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吴海东
发表时间:2015-05-25T12:03:41.21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第3期(中)供稿作者:吴海东
[导读]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
吴海东
摘要: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的头脑当成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结果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因此,在全面倡导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之际,探讨如何增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课堂有效性;建议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渠道。
如何上好物理课,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高中物理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
结合自身的高中物理教学经验,下面笔者提出个人对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只有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才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即,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时教师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
如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很有用,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三定律》时,教师先创设一个故事情景:话说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结义,决定通过比力气排座次,看谁能够把自己拔起来就算谁胜利。
让每一个学生开动脑,初步感知受力分析。
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的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机械能守恒》时,这节课开始时通过过山车来引入,以学生喜欢的、常见生活事例和现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影响学生、感化学生;教师要真诚、不带一丝杂念地爱护学生,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威严中走出来;教师要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参加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肯定学生的想法,使师生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共同进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实验教学
高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奇特的东西有一种非常好奇的心理特点,并且表现出极强的执著精神和强烈的探秘需求,多数学生对物理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都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积极的心理因素,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
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经常使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物品做实验,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
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现象明显、富有趣味性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不言而喻。
还可以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学生演示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物理知识,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验器材,观察仪器的构造,体会工作原理,分析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得出物理规律、原理、公式,体验物理世界的奥秘,消除对物理知识的神秘感,认识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逐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直接兴趣和操作兴趣,使学生想学、善学、易学、乐学。
还可以成立物理实验小组,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搭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讨论问题的平台。
四、适当的练习和多元化评价
学生在学习中进行适当的练习,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习题不能未经思考就随便布置,习题要精选精练,并及时反馈。
教师应选择能起到揭示规律作用的经典例题,讲解时切忌面面俱到,要把分析和解题的思路教给学生,培养他们解题的技能、技巧,引导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学生的练习也应该精心选择,所选习题应联系实际,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能起到促进作用。
五、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高中物理教师的水平会直接影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查阅相关资料,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养。
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物理课程中的课程理念、课程实施等理论;教师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要积极对这些知识进行实践,从而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并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师要积极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在课堂教学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课程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自己进行专业培训,使得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保持在教学前沿水平,利用最新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
另外,学校还要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规范老师在校的教学行为,使其教育活动的随意性降低,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教育质量。
六、创设问题情境,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物理学习上,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师在课堂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摸索,去思考,去探究出问题的答案,同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对于有不同争议或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和探究,合作讨论,最
终取得大家认同的答案。
如“电流为什么不能并联到被测电路的两端?电压表为什么不能串联到被测电路中,电流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有什么现象?能不能达到测量的目的?”等问题。
教师要客观地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断激发学生学生物理的兴趣。
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究的精神,同时也为学生今后乃至处理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师要善“问”,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七、物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物理知识源于生活,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物理学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所以物理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自然观察紧密联系。
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
教学中由于问题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小球,木块等抽象的物理概念,更多的是采用学生在生活中能轻松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
例如曲线运动中的有导弹、铅球、雨伞上下落的雨滴、水平飞行的飞机空投救助物资、发生形变的跳板弹起的跳起的跳水运动员,受力分析例子中可以列举加速、匀速、与减速的汽车或电梯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勤于思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的良好习惯,增强将物理规律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总之,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要“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进社会”,要让我们的学生在物理课堂的学习中兴味盎然,主动投入,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运用多种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教师自身的魅力和情感充分感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自身的教学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中学5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