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软考系统规划与管理师真题及答案1、以下关于信息传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信源是产生信息的实体,信息产生后通过它向外传播B、信息传输模型要素中,噪声主要干扰信息的接受者C、TCP/IP网络、4G网络和卫星网络都是传送信息的通道D、适当增加冗余编码,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参考答案:B噪声主要干扰信道信息是有价值的一种客观存在。
信息技术主要为解决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处理、计算、转换、表现等问题而不断繁荣发展。
信息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信息的传输技术(通常指通信、网络等)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信息的传输模型如图I.I所示。
(1)信源:产生信息的实体,信息产生后,由这个实体向外传播。
如QQ使用者,他通过键盘录入的文字(如:你好!)是需要传播的信息。
(2)信宿:信息的归宿或接收者,如使用QQ的另一方(当然这一方也是信源),他透过电脑屏幕接收QQ 使用者发送的文字(如:你好!)。
(3)信道:传送信息的通道,如TCP/IP网络。
信道可以从逻辑上理解为抽象信道,也可以是具有物理意义的实际传送通道。
TCP/IP网络是一个逻辑上的概念,这个网络的物理通道可以是光纤、铜轴电缆、双绞线,也可以是4G网络,甚至是卫星或者微波。
(4)编码器:在信息论中是泛指所有变换信号的设备,实际上就是终端机的发送部分。
它包括从信源到信道的所有设备,如量化器、压缩编码器、调制器等,使信源输出的信号转换成适于信道传送的信号。
在QQ 应用中,键盘敲击会使键盘的由不确定状态转换为某种确定状态,此时信息产生了,通过一系列的信号采集、加工、转换、编码,信息最终被封装为TCP/IP包,推入TCP/IP网络,开始传播之旅。
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编码器还可以包括加密设备,加密设备利用密码学的知识,对编码信息进行加密再编码。
(5)译码器:译码器是编码器的逆变换设备,把信道上送来的信号(原始信息与噪声的叠加)转换成信宿能接收的信号,可包括解调器、译码器、数模转换器等。
在上述QQ应用中,TCP/IP包被解析,信息将显示在信宿的计算机屏幕上,发送者传送信息的不确定性消除了。
(6)噪声:噪声可以理解为干扰,干扰可以来自于信息系统分层结构的任何一层,当噪声携带的信息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信道中传输的信息可以被噪声淹没导致传输失败。
当信源和信宿已给定、信道也已选定后,决定信息系统性能就在于编码器和译码器。
设计一个信息系统时,除了选择信道和设计其附属设施外,主要工作也就是设计编、译码器。
一般情况下,信息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是它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有效性就是在系统中传送尽可能多的信息;而可靠性是要求信宿收到的信息尽可能地与信源发出的信息一致,或者说失真尽可能小。
为了提高可靠性,在信息编码时,可以增加冗余编码,犹如“重要的话说三遍”,恰当的冗余编码可以在信息受到噪声侵扰时被恢复,而过量的冗余编码将降低信道的有效性和信息传输速率。
概括起来,信息系统的基本规律应包括信息的度量、信源特性和信源编码、信道特性和信道编码、检测理论、估计理论以及密码学。
2、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需要电子信息产业有力支持,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和工业互联网。
A、智能工业B、互联互通C、智能制造D、协同制造参考答案:C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编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布局。
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建立完善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
强化应用牵引,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协同推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
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
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综合保障体系。
3、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简化为立项、开发、运维及消亡4个阶段。
()属于开发阶段的工作。
A、需求分析B、系统分析C、系统维护D、概念设计参考答案:B信息系统是面向现实世界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的,是为了提高人类活动的质量、效率而存在的。
信息系统的目的,性能,内部结构和秩序,外部接口,部件组成等等由人来规划,它的产生、建设、运行、完善构成一个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一定的规律,为了工程化的需要,有必要把这个过程划分为一些具有典型特点的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工作方法,阶段中的任务也由不同类型的人员来负责。
这个过程称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软件在信息系统中属于较复杂的部件,可以借用软件的生命周期来表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软件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阶段,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简化为系统规划(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系统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施(编码、测试)、运行维护等阶段,为了便于论述针对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还可以简化为立项(系统规划)、开发(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维及消亡4个阶段,在开发阶段不仅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还包括系统验收等工作。
