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下奥数教材

三年级下奥数教材

第一讲:巧添符号专题简析: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和要求,添运算符号和括号,使等式成立,这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

这种游戏需要动脑筋找规律,讲究方法,一旦掌握方法,就有取得成功的把握。

添运算符号问题,通常采用尝试探索法。

主要尝试方法有两种:1、如果题目中的数字比较简单,可以从等式的结果入手,推想哪些算式能得到这个结果,然后拼凑出所求的式子;2、如果题目中的数字多,结果也较大,可以考虑先用几个数字凑出比较接近于等式结果的数,然后再进行调整,使等式成立。

通常情况下,要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方法,有时将以上两种方法组合起来使用,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例1、在4个4之间添上+、-、×、÷或括号,使组成的得数是8。

4 4 4 4=8思路解析:这题可以采用倒推法来分析。

由得数是8,最后一个数是4,我们可以想到□+4=8,□-4=8,□×4=8,□÷4=8。

(1)从□+4=8考虑,□=4,前面三个4必须组成得数4的算式有:(2)从□-4=8考虑,□=12,前面三个4必须组成得数12的算式有:(3)从□×4=8考虑,□=2,前面三个4必须组成得数2的算式有:(4)从□÷4=8考虑,□=32,前面三个4必须组成得数32的算式有:练习:1、在4个2之间添上+、-、×、÷或括号,使组成的得数是4。

2 2 2 2=4例2、在4个6之间添上+、-、×、÷或括号,使组成的得数是1,2,3,4,5,6。

6 6 6 6=16 6 6 6=26 6 6 6=36 6 6 6=46 6 6 6=56 6 6 6=6练习:1、在4个3之间添上+、-、×、÷或括号,使组成的得数是1,2,3,4,5,6。

3 3 3 3=13 3 3 3=23 3 3 3=33 3 3 3=43 3 3 3=53 3 3 3=6例3、在算式中添上+、-、×、÷或括号,使等式成立。

1 2 3 4 5=10练习:1、在算式中添上+、-、×、÷或括号,使等式成立。

4 1 2 5=10例4、在算式中添上+、-、×、÷或括号,使等式成立。

5 5 5 5 5=15 5 5 5 5=25 5 5 5 5=35 5 5 5 5=4练习:1、在每一道算式的数字之间填上适当的“+、-、×、÷”或“()”,使算式成立。

2 2 2 2 2=1 2 2 2 2 2=62 2 2 2 2=2 2 2 2 2 2=72 2 2 2 2=3 2 2 2 2 2=82 2 2 2 2=4 2 2 2 2 2=92 2 2 2 2=5 2 2 2 2 2=10课后作业1、巧添符号,使等式成立。

3 3 3 3=63 3 3 3=63 3 3 3=62、巧添符号,使等式成立。

8 8 8 8=08 8 8 8=18 8 8 8=28 8 8 8=33、在算式中添上+、-、×、÷或括号,使等式成立。

4 4 4 4=04 4 4 4=14 4 4 4=24 4 4 4=34 4 4 4=44 4 4 4=54、在算式中添上+、-、×、÷或括号,使等式成立。

5 5 5 5=05 5 5 5=15 5 5 5=25 5 5 5=35 5 5 5=45 5 5 5=55 5 5 5=65、在每一道算式的数字之间填上适当的“+、-、×、÷”或“()”,使算式成立。

3 3 3 3 3=0 3 3 3 3 3=53 3 3 3 3=1 3 3 3 3 3=63 3 3 3 3=2 3 3 3 3 3=73 3 3 3 3=3 3 3 3 3 3=83 3 3 3 3=4 3 3 3 3 3=9第二讲:逻辑推理专题解析:逻辑推理题不涉及数据,也没有几何图形,只涉及一些相互关联的条件。

它依据逻辑,从一定的前提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推理来获取某种结论。

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假设法、排除法、图解法和列表法等。

逻辑推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深入地理解条件和结论,分析关键所在,找到突破口,进行合情合理的推理,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推理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交替运用“排除法”和“反正法”。

要善于借助表格,把已知条件和推出的中间结论及时填入表格内。

填表时,对正确的(或不正确的)结果要及时注上“√”(或“×”),也可以分别用“1”或“0”代替,以免引起遗忘或混乱,从而影响推理的速度。

推理的过程,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或重复内的根据,并常常伴随着论证、推理,论证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逐渐锻炼、培养出来的。

例1、下式中,□和△各代表几?□+△=28 □=△+△+△□=()△=()练习:1.☆+○=18 ☆=○+○☆=()○=()2.△+○=25 △=○+○+○+○△=()○=()3.○+□=36 ○=□+□+□+□+□○=()□=()例2、下式中,□和△各代表几?□×△=36 □÷△=4 □=()△=()练习:1.○和□各表示几?○×□=16 □÷○=4 ○=()□=()2.想想,填填。

○×△=20 ○=△+△+△+△+△○=()△=()3.□和○各代表几?□=○+○+○+○○×□=16 □=()○=()例3、下式中,□和△各代表几?□+□+△=16 □+△+△=14 □=()△=()练习3:1.□+□+○+○=38 □+□+○=22□=()○=()2.□+□+□+△+△=52 □+□+△+△+△=48□=()△=()例4、一位警察,抓获4个盗窃嫌疑犯A、B、C、D,他们的供词如下:A说:“不是我偷的”。

