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三角形教材分析

认识三角形教材分析

《认识三角形》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75、76页的例1、例2及其“试一试”、“练一练”练习题。

二、教材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教材在小学阶段的位置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小学阶段几何与图形的学习分为两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本课教学内容处在第二学段。

在此之前,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的认识,学生能辨认三角形,会用三角形拼图,还学习了角的认识和分类及垂线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是小学阶段几何与图形部分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它为后面要学习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其它多边形的特征、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即: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也积累认识图形的一些活动经验。

此内容的编排位置特点,注重知识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的阶梯式呈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材在不同版本的对比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与相同内容的人教版教材的比较后发现,它们有以下共同点:
1.情境图都是生活中的现实情景,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

2.教学内容体现了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学生体验由具体情景中抽象出图形特征的过程,从中积累认识图形的基本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例题中安排的“画、量”等活动都体现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

从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
1.教材重点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垂线等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想像等具体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因此在教学例1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找和说生活中常
见的三角形,使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表象。

然后再通过画三角形帮助学生理解“首尾相接围成”的含义,从而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

由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基本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从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例2时要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人字梁的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依据学过的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知识,初步认识三角形底和高,感悟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然后借助画垂线的方法,利用知识的迁移学习画三角形的高,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2.教材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如果学生感悟不出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的对应关系,那么在画三角形的高时将会遇到困难。

3.教材的关键
例1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在主题图中找三角形,唤醒学生对三角形的认知;再进一步动手画三角形,使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建立三角形的表象,理解“首尾相接围成”的含义,进而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

例2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动手测量人字梁的高度,感知三角形的底和高,明确底和高的对应关系,掌握画高的方法。

四、练习编排特点
(一)试一试。

(p75)
“从4个点中任意选3个点,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吗”意在让学生画三
角形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围成三角形的3条线段不能在一条直线上,加深了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为今后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做了很好的铺垫。

同时也注重学生动手、探索、发现等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

(二)试一试。

(p76)要求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学生通过画高,交流来掌
握画高的方法,进一步感知三角形高的特征,体会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也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操作技能。

练一练(p76)
1.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在正例和反例的辨析中,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三角形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牢固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通过动手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体会底和高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

五、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1.教材编排在“画、量”等数学活动中渗透抽象概括、建立模型、发展空间观念等数学思想。

2.在基本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从中积累探索图形基本特征的活动经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