联系。

而儒家的治国理念经过春秋战国的不断论战,已经“从根本上渗透以中原为基地的华夏民族的心灵深处”12,而且其仁政的理念有利于维护统治,再加上其思想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被统治者采纳,慢慢形成了外儒内法的特点,并逐渐成为封10《大变革时代的立法者》,赵明,234
11《韩非子·定法》
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二,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商鞅变法强调依法治国,而我们现在也在强调依法治国,那么历史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其一,立法者领导立法,带头守法。

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真正做到执法为民。

其二,重信。

奖善惩恶,不颠倒黑白,制造冤狱。

严惩违法乱纪者。

“名赏在乎私恶当罪之民,而毁坏乎公善宜赏之士,索国之富强,不可得也13”
其三,加强普法教育,使民知法,懂法,用法,学法,守法。

其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任用官员注重政绩与实效。

“明主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然则虚旧之学不谈,矜巫之行不饰矣。

14”
13《韩非子·说疑》
参考文献:
《大变革时代的立法者》,赵明,64页《史记·李斯列传》
《史记·孔子世家》
《礼记》
《孟子·尽心下》
《慎子·君人》
《韩非子·五蠹》
《商君书·更法》
《商君书·修权》
《大变革时代的立法者》,赵明,234 《韩非子·定法》
《大变革时代的立法者》,赵明,239 《韩非子·说疑》
《韩非子·六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