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知识点框架

初中语文知识点框架

初中语文知识点框架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一)成语错误使用
1.望文生义
2.用错对象
3.褒贬颠倒
4.修饰失当
5.不合习惯
6.敬谦错位
7.理解片面
8.形近混淆
9.轻重适当
10.功能混乱
(二)病句修改
1.语序不当
①多层定语排序不当
②多层状语排序不当
③定语、状语混淆
④虚词位置不当
⑤主客颠倒
⑥词语或分句逻辑顺序不当
2.搭配不当
①主谓搭配不当
②动宾搭配不当
③主宾搭配不当
④修饰词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⑤介词与宾语搭配不当
⑥关联词搭配不当
⑦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3.成分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①主语残缺
②谓语残缺
③宾语残缺
④必要附加成分残缺
⑤介词残缺
⑥关联词残缺
2)成分赘余
4.结构混乱
①句式杂糅
②暗换主语
5.表意不明
①有歧义
②指代不明
6.不合逻辑
①自相矛盾
②分类不当
③不合事理
④否定不当
⑤滥用数词
(三)句子排序
1.排除法
确定首尾句,排除错误选项
2.对应法
与原文的句子进行一一对应
3.方位法
依照事物的观察方为顺序,例如:正面——侧面——背面
4.语感法
依照上文语境进行选择
5.逻辑顺序法
依照事物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序,例如: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6.顺藤摸瓜法
依照句子之间有相互连接对应的词语进行排序
(四)信息提炼
1.了解新闻知识,筛选新闻信息
新闻从狭义上讲就是消息。

一句话新闻就是狭义的新闻。

一句话新闻一般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其中“何时”“何人(何单位)”和“何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2.把握材料中心,概括新闻信息
一句话新闻材料有的提供导语和主体。

导语部分中已讲了主要的新闻事实。

3.理解新闻内容,注意句式特点
有的新闻类考题考句子的仿写,答题时,既需理解新闻内容,又要注意句式特点。

4.领会新闻内涵,注意概括分寸
概括事实不能过于笼统,要领会新闻的真正内涵,注意概括分寸。

5.拓宽知识领域,捕捉时代信息
二、古诗文阅读
(一)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理解
1.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①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②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③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2.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①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②词: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③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3.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4.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①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②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

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二)诗歌的表现手法
1.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

◆选材方面的反衬。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

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伏笔与照应、对比、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2.语言风格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

3.修辞手法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

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三、文言文阅读
(一)实词、虚词与句式
1.实词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2.虚词
◆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
◆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
◆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3.句式
①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②被动句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③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省略主语
◆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省略宾语
◆省略介词
◆省略量词
④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宾结构后置
(二)断句
1.两个原则
①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如:
②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如:
2.五个规律
①主谓之间要停顿
②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③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

④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

⑤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

(三)翻译
1.对,即对译法。

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2.增,即增添法。

◆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
语中的双音词。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需把省略部分补齐
3.删,即删减法。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


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4.移,即移位法。

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

文言文的倒装句需将其调整成正确语序
5.留,即保留法。

◆古今意思相同的词,
◆专有名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
中,不必另作翻译。

6.换,即替换法。

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四、现代文阅读
1、说明文
2、议论文
3、记叙文
五、写作
1、审题立意
2、结构布局
3、选材加工
4、润色作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