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社会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拉高民生标杆提升幸福指数实现社会事业从“有”到“优”新跨越区社会事业调研组民生工作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事业工作更是“热点”中的“焦点”。
随着xx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号角”的吹响,社会事业日渐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抓手,成为关系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根据区委统一部署,近期,我们围绕“整合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全面提升教育、卫生、文体、计生事业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公共事业一体化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于民”这一课题,开展了深入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回顾近年来社会事业发展历程,成绩不可低估,问题不容回避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区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布局结构日趋完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整体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1、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强化基层基础,狠抓薄弱环节,通过优化整合资源、完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水平等有效措施,基本实现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化,初步构筑起“延伸到村、覆盖全区”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口计生服务网络。
XX年,维扬中学新校区、瓜洲中学初中部投入使用,新建黄珏学校等学校教学楼8000平方米,加固校舍10000平方米;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13家,示范社区卫生站覆盖率达50%;汊河街道、XX镇分别创成国家和省级卫生镇;区文化馆通过国家一级文化馆复评;新评定镇星级文体中心3家、村星级农家书屋12家,新建成26个高标准村文化健身广场;成立区“优生促进保健中心”,新创成省优质世代服务站4家。
2、惠民力度不断加大。
切实强化政府职责,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尽力解决好影响群众生活的各种民生难题,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XX年,新增文汇苑、月明苑2所公办幼儿园;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累计减少群众用药支出近1500万元;启动实施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1所公办卫生院的目标;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由XX年的160元提高到XX年的250元,住院报补比由XX年的46%提高到XX年的50%;为镇村两级免费送去图书10万册、音像制品1万盘、报刊2500多份、便携式音响150多套;对2220多名农村孕妇免费提供了口服叶酸,对2230多名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退休的企业职工发放一次性奖励资金近700万元。
3、发展亮点不断涌现。
在全市率先实施了组建学校共同体、非遗进校园、新农合信用社代收筹资、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大学生村医”工程、发放计生人口公益金等一系列惠民利民“自选动作”,建成了xx文化创意产业园、甘泉影视基地等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项目,着力打造特色、打响品牌。
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省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等称号,XX年,又被表彰为“省‘十一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苏中苏北地区率先通过“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省农村改厕先进区”初审。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与广大群众期待相比,与先进地区发展态势相比,我区社会事业发展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一是起点低、包袱重。
一方面,社会事业历史性欠账较多,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发展,且各乡镇重视社会事业发展的意识不够均衡。
另一方面,全区乡镇卫生院、幼儿园和部分学校经历上一轮民营化的浪潮后,现又面临公益性的重新“回归”,体制机制亟待理顺,改革道路任重道远。
二是缺投入、欠统筹。
以教育投入为例,尽管近年来投入不断增加,但学前教育、高中教育投入与上级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其他,如新农合人均筹资、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也仅达省定平均标准、最低标准。
同时,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没有完全实现与城镇开发同步协调,往往是“拆旧翻新多、见缝插针建”,布局规划缺乏一定科学性、合理性。
三是重数量、轻品质。
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口计生服务资源虽已延伸到村,却多少存在着“设施陈旧、人员老化、技术落后、服务跟不上”的问题。
部分民生设施“重建轻管”、“面子好看”,部分惠民活动“流于形式”、“千篇一律”,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明显。
二、做好新xx社会事业工作,贵在群众满意,重在品质提升区划调整后,新xx整体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力正发生深刻变化,必将为社会事业领域发展带来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对社会事业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事业发展进入了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机遇难得,前景可期。
经历了“经济发展跑步、社会发展漫步”的“阵痛”后,各级政府正重新审视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把加强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新的施政重点。
从中央到地方,各项社会事业受到高度重视,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深入,各项惠民政策密集出台,覆盖城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显著加快,质量和结构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期。
