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颐和园》探究型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颐和园》探究型教案设计

课题:颐和园
学科: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8《颐和园》
作者: 史荣辉
工作单位: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马庄镇天阁小学
情境:
颐和园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价值最高的皇家园林博物馆。

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相信同学们都通过资料了解了“颐和园”这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想去颐和园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请先看视频资料,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都写了哪几处景点?
任务:
1、依托网络媒体让学生查阅资料,课前搜集关于颐和园的知识和素材,搜集本地风景的介绍等,体现学生搜集和运用素材的语文能力。

2、利用网络搜集颐和园的自然风光图片
3、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野”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过程:
1、教师、学生进行课前准备
2、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

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

(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

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3、提出探究性研究的课题: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4、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找出能体现游览顺序的句子。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究:
(1)、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4)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5)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6)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7)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6、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5)说说体会,有感情读课文。

7、课内扩展研究。

(1)汇报搜集到其他关于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
(2)小组推荐交流。

(3)背诵喜欢的部分
8、课后延伸研究。

继续搜集颐和园的资料,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颐和园的景点
成果:
通过学习活动,学习小组将形成下列成果:
1、学生能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优美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2、通过探究、合作开放式交流,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3、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资源:
1、利用网络搜索颐和园相关文字介绍
2、网络搜索颐和园的风光视频
3、软件:演示文稿
评估:小组分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