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多重主题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多重主题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多重主题[摘要]《肖申克的救赎》是好莱坞越狱题材的经典影片。

它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其迎合了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更源于其在主题阐述、情节推进、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表达了关于救赎、体制化、希望和自由的深刻主题,触及了人类灵魂的最深处。

从这个角度欣赏本片有助于拓展电影赏析的深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好莱坞电影对当代美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 关键词] 《肖申克的救赎》;救赎;体制化;希望;自由改编自斯蒂芬?金的《不同的季节》,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是好莱坞越狱题材的经典影片之一,这部将罪与罚、善与恶、救赎与重生融为一体的电影,一上映便赢得了良好的票房和上佳的口碑。

该片共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在内的7 项奥斯卡奖提名,虽然最后惜败于同样经典的《阿甘正传》( Forrest Gum p ) ,但它在IMDB 影视排行榜长期占据第一的位置,堪称越狱题材电影的不朽传奇。

本片采用常规的线性叙事拍摄手法,以主人公安迪的人生经历为主线,通过安迪成功越狱、重获自由的自我救赎之旅展示了个体从灵魂到肉体获得拯救的过程。

这部越狱题材的影片最大的成功在于其触及了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反思了人作为个体的本源性,探讨了关于救赎、体制化、希望和自由的深刻主题。

一、救赎“救赎( redemption )”一词最早来自于《圣经》,是基督教重要的教义之一,其通过强调“原罪论” “有罪者必得惩罚”来警醒世人。

首先,电影以“救赎”命名,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寓意,深刻地揭示了电影与基督文化的关系。

影片传达给观众的是一个关于“上帝的信仰” 的讨论,在《圣经》中,上帝是无所不能的;在肖申克监狱里,安迪却是这样一位救赎者。

影片凸显了安迪作为个体对整个肖申克监狱群体的救赎,他不但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肖申克。

这也完全符合基督教关于救赎的释义:救赎不仅是一个个体行为,更是一个群体行为。

他对狱友的救赎,不仅是物质上的救赎,更多地表现在一种灵魂上的拯救,因为他让他周围的人明白了追求自由的可贵,感受到了希望。

其次,在故事结构上,本片采取了与《圣经》所记载故事相似的叙事手法,以安迪的人生救赎为主线,一步步推进情节的发展。

安迪本是人人羡慕的“高富帅” ,由于被控谋杀,被送到了充满邪恶和罪恶的肖申克监狱。

监狱的每一夜都是难熬的,但安迪并未因此沉沦或一蹶不振,反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自己在监狱中的地位,得到了狱友的尊重和典狱长的信任,换来了“英格兰最好的图书馆” ,帮助年轻狱友获得了学历证书,用19 年的时间打通那个“要用600 年才能打通的地道” ,安迪的人生奇迹让观众赞叹。

安迪是完美的救赎者的化身,是对救赎的最成功的践行者。

正如本片所传达的那样:懦弱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

强者自救,圣者度人。

救赎不仅引导安迪找回自由和尊严,也找回了信仰和希望,不仅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罪恶的肖申克。

二、体制化象征手法作为一种有效的艺术表现形式被大量地运用到电影中。

本片中带有象征寓意的镜头比比皆是:美女海报寓意着友情,口琴寓意着释放,啤酒寓意着自由,肖申克监狱寓意着体制化。

体制化( institutionalized )是指某种特定的规则、习惯和氛围,甚至可以是意识形态。

体制化不仅包括肉体上的体制化,还包括精神上的体制化。

在电影中,体制化这个词是由瑞德最早说出的,“痛恨(hate)” “习惯(getused to) ”“依赖(depend on )”三个词高度浓缩了体制化的核心内容。

