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院发热门诊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医院发热门诊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第三节宁城县中蒙医院发热门诊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一、接诊发热病人;
1、发热门诊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市发热病人诊治流程要求,负责我院发热病人接诊工作,实行首诊负责制。

(1)接诊发热病人时首先免费发给患者口罩一个。

(注:最好是12层以上的棉纱口罩),并指导使用。

(2)测量体温,询问流行病学史,做相关检查,进行初步排查。

(3)对可疑医学观察病人,可疑初诊疑似病人要及时报“非典”办,电话通知“非典”临时医院派专车接走。

(4)“非典”临时医院对发热病人要常规进行血常规检验和胸部X 线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情况进一步排查,对于初诊疑似病例要收为留观病人。

(5)诊断疑似病例要经过医院专家组会诊和县疾病控制中心排查。

高度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需要经过市专家组会诊才能定为疑似病例。

2、发热门诊接诊医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凡发热病人要常规进行肺部X线检查和血常规检查。

明确原因的发热可在门诊部检查。

患者要戴口罩并由护士陪检。

3、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必须掌握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临床特征,及时发现病人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做好鉴别诊断工作,既不能漏诊可疑“非典”的发热病人,也不能把能够做出明确诊断的其它发热病人推向“非典”医院。

防止造成交叉感染。

4、禁止为从疫区返乡打工、上学人员做健康检查。

按传染病防治法及政府部门有关规定,疫区返乡人员应隔离15-21天,由疾病控制中心进行医学观察,有发热症状者与当地疾控部门或联络员联系,到当地卫生院进行初步排查。

目前,疫区返乡人员到医院做健康检查,若当时检查结果正常,回乡后与家人及周围人群不隔离,一旦有潜伏期的病人,极易造成“非典”的传播和蔓延。

5、发热门诊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节假日不休息,不允许由普通诊室或急诊科代班。

6、按医院“非典”办要求每天定时电话报告24小时发热病人接诊情况,发现可疑疫情要立即报告。

7、对接诊的发热病人认真做好门诊登记和门诊病历书写工作。

严格执行医院有关规章制度。

二、消毒隔离:
1、发热门诊要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生活区,要求有明显标志,各区交界处(门口)要放置脚垫,门把手缠医用纱布。

