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01 制订日期:2007/8项目一原料的选配与混和模块一原棉的选配一、原料选配的目的和意义◆原棉的工艺性质:长度、线密度、强力、成熟度、色泽、含水含杂率◆配棉:将各种原棉搭配使用的技术工作1、配棉的目的:(1)合理使用原棉,满足纱线质量要求①根据纱线特数和用途不同,各种纱线对使用原棉的质量要求也不一样。
②如果采用混合棉纺纱,可充分利用各种原棉的特性,取长补短。
(2)保持生产和成纱质量相对稳定①保持原棉性质的相对稳定是纺纱生产和质量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②如果采用多种原料搭配使用,只要配合得当,就能保持混合棉性质的相对稳定,从而使生产过程及成纱质量也可保持相对稳定。
(3)节约用棉,降低成本①配棉要从经济效益出发。
控制配棉单价和吨纱用棉量,力求节约用棉,降低成本。
②短加长,粗加细;回花、再用棉,可按配棉技术以一定比例回用或降级使用。
2、配棉原则根据实践经验总结,配棉的原则是质量第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保证重点;瞻前顾后,细水长流;吃透两头,合理调配。
贯彻配棉原则时,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1)稳定:力求混合棉质量长期稳定,以保证生产稳定。
(2)合理:在配棉工作中,不搞过头的质量要求,也不片面地追求节约。
(3)正确:指配棉表上成分与上机成分相符,做到配棉成分上机正确。
二、原料选配的依据(一)纱线品种与用途:不同品种和用途的纱线对原料的品种和特性有不同的要求①棉纱的特数分类:特细号纱:10tex及以下(60s以上)细号纱:11~20tex(58s~29 s)中号纱:21~30 tex(28 s~19 s)粗号纱:32 tex及以上(18 s以下)②纱线产品分类原料不同:纯棉纱、纯化纤纱、棉与化纤混纺纱纺纱方法不同:环锭纱、转杯纺纱等纺纱工艺不同:普梳纱、精梳纱、包芯纱、产品用途不同:机织用纱(经纱、纬纱)、针织用纱、起绒用纱等。
不同的纱线类别对原棉的选配要求(1)棉纱线密度(特细特、细特、中特、粗特)(2)普梳纱和精梳纱(3)单纱和股线(4)经纱和纬纱(5)针织用纱(6)染色用纱(7)特种用纱(8)混纺纱(二)根据成纱质量考核指标选配原棉●成纱质量考核指标:(1)单纱断裂强度和强力变异系数(2)纱线的条干均匀度(3)纱线的外观疵点:棉结、粗节、细节●讨论原棉性质对成纱质量的影响(1)长度(2)线密度与马克隆值(3)成熟度(4)回潮率(5)强伸性(6)原棉含杂率(7)地区、色泽和手感●原棉性质对成纱质量的影响①单纱强力变异系数(单强CV值):(a)原棉的线密度和成熟度:(b)原棉长度、短绒含量及轧工条件(c)地区、色泽和手感②百米重量变异系数;③条干均匀度;(a)线密度(b)短绒(c)原棉的棉结杂质:④一克内棉结粒数、一克内棉结杂质粒数;(a)成熟度与轧工(b)原棉含水率(c)原棉含杂⑤黄白纱●对成纱质量影响大的配棉指标(1)原棉的长度和整齐度影响成纱条干、强力、毛羽。
纺细特纱时,长度指标对成纱的强力影响更显著。
(2)短绒率重点关注的原棉指标,影响纺织工艺和成纱质量。
(3)纤维细度影响成纱条干和强力。
(4)原棉的成熟度影响成纱条干、强力、疵点,尤其对高支纱的影响明显。
(5)有害疵点影响成纱外观质量和染色性能。
在配棉时,对原棉的成熟度、回潮率以及棉结、软籽表皮、带纤维的籽屑等都要注意掌握。
(6)“三丝”(异纤)对成纱质量和染色质量危害性很大。
