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优秀论文(18)从生态文明看重庆统筹城乡可持续发展战略——重庆市的低碳经济与生态城市之路英国剑桥SW集团盛湘渝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节能减排, 说到底是为了寻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的构想,对中国未来发展模式又做了一次界定,生态文明,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新理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回顾英国的发展和环境治理进程,我认为伦敦治理污染问题的经验,对重庆这样的大城市如何统筹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实现治理污染不乏启迪。
重庆市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长江、嘉陵江汇合处。
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
1997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改重庆为中央直辖市。
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渐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多,平坝少,其中山地占 75.8%。
重庆幅员面积82,403平方公里,南北长450公里,东西宽470公里。
2002年全市共辖15个区,4个县级市,21个县。
重庆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夏热,湿润多阴,光热同季,无霜期长,雨量充沛等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重庆的工业取得的长足进展,但重庆也成为一个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
英国首都伦敦曾经有“雾都”之称。
上个世纪50年代,伦敦初尝工业化的恶果, 1952年12月, 伦敦被一场烟雾笼罩,这就是环保史上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
这场事故后,英国于1956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清洁空气法》,并逐渐实现了全民天然气化,停止了燃煤。
经过五十多年不懈的努力,伦敦的污染得到了富有成效的控制, 环境质量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水平。
伦敦成功地治理污染问题的经验,对重庆这样的中国大城市如何治理环境污染有借鉴意义, 从而建设重庆的“低碳”经济。
伦敦的环境保护经验,可以总结为:严格立法并且严格执法和科学规划。
一、强硬的法律手段汲取了伦敦烟雾事件的惨痛教训,英国的环境立法工作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除了世界上第一部《洁净空气法》外,英国政府还借助立法加强了对工业污染的控制。
在70年代,英政府就推出了《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规定污染工业必须采取最有效的手段避免将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否则将对其予以罚款等严厉处罚。
从1995年起,英国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法律规定英国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工作,对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地方,当地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制定相应措施在规定期限内达标。
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10余年。
随着时代发展,交通污染已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污染的首要来源。
英国政府近年来出台一系列举措对小汽车尾气排放进行严格限制。
这些措施包括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对汽车排放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碳氢化物等成分进行严格控制,并在汽车年检中检测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是否达标;另外伦敦市中心还设立了污染检测点,警察可拦截有过多排污迹象的汽车对其进行测试,并有权对未通过测试的车主实施罚款。
密如蛛网地铁线是伦敦公共交通的重要保证。
2003年,伦敦市政府出台了“堵塞费”(Congestion Charge)措施,对那些进入市中心的私车征收“买路费”,由此获取的收入则完全用于改善伦敦的公交系统。
日前,伦敦市还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车进入伦敦。
这个方案,计划在今后20年里,把伦敦的私车流量减少9%。
一方面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另一方面改善空气质量。
二、先进的规划管理除了强硬的法律手段外,伦敦环境治理的另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科学规划和管理。
伦敦的泰晤士河曾因污染而变成了死水并引发了霍乱等疾病。
泰晤士河在50年代污染状况坏到了极点,河中的鱼类因为水质污染不见踪影。
60年代开始,英国加大了整治泰晤士河的力度。
在通过严格的治污法案,宣布对违规排放污水的工厂等部门实施法律制裁之外,有关当局还对水质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同时定期对河流水质的达标情况进行彻底检测。
英国在20世纪后期对水供给和管理行业进行了私有化。
伦敦的水供给和污水处理由泰晤士水务公司负责。
该公司投入了巨资来改善水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这其中包括为保护水资源和改善伦敦的水供给的巨大工程。
1994年建成了泰晤士河水环形主管道工程。
该工程是自地铁建成之后伦敦最大的隧道工程之一。
这些科学规划和管理措施, 确保了泰晤士河的水质。
现在,泰晤士河已经成为欧洲最洁净的河流之一。
英国的规划许可体系也是保证环境质量的重要环节。
英国是最早在世界颁布了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国家。
英国规划的体系由国家级规划、区域性规划、郡级规划、区级规划组成。
每一项土地开发利用,不论是居民住宅建设还是企业的扩建工程,都需要经过规划许可,申请规划许可必需有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否则难以通过。
英国的土地规划一经通过,执行起来非常严格。
伦敦2012奥运会的场馆和奥运村建设,可以说是必上工程项目,但是在环境评估方面的要求,却丝毫不能含糊。
中国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和英国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在中国,公众没有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的权力。
而在英国,公众有这种权力。
英国的申请规划许可,过程可以说是透明的,一切报告都需公开提供,还有非常重要的公众咨询阶段,公众有否决权和质疑权。
中国的环保组织和相关人士,应该关心在规划许可获得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区别。