肖申克的高墙就是体制化的象征:刚刚入狱时,深恶地痛恨它,渐渐漠然地习惯它,最终不得不依靠它。

高墙不仅囚禁着人的身体,禁锢着人的思想,限制着人的自由,更是在无声无息中吞噬着人的灵魂,剥夺着人“生”的希望。

体制化让人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

体制化的危害性在于,所有的反抗都意味着徒劳,有声的反抗逐渐变成无声的接受,然后变成漠然的适应和习惯,最为可怕的是,一旦被体制摒弃则意味着死亡。

本片通过老布和安迪两个人物命运的鲜明对比,引发了人们关于体制化与反体制化的思考。

老布在高度体制化的肖申克监狱生活了将近50 年,50年几乎是人一生的光景。

年少的老布肯定像刚来的菜鸟汤米一样的愤世嫉俗,充满反抗精神,然后和大部分的囚徒一样,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惯例行事”中渐渐消磨斗志,逐渐发现一切的反抗都是徒劳无用的。

当灵魂和肉体完全屈服和依赖于这种高度的体制化,在垂暮之年被体制所抛弃时,他是无法存活的,没有了希望和勇气,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

因此,老布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老布是体制化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同样的境遇,不同的人生。

幸运的是,同样的悲剧并没有发生在安迪身上,作为反体制化的践行者,在这个充满体制化的肖申克监狱,安迪总是那么与众不同,总是试图破坏“规矩”,把许许多多“奢侈” 的想法变成现实。

他凭借个人的智慧和胆识、勇气和坚毅,完成一项项对别人来说无法想象或者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的“不安分守己” 为狱友带来了惬意的啤酒时光,聆听了意大利歌剧,建成了全英格兰最好的图书馆,帮助了狱友获得学历证书,改善了监狱的生活状况。

安迪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体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打破的,一切的一切,都不要轻言说不,关键在于“人为” 。

安迪告诉我们,只要心存希望梦想,拥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凭借自己的恒心和知识,人生就会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同,而积少成多,许许多多的一点点终究会带来大大的不同。

三、希望肖申克监狱里面处处都是暗色的,高耸的狱墙、灰色的天空、漠然的眼神、窒息的黑夜,周遭的一切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但就在这暗色的基调下,藏着一抹叫作希望的亮光,这抹希望最后幻化成了阳光、沙滩、一夜扁舟、两个挚友的身影。

“希望(hope )”是什么?希望是人类对未来的一种想象和追求,是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

到底人应不应该心存希望,影片通过安迪和瑞德的一次辩论进行了详尽的阐释。

究竟“希望是件危险的事” ,抑或“希望可以穿透世间的一切高墙,直达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影片在结尾部分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恐惧让你沦为囚徒,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 安迪虽然被判终身监禁,但从进入肖申克的第一天起,就心存希望和信念,从未自暴自弃,沉沦放逐。

希望是人骨子里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希望是一盏明灯,为每个心怀梦想的人照亮未来的路;希望是信念的坚守和不懈的奋斗。

当大多数人麻木漠然,身处绝望的路口时,安迪却固执地坚守着最初对自由的渴望。

正是这份希望和坚守让他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例行公事中保持清醒,最终为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寻回出路和归属。

转头看,希望就藏在厚厚的《圣经》里,幻化成一个小石锤握在了手里,流淌在500 码的下水道里,将安迪送到了重生的新世界。

更为可贵的是,希望是可以被感知的,可以被传递的。

安迪把希望传递给了他的朋友瑞德。

馈赠给朋友的那只口琴,让瑞德吹响了久违的音符;越狱前对瑞德的殷切嘱托,使瑞德出狱后有了生活的勇气,不至于重复老布的悲剧;橡树下的信封,为瑞德指明了通往自由的道路。

影片的结尾还传达了另一层含义:即使对自由的追求充满了坎坷和荆棘,也要怀抱勇气,拥有希望。

希望能带我们穿越一切边界、一切高墙、一切险阻,希望能把我们带到魂牵梦萦的地方,如同太平洋的海水那样蔚蓝的地方。

“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和我梦中的一样的蓝( I hope the Pacific is as blue as I dreamed it is )”,只要有勇气和希望,生活终将会不同。