思考题1、试述原棉的性能与纺纱质量的对应关系。
2、原料选配的依据是什么?3、试述针织用纱对原棉的选配要求。
4、对成纱质量影响大的配棉指标主要有哪些?编码:制订日期:2007/8三、配棉方法(分类排队法)1、分类的概念:就是根据原棉的特性和各种纱线的不同要求,把适合纺制某类纱的原棉划为一类(如细特或粗特,经纱或纬纱等),生产品种多,可分若干类。
●分类的注意事项:根据纱线粗细和用途对原棉进行分类/原棉资源情况/气候条件/原棉性能差异/机台的性能2、排队的概念:排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将同一类原棉排成几个队。
把地区、性质相近的排在一个队内,以便当一个批号的原棉用完后,用同一个队中的另一个批号的原棉接替上去,使混合棉的性质无显著变化,达到稳定生产和保证成纱质量的目的。
排队时应考虑的因素:主体成分/队数与混用百分比/抽调接替①分段增减②交叉替补3、原棉性质差异控制原棉性质差异控制范围见表1-2。
表1-2 原棉性质差异控制范围4、回花和再用棉的使用回花:生产过程中的回卷、回条、粗纱头、皮辊花等。
应处理打包后回用,用量不超过5%;再用棉:开清棉车肚落棉(统破籽)、梳棉斩刀花与车肚落棉、精梳落棉等。
经处理后降级回用,用量3%-5%四、配棉实例分析(结合实例重点讨论分类排队工作程序)思考题1、如何保证生产中配棉成分的稳定?6、分类排队时应注意那些问题?7、说明配棉时原棉的差异控制范围。
8、何为回花、再用棉?生产中如何使用?编码:制订日期:2007/8模块二化纤选配一、化纤选配的目的:(1)充分利用化纤特性、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2)增加花色品种,满足社会需要(3)降低产品成本改善纤维的可纺性能二、化纤品种、性质的选择以及混比确定1、化纤原料的选配主要有三方面①纤维品种的选配;对混纺纱的性质起决定作用;②混纺比例的确定;对织物服用性能影响很大;③纤维性质的的选配,主要影响纺纱工艺和混纺纱的质量。
2、化纤性质的选配棉型:长度一般有35mm和38mm两种,线密度(细度)为1.2~2.2dtex;中长型:的长度为51~76mm,线密度为2.2~3.3dtex。
(1)化纤长度和线密度当长度L和线密度N t的单位分别为mm和dtex时,它们之间有如下关系式:L/N t≈23为满足织物不同风格的需要,长度和线密度之比可适当调整。
①L/N t>23的较细长纤维,可用以生产细薄织物② L/N t<23的较粗短纤维,可用以生产外衣织物。
当然,L/N t的数值是有限度的。
过大,加工时容易断裂,成纱棉结多;过小,则可纺性差,成纱容易发毛。
混纺用原棉:在纺制中、细特纱时,选用细绒棉,线密度以0.167±0.014tex(6000±500公支)为宜,成熟度系数宜在1.4以上,纤维长度以31mm为主。
在纺制特细特纱和品质要求较高的产品时,宜选用长绒棉。
(2)化纤的强伸性质例如涤纶纤维,有低强高伸、中强中伸和高强低伸型之分,与棉混纺时,如选用低强高伸型涤纶,则不易纺纱;如选用高强低伸型绦纶,则成纱强力高,细纱断头率低,但织物不耐磨;而选用中强中伸型涤纶,则无上述缺点,较为理想。
一般应选择断裂伸长率相近的纤维进行混纺,对提高成纱强力有利。
(3)与成纱结构有关的纤维性质(细度、卷曲、初始模量等)(4)化学纤维的沸水收缩率当采用多唛头混用时,不同型号纤维的沸水收缩率应相接近,否则,成纱在蒸纱定捻时,或印染加工受热后,均要产生不同的收缩,印染品就会出现布幅宽窄不一,形成条状皱痕。
(5)色差原纱的色差,会使印染加工染色不匀,产生色差疵布,对印染成品的质量有很大影响。