B说:“是A偷的”。

C说:“不是我”。

D说:“是B偷的”。

他们4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

你知道谁是小偷吗?练习:1、小明、小强、小兵三个人进行赛跑,跑完后,有人问他们比赛的结果.小明说:“我是第一.”小强说:“我是第二.”小兵说:“我不是第一.”实际上,他们中有一个人说了假话,那么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谁是第三?2、在一次写字比赛中,强强、兰兰、浩浩三人得了前三名,有人问他们各得第几?浩浩说:“我得了第二。

”兰兰说:“我没得第三。

”那么得第一的是谁?得第二的是谁?得第三的是谁?例5、A,B,C 三人读书的学校是一小,二小和三小,他们各自爱好游泳,体操和排球中的一项体育运动。

现在知道: (1)A不在一小;(2)B不在二小;(3)爱好排球的不在三小;(4)爱好游泳的在一小;(5)B不爱好游泳。

请问,他们三人分别来自哪个学校,爱好什么?练习:1、A、B、C 三名学生,一个是北京人,一个是上海人,一个是长沙人;他们之中有的喜欢语文,有的喜欢数学,有的喜欢外语,且(1)A不喜语文,B不喜欢外语;(2)喜欢语文的不是上海人;(3)喜欢外语的是北京人;(4)B不是长沙人。

请问:他们三人分别是哪里人,喜欢什么?2、甲,乙,丙三人,他们在南宁,柳州,桂林工作,他们的职业是教师,医生和工程师。

已知下列情况: (1)甲不在桂林工作;(2)乙不在南宁工作;(3)在桂林工作的不是教师;(4)在南宁工作的是医生;(5)乙不是工程师。

根据上述情况判断甲,乙,丙三人各在什么地方工作,职业是什么?课后作业1、△+△=18 △=( )2、口+口+△+△=14 △+△+口=10△=( ) 口=( )3、△+□=9 ○-△=1 △+△+△=9△=()□=()○=()4、△ + ○ = 12 ○ + ☆ = 10 △ + ○ + ☆ = 21△ =( ) ○= ( ) ☆=( )5、(1)△+△+△+△=28 △=()△+△+□=20 □=()(2)○+○+○=6 ○=()△+△+△=12 △=()(3)△-○=1 △=()△+△-○=9 ○=()△+○-□=10 □=()6、三个小朋友比大小。

根据下面三句话,请你猜一猜,谁最大?谁最小? (1)芳芳比阳阳大3岁; (2)燕燕比芳芳小1岁; (3)燕燕比阳阳大2岁。

()最大,()最小。

7、三个同学比身高。

甲说:我比乙高;乙说:我比丙矮;丙:说我比甲高。

()最高,()最矮。

8、某银行被窃,甲、乙、丙、了四人涉嫌被拘审。

侦破结果表明,罪犯就是其中的某一个人。

甲说:“是丙偷的。

”乙说:“我没偷。

”内说:‘我也没偷。

”丁说;‘如果乙没有偷,那么就是我偷的。

”现已查明,其中只有一个说假话。

从上述条件可以确定以下哪项成立?9、小东、小兰、小英读书的学校分别是一中、二中、三中,他们各自爱好游泳、篮球、排球中的一项体育运动,但谁爱哪项运动,在哪个学校读书还不清楚,只知道:(1)小东不在一中;(2)小兰不在二中;(3)爱好排球的不在三中;(4)爱好游泳的在一中;(5)爱游泳的不是小兰。

你能帮助弄清楚他们各自读书的学校和爱好的运动员吗?10、李英、赵林、王红三人参加全国小学生数学竞赛,他们是来自金城、沙市、水乡的选手,并分别获得1、2、3等奖。

现在知道:(1)李英不是金城的选手(2)赵林不是沙市的选手(3)金城的选手不是第一名(4)沙市的选手是第二名(5)赵林不是三等奖根据上述情况,王红是哪里的选手?几等奖?第三讲:乘法原理专题解析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就是在做一件事时,要分几步几步才能完成,而在完成每一步时,又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要知道完成这件事一共有多少种方法,就用我们将讨论的乘法原理来解决。

例如一个人要从北京到大连拿一份资料,之后再到天津开会,其中,他从北京到大连可以乘长途汽车、火车、飞机,而他从大连去天津则只想乘船,那么他从北京经大连到天津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分析这个问题发现,某人从北京到天津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从北京到大连,可以有三种走法,即:第二步是从大连到天津,只选择乘船这一种走法,所以他从北京到天津共有下面三种走法:注意到两种方法乘起来的值与之相等。

3×1=3如果此人到大连后,可以乘船或飞机到天津,那么他从北京到天津则有以下的走法:共有6种走法,注意到:3×2=6在上面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把所有可能的办法一一列举出来,这种方法叫穷举法。

穷举法对于讨论方法数不太多的问题是很有效的。

在上面的例子中,完成一件事要分两个步骤,由穷举法得到的结论看到,用第一步所有的可能方法数乘以第二步所有的可能方法数,就是完成这件事所有的方法数。

一般地,如果完成一件事需要n个步骤,其中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一共有:N=m1×m2×m3×…×mn这就是乘法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