四、自由自由( freedom )是本片传达的第四个主题,是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它是一种代表个人主义的政治语言。

《美国宪法》(1787)及其前十条修正案规定了公民具有言论出版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平集会自由等权利自由。

自由与专制相对应,主张以人为基础,强调人作为个体的自由意志和思想独立,否定一切体制化与伦理教化,认为体制化是国家主义对个体的侵犯,是社会的大患。

美国人天生就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让他们努力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不懈地奋斗着,追逐着属于每个人的美国梦。

在美国,自由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自由与希望、救赎同在,本片至少有三个重要场景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由的向往。

其一,屋顶上的自由。

在一次修整屋顶的过程中,安迪凭借自身的勇敢和专业的金融知识,为狱友们赢得了冰镇啤酒和惬意的屋顶时光。

阳光照在安迪的脸上,他露出奇怪的微笑,这一刻让安迪有了“做人的感觉”,虽然争取到的权利是那么少,自由的时间是那么短暂,但正如瑞德的画外音,“我们在太阳底下悠闲地坐着,微笑地望着蓝天,惬意地喝着冰啤酒,就像为自家修葺房顶一样,这一刻我们是自由的。

虽然这一刻的自由是如此奢侈,如此短暂,但足以让我们再度体会做正常人的感觉”。

可见,人对自由的渴望是天性,正是有了这次成功的经历,才正式开启了安迪的自我救赎之路。

其二,音乐的自由。

安迪用两周禁闭的代价为全体狱友播放了一曲《费加罗的婚礼》,即使意大利歌剧歌词晦涩难懂,但这并不重要,这一刻让肖申克里的每一个犯人都感受到了自由的空气在流淌。

正如影片中所说的那样,“希望是关不住的,锁不牢的,是有翅膀的鸟,是流动的空气”。

音乐是精神的享受,是自由的渴望,是黑暗的一丝曙光,也为肖申克监狱生活带来了一抹亮色重见天日的自由。

安迪穿过500 码的污水管道,张开双臂接其三——受风雨的洗礼,拥抱着期待已久的、真正的、彻底的自由。

这是本片的高潮部分。

这一刻,安迪成功越狱意味着自我的救赎与自我的重生,最终回归真正的自由。

有些鸟是注定不会被牢笼关住的,安迪就是这种自由的鸟,他的行为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个体对体制化的自我抗争和自我救赎,他的救赎之旅是个人追求希望和自由的完美结合。

在梦想和希望的引领下,安迪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成为英雄的化身,鼓舞、激励了无数人。

五、结语电影是文化的载体,是流动在胶片上的文化。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众多好莱坞电影模式的成功典范,和许多好莱坞电影一样,其在主题阐述、故事情节设定、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无不与人类文明的文化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救赎、体制化、希望和自由四个主题由始至终贯穿整部影片。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主人公安迪的救赎之旅带给我们感动的同时,更多的是带给我们关于人作为个体的本源思考。

这不单单是一场救赎之旅,更是体制化抗争之旅,追求希望和自由之旅、探索人性之旅。

《肖申克的救赎》的成功说明了人类文化价值观在当代美国社会的回归和再现,同时也向世人彰显了好莱坞电影的独特价值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1] 百度文库.肖申克的救赎――经典台词[OL].http :///view/ee09elf07clcfad6195fa7ed.htm.[2] 邓炎昌.现代美国社会与文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3] 欧阳永梅.解读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性主题[J].电影文学,2013 (16).[4] 彭红兵启由和希望的象征[J]•电影评介,2006 (24).[5] 杨伶俐.简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自由平等[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 05) .[6] 张薇.《肖申克的救赎》折射出的自由之光[J]•成功(教育),2013(10) .[7] 郑立信,顾嘉祖.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8] 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与社会[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作者简介]赵晶(1980—),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