光是依靠政府部门的监督是不够的。
只有当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对公众和舆论开放,才能起到一个真正的监督作用。
三、环境质量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环境一旦遭到迫坏,恢复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在污染治理的进程中,除了法律保障之外,重要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治理一定要到位。
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更是保证污染治理成功的关键所在。
为了人类自身的美好家园,一切保护环境的举措都是值得的。
在当今的国际舞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环境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
英国2007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气候变化法案,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气候变化在这么多年的争论到共识的历程中,从一个科学技术问题,变成不仅是科学技术问题,同时也是国与国较量与平衡的政治和道德问题。
人们在审视发展的进程中,也在审视国家政策,能源安全和生活方式。
可以说英国在寻找“人类对此该采取什么对策”的道路上走在了各国的前面。
气候变化法”长达179页,由布莱尔撰写前言。
共有6个部分, 2个附件。
主要内容包括为碳财政预算提供目标管理;建立气候变化委员会,为英国2050年达到温室气体减排量60%出谋划策;给政府在排污交易方面提供更大的权力;建立气候变化委员会及地方政府在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透明机制,从而建设英国的“低碳”经济。
英国政府愿意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先走一步,除了政治诉求以外,也可显示英国在世界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领域的领导地位。
英国的气候变化法案一旦生效,将对英国的环境影响评价,能源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产生深远的影响。
环境质量也是国力,是城市发展规律的重要指标, 这是英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领袖作风所传达的精神。
四、重庆市的生态城市之路2004年重庆市城镇化率达到43.5%,高于全国41.76%的平均水平,但是这并不能全面反映重庆市城镇发展水平。
除城镇发展正常因素之外,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变化、区县人口构成差别较大、三峡库区县城的搬迁新移等因素也拔高了重庆市城镇化率。
一些小城镇由于缺少必要的产业支撑,资金供给不足,在建成之后出现明显的规模太小,基础建设人均成本相对过高的状况。
导致小城镇城市功能不足,企业进驻成本较高,很多企业不愿意也不敢进驻。
结果当小城镇建设起来后,因缺乏支撑城镇经济发展的支持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最后使小城镇成了“空城”。
特此建议从现在起成立专门的工作组, 进行重庆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业布局工作, 特别要从重庆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 重点考虑重庆的如下问题:(一)可持续的交通减少交通需求,提供替代私人汽车的可持续交通方式。
鼓励使用公共交通;重庆应该加大力量发展公共交通,其中通过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公共交通特别是快速公交的发展成为通行做法,并采用道路收费和停车收费等交通需求管理手段来鼓励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如此同时,通过强制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以发挥政策的组合效力。
支持公交优先以及快速公交建设的财经政策包括:1.建立城市公交基金。
可以考虑从即将实施的燃油税、土地出让金、汽车消费税、固定资产税、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税费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建立城市公交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城市公交,包括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场站建设,以及公交车辆和设施装备的配臵、更新,特别是加大对快速公交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
各城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按不同比例提取相关费用,例如土地出让金的5-10%等。
2.引入新的融资与经营模式,建立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
加快开放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和运营市场,允许民营部门、国有运输企业与政府合作,共同参与公交系统或线路的投资、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并把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作为未来投资的一个主要方向。
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形式可以是合同承包,也可以是引进各种特许经营方式,并建立公平合理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当然,这不等于政府放弃责任,政府仍需加强投资,并应作为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参股的杠杆,同时加强有效规制和监管。
3.制定公共交通运输的财政补贴政策。
为了保证公共交通的正常运行,弥补因政策性低价或无偿运输造成的损失,政府应予以补贴,但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补贴主体、标准和范围。
例如,可以把政府补贴公交运营转向补贴某些公交消费群体,如学生、离退休下岗职工和低收入阶层等弱势群体。
(二)保护重庆的水源, 实现可持续的水体:减少用水需求,对雨水和废水进行可持续的利用。
尽管重庆有长江和嘉陵江两大河流,但重庆也在夏季遭遇过旱灾。
达成水健康循环的社会基础是:(a)提高社会对水与人类关系的了解,培育珍贵水的意识,养成节制用水习惯。
从而取得群众对保护水环境和恢复水环境的理解和协力,育成良好的水文化。
(b)在国土管理上,在城市总体规划上要注入循环的概念。
在每个流域内,都要将河流、流域及社会视为一体,统筹考虑水的循环利用规划。
(c)在每个流域内都要确保环境用水量,规范社会取水量,保护水流空间,维持丰富多样的生态系,良好的水流空间和秀丽的两岸风光。
(d)每个城镇都要有完备的水循环系统。
既要有安全、可靠的供水系统,又要有污水收集、处理、深度净化,有效利用与排除系统。
污水处理程度应按下游水体功能要求而定。
水环境是一个流域性问题。
水环境的恢复、维系和保护要在多学科、多社会领域共同努力下方能达到的。
这些措施包括:1.节制用水自然界提供人们可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建设,使得水资源越来越短缺,许多地区时有水荒发生甚或长年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