同时,随着新xx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财政收入特别是可用财力的增加,必将为下一阶段社会事业发展奠定更扎实的基础、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另一方面,压力较大,做好不易。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而且要“优”,不仅要“快”,而且要“好”,社会事业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
同时,在规划趋严、用地趋紧的大形势下,很多新建社会事业项目由于规划、土地等“瓶颈”制约,导致推进缓慢。
明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区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按照xx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要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保基本、保公平”的前提下,强化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布局优化,强化均等服务的同时注重品质服务,强化政府职责的同时注重社会参与,加快构筑涵盖各学龄段的“优质教育圈”、遍布城乡社区的“精彩文化圈”、惠及千家万户的“现代健康圈”,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不断增强新xx发展活力。
“优质教育圈”:学前教育达到优质普及,义务教育达到优质均衡,高中教育达到优质特色,教学设施条件好,教学质量有保证,城乡群众子女都能“学有优教”。
“精彩文化圈”:标准化文体设施10分钟可达,公益性文体活动常年不断,民间文化团队百花齐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得益彰,广大群众共享文化“盛宴”。
“现代健康圈”:三级医疗卫生网络无缝隙,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无盲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看病就医费用可承受,人口增长幅度可控制,居民健康指数保持高水平。
1、突出“公益性、普惠性”,奋力攻坚破难题。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更是一个等不起、慢不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中,上学与就医问题更是“如箭在弦”,“难”与“贵”的“顽疾”不根治,利民惠民也就无从谈起。
一方面,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努力解决好“上好学”问题,实现从“一个都不能到少”到“一个都不能差”的提升。
将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乡镇政府要切实承担起责任,进一步加大投入,通过新建、收购等多种途径,确保XX年每个乡镇至少拥有一所达省优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
明年,拟新建1-2所达省优标准的公办园。
加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规范幼儿园收费和办学,加强幼师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幼儿园办学条件,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享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
按照“教学用房标准化”、“技术装备升级化”、“师生食堂星级化”、“学生车棚保障化”、“运动场地塑胶化”、“校园环境生态化”的要求,继续改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健全区内教师、校长定期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资源配置、教育机会等方面的均衡发展,确保明年在全市率先创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
XX年,完成梅岭小学、工人子弟小学、汊河学校校园改建,加固和拆除重建校舍3.5万平方米。
进一步加大高中教育投入,逐步化解高中阶段学校债务,帮助学校“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从XX年起,高中教师财政统发人员工资由区财政全额安排,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500元的标准,落实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走“轻负优质”的质量提升之路,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巩固深化医改成果,努力解决好“看病贵”问题,确保“医疗保险作用大、公办卫生院公益化、基本药物零差价”。
随着XX年的到来,三年新医改进入倒计时。
回顾三年,涉及我区的几项医改重点任务顺利实施并已初步实现预定目标,但与群众的心理预期还有一定差距。
在巩固新农合、城镇医保参合率的同时,逐步提高筹资标准,重点加强对大病的救助保障,强化日常监管,规范诊疗行为,不断提升参合群众受益程度。
明年,将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300元,新增终末期肾脏病、耐多药肺结核、重性精神病等救助病种。
在全面实现“一乡镇一公办卫生院”基础上,本着“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稳步实施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激发乡镇卫生院发展活力。
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层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药投入补偿和考核补助方法,严格药品采购、使用、销售、结算等环节监管,妥善处置各类衍生问题,帮助群众改变不合理用药习惯,确保让利于民、群众得益。
2、瞄准“全市领先,全省争先”,全力以赴树品牌。
就我区而言,发展社会事业不能仅停留在“逢难解难”、“雪中送炭”、“差强人意”的阶段,而要坚持高标定位,高质推进,用率先基本现代化的要求来开展工作,用较高群众满意度的标准来衡量成效。
一是打造名校集群。
在充分发挥xx中学、梅岭小学品牌优势的同时,推动区内学校加强内涵建设,走品牌化办学之路,致力新创建1-2所四星级高中,再办一批市内知名、省内有影响的现代化小学、初中,让名校成为新xx的一张“名片”。
以特色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巩固放大xx中学道德课堂、公道中学艺术教育、蒋王中学体育教育、维扬实验小学科技教育成果,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加快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XX年,全区本二以上上线人数力争达到1500人。
加快实施xx中专迁建工程,推进职业教育与我区支柱产业、重点企业深度对接,推动校企联合办学,力争早日创成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与国外知名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适时选址兴办国际学校,提升全区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二是打造文化高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
在现阶段,抓好文化建设,不仅是抓民生,也是抓未来,抓长久优势,抓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