定时喷洒消毒液,使之保持湿润。

2、对发热门诊医护人员也要采取隔离措施,下班后不得回家,要在生活区休息,在院内指定活动场所活动,与周围人群隔离。

3、饮食由食堂派专人由清洁区送入;每天20元伙食标准。

4、护士要做好整个发热门诊的消毒隔离工作。

(1)向患者发口罩。

(2)为病人测体温。

体温计消毒要备二个有盖消毒容器,其中一个放刚用完的体温计,另一个放已达到消毒时间的体温计。

体温计要全部浸入消毒液内,消毒液为1000mg/L的有效氯溶液,浸泡时间30分钟。

(3)诊室、值班室、更衣室、休息室、走廊每天定时轮换通风三次,上午、下午、晚上各一次,每次通风1小时以上。

(4)对污染区、半污染区每天进行空气消毒。

可采取紫外线照射法,每次照射1小时,2—3次/天。

也可用0.5%过氧乙酸喷雾,用量20-30毫升每立方米,密闭门窗30分钟,每天上下午各一次。

(5)对地面、墙壁每天用0.5%过氧乙酸喷洒消毒2次。

(6)对诊桌、诊床、门、窗每天用0.5%过氧乙酸擦拭消毒2次。

(7)门把手、水龙头上的纱布每天用0.5%过氧乙酸淋湿。

(8)做好室内清洁卫生工作,每天拖地2次。

(9)对需要到医院门诊做相关检查的病人要做好导医和陪诊工作。

5、医生的诊疗器具,如听诊器、叩诊锤等每次用后要用0.2%过氧乙酸棉签擦拭消毒。

血压计袖带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定期浸泡消毒清洗。

压舌板采用一次性的,用后放在消毒液为1000mg/L的有效氯溶液中浸泡消毒后焚烧。

6、每次接诊病人后要用0.5%的碘状消毒液消毒双手(手套)1——3分钟。

必要时更换手套,防止交叉感染。

三、个人防护
1、进入诊室必须更衣,穿分体衣、连体衣、隔离衣,戴2-3层手套,12层以上的棉纱口罩,活性炭口罩,戴工作帽,穿脚套和长筒靴,必要时戴防护镜。

要严格按照穿隔离衣流程穿戴。

不得穿隔离衣到室外或进入清洁区。

2、离开诊室要脱掉隔离衣,要严格按照脱隔离衣流程脱隔离衣。

用0.5%碘状溶液消毒双手1——3分钟,流水洗手液清洗3分钟。

3、对一次性隔离衣、冒、口罩、脚套要放入黄色双层厚塑料袋内消毒后(注:塑料袋套在塑料桶内),扎紧口,外面喷0.5%过氧乙酸后,电话通知总务科派人收取焚烧处理。

不得放在室外门口。

4、对布类隔离衣帽要浸泡于装有含有效氯消毒液的塑料桶内消毒,消毒液为1000mg/L的有效氯溶液,浸泡30分钟,消毒后清洗、晾干,叠好打包后送大明“非典”医院高压灭菌(注:包装大小为30X30X25厘米以下)。

第六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感染控制及医院消毒工作规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接
触病人分泌物传播,医院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特制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感染控制及医院消毒工作规范: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感染控制
1、医务人员要加强学习,掌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时发现病人;要学习、掌握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知识和措施。

2、发热门诊、隔离留观室,室内与室外自然通风对流,自然通风不良则必
须安装足够的通风设施(如排气扇)。

3、坚持首诊负责制。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当转到“非典”医院进行治疗。

4、各科室要重视消毒隔离工作,要密切协作,确保消毒隔离措施和防护设施落实到位,要定期做好消毒监测,保证消毒效果。

5、合理安排医务人员力量,增强医务人员体质,避免过度劳累。

6、普通诊室和其它病区要注意环境卫生、通风换气,做好消毒、清洁工作。

二、消毒工作规范
(一)空气消毒
1、有人情况下:做好人员防护。

每天上、下午各消毒1次。

2、无人情况下:①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次不少于1小时,每天2—3次;②0.5%过氧乙酸喷雾,20—30ml/m3,作用30分钟;③有效氯1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雾,20-30ml/m3,作用30分钟。

以上化学消毒剂用作空气消毒均需在无人且相对密闭的环境中(消毒时关闭门窗),严格按照消毒药物使用浓度、使用量及消毒作用时间操作,每天消毒2次。

消毒完毕后方可打开门窗通风。

(二)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
1、地面要湿式拖扫,用0.1%过氧乙酸拖地或0.2%—0.5%过氧乙酸喷洒或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拖地)。

2、房间门口、病区出入口可放置浸有2000mg/L有效氯的脚垫,不定时补充喷洒消毒液,保持脚垫湿润。

3、桌、椅、柜、门(门把手)、窗、病历夹、医用仪器设备(有特殊要求的除外)等物体表面可用0.2%-0.5%过氧乙酸或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三)病人使用物品的消毒
1、病人使用的被服、口罩要定时消毒,可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
液浸泡30分钟。

病人的生活垃圾要用双层垃圾袋盛装及时有效处理,避免污染的发生。

便器、浴盆的消毒可用有效氯1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

2、呼吸治疗装置在使用前应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

建议尽量使用一次性管道,重复使用的各种管道应在使用后立即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再清洗,然后进行灭菌消毒处理。

3、体温计使用后可即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听诊器、血压计等物品,每次使用后应即用75%乙醇擦拭消毒。

4、运载病人的交通工具及用具消毒。

救护车运载非典型肺炎病人时应开窗通风,病人离车后,应立即对车内空间及担架、推车等物品用15%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每立方米7-8ml,作用时间1-2小时。

5、使用后的防护用品要立即放入消毒液中分类充分浸泡30分钟后,清洗晾晒。

(四)终末消毒
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房间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