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冷轧辊的管理与维护(葛)版

冷轧辊的管理与维护(葛)版


轧辊转速
随着轧辊速度的增加,磨削热在加工面上的移动速 度加快,热作用时间缩短。
砂轮转速
随着砂轮速度增加,单位时间参与切削的磨粒增加, 磨削温度上升较快,使磨削残余拉应力增加。
砂轮粗修后,磨粒高低错落,切削刃锋利,容屑良
砂轮修整 好,冷却好,磨削力较小,磨削温度低。不易控制!
磨削可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上的问题!
机组
轧机
连退 平整机 热度锌 光整机
轧辊类型
工作辊 中间辊 支承辊 工作辊 中间辊 支承辊 工作辊 支承辊
磨削量(mm)
0.15-0.30 0.5-0.6 2.0~3.0
0.10-0.20 0.5-0.6 1.0-2.0 0.1-0.20 1.0-2.0
2) 合理的换辊制度
---典型可逆式六辊UCM轧机换辊规范
4) 合理辊身倒角
CVC或UCM轧机 辊型或弯辊 轧制过程中的磨损 正常磨削后的倒角减小
及时修正
如何修磨? 支撑辊的倒角修
2) 合理的换辊制度
---典型5机架连轧机换辊周期
机架号 支承辊(t) 中间辊(t)
1
80000
7000
2
70000
7000
工作辊(t) 光辊 毛辊
2000
2000
3
70000
7000
2000
4
60000
7000
1200 1500
5
55000
7000
1000 1500
2) 合理的换辊制度
---典型5机架连轧机修磨量
--如家电面板、汽车面板等高表面要求的板材 (采用个性化产品解决,专题讨论)
辊身剥落和辊身边部剥落
关注的话题
--依然是当前冷轧企业,尤其是新上项目需要特别
剥落的三种形式
剥落从现象看是突然发生的,但作为一重典型的失效过
程,有裂纹形成、裂纹温度扩展和和快速失稳扩展三阶段。 首先要寻找裂纹的起源。根据微裂纹起源的位置,主要分三
类: 1) 起源于表面裂纹的剥落; 2) 起源于次表层缺陷的剥落; 3) 起源于内部缺陷的剥落(制造缺陷)

1) 起源于表面裂纹剥落的宏观特征
有明显的光亮带
有明显的扩展痕迹
1) 更多样例:
1) 更多样例:1Leabharlann 更多样例:1) 更多样例:
表面裂纹的来源
轧制事故热冲击裂纹 上次事故形成的热影响区造成的疲劳裂纹 磨削裂纹 表面严重的磕碰伤 各类腐蚀裂纹 疲劳裂纹
起源于内 部的剥落
冶残 金余 缺应 陷力
热 接 冶 残 热使 轧 抗
处 触 金 余 加用 制 压
理 应 缺 应 工维 条 性
应 力 陷 力 缺护 件 能

陷不

企业中异常辊耗的现状
早期的断辊、表面橘皮想象目前已非常少见
--得益于冶炼、锻造、检测技术的发展
辊印、水波纹等与板材要求有关的逐步上升
•冶炼技术的进步,尤其ESR技术应用; •检测技术的应用。
?
表面裂纹引发剥落的四个阶段
如何预防这99%? 避免产生裂纹,如果避免不了就在裂
纹扩展之前消除掉!
1) 避免轧制事故 2) 合理的换辊制度 3) 避免磨削烧伤 4) 合理的辊身倒角 5) 科学的事故辊处理制度和检测 6) 轧辊的综合管理系统
冷轧辊的管理与维护(葛)版
一重华冶 轧辊 葛浩彬
前言
轧辊技术是集设计、制造技术,使用、 维护、 检测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
合理的使用和维护、检测可以进一 步提高轧辊的寿命。
高品质轧辊使用效果是供需双方共同努
力的结果。
轧辊管理维护的现状
企业通过有效的管理,使用效果明显提高; 不同企业的辊耗相差很大:0.2-2.0Kg/t。 *新上项目存在不稳定因素,相对辊耗要高;
3) 磨削烧伤的图片
X100
磨削裂纹一般在浅表层0.10-0.20mm,但有的相当 深,可达到1.0mm以上
由于很多磨削裂纹肉眼不可见,因此其潜在危害很大。
工艺参数
作用
影响最大,随着进刀量的增大,磨削力和温度均升
磨削深度 高,磨后硬度变化及变质层深度相应增大,对残余
拉应力的影响较显著。不易控制!
1) 避免轧制事故

所有的轧制事故所具有的危害是显而易
见的,而轧制事故又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我
们要做的就是尽力把轧制事故降低到最低。
2) 合理的换辊制度
合理的换辊周期 合理的修磨量 合理的周转辊配备
2) 合理的换辊制度
警示1——不同轧机、不同产品结构、不同的客户 轧制周期和修磨量是不同的。要有自己的定量指标。 警示2——轧制周期和修磨量不是一成不变的。 警示3——轧辊的辊耗绝对不是多磨几道造成的。
*不重视使用维护技术的企业辊耗较高;
辊耗比例 大于60% 小于40%
原因 异常辊耗 正常磨削损耗
常见非正常失效形式原因
其它(色差、桔皮、水波纹 … )
辊身剥落
辊身端部 裂纹剥落
断辊 辊印
起源于表 起源于次表 面的剥落 面的剥落
轧 非轧制事故

事 故
磨 削 烧 伤
换 辊 周 期 长
修 磨 量 小
冶接 金触 缺应 陷力
1) 避免轧制事故
--需要考虑的因素
1. 新辊和在役辊的检查验收方案; 2. 制订符合上机条件的轧辊标准; 3 轧辊材料、硬度的适应性的选择; 4. 轧辊传动系统正常化和稳定性研究; 5. 轧辊冷却条件的研究,要有良好冷却和润滑; 6. 综合考虑辊型、轴向移动和弯辊的科学搭 7. 服务于使用的检测技术的开发应用; 8. 优化轧制计划; 9. 优化轧制工艺; 10.优化轧制规程、操作程序等; 11.规范轧机出现轧制事故时的操作程序; 12.操作工的技能培训;
2) 起源于次表层裂纹剥落的宏观特征(端部)
2) 起源于次表层裂纹剥落的宏观特征(辊身)
2) 更多案例(中间辊边部):
2) 更多案例(支承辊被工作辊边部挤压):
3) 起源于内部缺陷剥落的宏观特征
各类剥落发生的比例分析
剥落事故 发生比例 <1-5%
>95-99%
原因
措施及对策
材料缺陷
使用维护 不当
工作辊
修磨 周期
修磨量
中间辊
修磨 周期
修磨量
支承辊
修磨 周期
修磨量
600-700Km
0.150.3mm
1200Km 0.4-0.6mm
1000012000Km
1.0- 2.5mm
3) 避免磨削烧伤
高硬度的冷轧工作辊回火温度低,容易产生磨削烧 伤;
磨削控制不当将产生磨削烧伤,造成组织、硬度、 残余应力变化,严重时出现裂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