3、混纺比的确定①当混用涤纶在20%以下时,织物稍有滑、挺、爽的感觉,保形性不突出;②混用涤纶80%以上时,织物吸湿性偏低,纺纱性能和服用性能都差。
因此,如希望提高织物的耐磨度、洗可穿性能时,可提高涤纶的混用量;如欲改善织物的透气、透水性、柔软性等,则需提高棉纤维的混用量。
目前市场上多采用涤/棉混纺比例65/35,这样的织物兼顾了涤与棉的优点。
再如低比例的涤/棉织物,如40/60、35/65、20/80等,虽然强力和耐磨性差些,但有和65/35混纺织物相似的服用性和洗可穿性能,又有类似天然纤维的吸湿性与亲水性,且有棉型外观和穿着舒适等特点。
模块三原料的混和一、原料混和的目的1、确保混纺比例的准确2、使混合成分在纱线中分布均匀3、确保纱线的品质注意事项:①先开松后混和;②多包取料;③不同原料不同处理;④保证混和料与配料表相符;⑤混和方法简单便于管理二、混和方法1、棉包混和:纯棉、纯化纤、化纤混纺2、称重混和:混比要求精确的化纤混纺、色纺3、条子混和:棉与化纤混纺讨论:不同混合方法的适应场合及各自的特点。
三、配料计算1、 棉包混合、称量混合时,湿重混比计算化纤混纺时以干重为准,根据设计的干重混比和实测的实际回潮率,根据式(1-1) 求湿重混比。
∑=++=ni iii i i W y W y x 1)100()100( (1-1)式中:i x ——第i 种纤维的湿重混纺比;i y ——第i 种纤维的干重混纺比;i W ——第i 种纤维的实际回潮率。
例如:涤/粘混纺设计干重混比为65/35,若涤的实际回潮率为0.4%,粘的实际回潮率为11.0%,求两种纤维的湿重混比?解:将已知数据代入式(1—1)得:%32.37)111(35)4.0100(65)11100(35%68.62)111(35)4.0100(65)4.0100(6521=+⨯++⨯+==+⨯++⨯+=x x在投料时,涤应按62.68%,粘按37.32%的湿重混比计算重量和包数。
2、条子混和时的条子干定量计算采用条子混和时,在初步确定条子的混合根数后,应计算各种混和纤维条子的干定量。
见式(1—2)。
n nng g g g N y N y N y N y ⋅⋅⋅=⋅⋅⋅⋅:3:2:1332211::: (1—2)式中: 1y 、2y 、n y y ⋅⋅⋅⋅3——各种纤维的干重混比; n N N N N ⋅⋅⋅⋅321、、——各种纤维条的混和根数;n g g g g ⋅⋅⋅321、、 ——各种纤维条的干定量;n ——混和纤维条的种数。
例如:涤/棉混纺设计干重混比为65/35,在并条机上混合,初步确定用4根涤条和2根棉条喂入头道并条机,涤条干定量为18g/5m ,求棉条的干定量?解:将已知数据代入式(1—2)得:2:18235:465g =2g =19.38(g/5m )即在涤棉混纺时,采用4根涤条、2根棉条混合,棉条干定量为19.38(g/5m )。
如果按所设计根数计算出的干定量值过大或过小时,可修改预先所设的根数或定量,使之达到合适范围。
四、混合棉性能指标的计算配棉时的混和棉和化纤配料时的混和料称混和体,混和体的各项性能的指标以混和体中各原料性能指标和其重量百分比加权平均计算,参见式(1—3)。
∑==+⋅⋅⋅⋅+++=ni ii A x XnAn A X A X A X X 1332211 (1—3)式中: X —混和体的某项性能指标;i X —第i 种纤维的某项性能指标;i A —第i 种纤维的混用重量百分率。
思考题1、化纤选配的内容有哪些?2、有哪几种原料混合方法?说明适用的场合和各自的特点。
编码: 01 制订日期:2007/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