(1)立项阶段:即概念阶段或需求阶段,这一阶段根据用户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提出建设信息系统的初步构想,然后对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并确定立项。
(2)开发阶段:以立项阶段所做的需求分析为基础,进行总体规划。
之后,通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验收等工作实现并交付系统。
(3)运维阶段: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正式移交给用户以后,进入运维阶段。
要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系统维护是一项必要的工作。
系统的运维可分为更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等类型。
(4)消亡阶段:信息系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系统更新改造、功能扩展,甚至废弃重建等情况。
对此,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期就应该注意系统消亡条件和时机,以及由此而花费的成本。
4、诺兰模型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初始期、普及期、控制期、()期、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
A、规划B、分析C、维护D、整合参考答案:D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
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4个方面。
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6个阶段:初始期、普及期、控制期、整合期、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
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如图1.3所示。
5、信息技术战略(IT Strategy)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有()组成。
A、使命、远景目标、中长期目标、策略路线B、使命、远景目标、中长期目标、短期目标C、使命、方阵、中长期目标、策略路线D、使命、方阵、中短期目标、策略路线参考答案:AIT战略(IT Strategy)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财务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运作战略等一样,是公司的职能战略。
它是关于企业信息技术职能的目标及其实现的总体谋划。
对于大的集团公司而言,子公司或大的业务单元(Business Unit)也会有其相对独立的信息技术战略。
IT战略由以下部分组成:(1)使命(Mission):阐述信息技术存在的理由、目的以及在企业中的作用。
(2)远景目标(Vision):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结果。
(3)中长期目标(Medium to Long-term Objectives):远景目标的具体化,即企业未来2~3年信息技术发展的具体目标。
(4)策略路线/战略要点(Strategy Point):实现上述中长期目标的途径或路线。
主要围绕信息技术内涵的4个方面展开:即应用(Application)、数据(Data)、技术(Technology)和组织(Organization)。
6、根据战略规划的一般理论,IT战略规划始于对信息技术内外部环境(现状)的分析,其终极任务是()。
A、搞清现状与未来状态之间的差距并制定实施策略或解决方案B、理解业务部门的现状与未来,理解业务部门的政策,定义目标和优先权C、通过信息系统改进业务的机会、淘汰那些不能够带来投资回报或对业务目标贡献较小的信息系统D、评估信息系统支持业务部门的程度、信息系统规划是否适合业务部门、信息系统供应的效能与效率、指出信息系统能够提供的潜在业务机会参考答案:A根据战略规划的一般理论,IT战略规划始于对信息技术内外部环境(现状)的分析,核心是构建IT发展战略(未来状态),终极任务是搞清现状与未来状态之间的差距并制定实施策略或解决方案(从现状到未来状态的路径)。
现状分析、战略分析、差距分析和路径分析是IT战略规划的核心组成要素。
就企业业务规划与信息技术规划的关联而言,IT战略规划始于对未来企业业务运作理念和目标的理解,这些业务运作理念和目标随后将构成信息技术使命、长远目标、战略和信息技术基础结构的基础,而业务运作理念和目标、信息技术使命、长远目标、战略和信息技术基础结构等都是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要素。
IT战略规划包括如下几个主要步骤:(1)业务分析,主要内容是理解业务部门的现在与未来,理解业务部门的政策,定义目标和优先权。
(2)评估现行系统,主要检查当前的信息技术系统和信息技术体系结构,重点是评估信息系统支持业务部门的程度、信息系统计划是否适合业务部门、信息系统供应的效能与效率、指出信息系统能够提供的潜在业务机会。
(3)识别机会,重点是定义通过信息系统改进业务的机会、消除那些不能够带来投资回报或对业务目标贡献较小的信息系统。
(4)选择方案,主要任务是寻找和确定内在一致的机会和方案。
7、使软件产品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继续使用的维护是()。
A、更正性维护B、适应性维护C、预防性维护D、完善性维护参考答案:B软件设计:根据软件需求,产生一个软件内部结构的描述,并将其作为软件构造的基础。
通过软件设计,描述出软件架构及相关组件之间的接口;然后,进一步详细地描述组件,以便能构成这些组件。
通过软件设计得到要实现的各种不同模型,并确定最终方案。
其可以划分为软件架构设计(也叫作高层设计)和软件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软件测试:测试是为了评价和改进产晶质量、识别产品的缺陷和问题而进行的活动。
软件测试是针对一个程序的行为,在有限测试用例集合上,动态验证是否达到预期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