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学习讨论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学习讨论



医疗工具和卫生保健 台西村14号墓出土了一件装在漆盒中的石镰,即当时的医 疗器具砭镰。 随着青铜的广泛使用,医疗器具有了改进和提高,人们在 砭石的基础上使用金属的刀和针。《内经》中说,古代有 “九针”: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 针、长针和大针。金属针的出现时针灸术得到较大发展的 重要标志。

(2).王充“物质之天” 王充从气的概念入手,恢复了天的自然意义。他指出天地 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也没有目的。 天地都不能有意识的产生人类和万物,“天地不故生人”。 另外,天地没有“生丝麻五谷衣食人”的目的,是丝麻五 谷有愈饥救寒的用处,人类才食五谷、衣丝麻,“夫天不故 生丝麻五谷衣食人,物自生而人衣食之”。 就这样把天还原成物质之天,没有意志,没有目的的自然 无为之天。

西周时期的巫和医: 西周时期的医药知识比商代有所进步,表现在医和巫已经 分开,《周礼》把“巫祝”列于“春官大宗伯”职官中, 而“医师”则属“天官冢宰”管辖,官职分类中已属不同 系统。 医师分类: 据《周礼》记载,医分为“食医”(为王室管理饮食卫生, 相当于营养医);“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疡医” (相当于外科和伤科医生);“兽医”(专门治疗牲畜疾 病)。 还建立了一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医师”总管医 药行政,并在年终考核他们的医疗成绩,来确定他们的级 别和俸禄。考核优劣的标准是“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



起病的原因,从卜辞看,有四个方面: 一天帝,祖先所降; 次是鬼神崇祸; 再次是妖邪之蛊; 又次是气候变化的影响。
治疗疾病的方法:
由“巫”进行祭祀祝祷等迷信活动,以祈疾病痊愈; 由“巫”用药物治疗。

在商代,医和巫,治疗和迷信,科学与反科学经常混合在 一起了物质为“气”的说法,用阳气和阴气的 矛盾来解释自然现象。天气属阳气,性质是上升的,地气 属阴气,性质是沉滞的,阴阳二气上下对流而生成万物, 是天地的秩序。反之,阴阳气不和,自然界就要产生灾异。 周幽王时的大夫伯阳甫用这一原理去解释在泾,渭,洛 “三川”地区发生的地震现象。说地震是“阳失其所而镇 阴也。”,因阴阳失序,使三川皆震,导致“川源必塞”, 以至水土失序,发生水旱灾害,又以至“民乏财用”而 “国亡”。



这时已开始重视病历记录和报告,“凡民之有疾病者,分 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知道对病人分 别处理,建立治疗经过的病历,对死者还要求作出死亡原 因的报告。 专职医生的出现于医事制度的建立,为医药经验的积累和 医疗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周礼》中有“肖首疾”, “疟寒疾”,“喉上疾”等四季多发病的记载,说明已初 步了解某些疾病与季节变化的规律。

2.其他记载物候知识的著作: 《诗经》 《小戴礼记》 《吕氏春秋》 《淮南子》 《国风·豳风·七月》 《月令》 《十二纪》 《时则训》
《逸周书》
《时训解》

《时则训》所记载的物候知识完全抄自《十二纪》,没有 什么发展。但是《淮南子·天文训》是第一部记载二十四 节气的历史文献。 《时训解》则把《夏小正》和《十二纪》所记载的物候按 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依次叙述,这就使物候观测和季节 气候的变化结合的更为紧密,是我国古代物候学的一大进 步。


1.气象记述 天气的情况如晴,雨,风,雪等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 切。人们很早就开始这方面的观察,但有文字记载的材料 是从甲骨卜辞(商代)开始的。 商代人们对于风雨,阴晴,霾雪,虹霞等天气变化十分关 注,关于晴雨的甲骨卜辞比比皆是,甚至保留有连续十天 的气象记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记录之一,也是 我国后世传统气象记录的先声。

天命观和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1.天命观的形成 有神论者的天命观 自夏商以来,由于古代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面对苦难时的 惶恐心理,从而出现了能够呼风唤雨,主宰人间祸福的无 所不能的神灵——天帝。周人继承了商人天帝崇拜的观念, 把主宰一切的神灵称之为天,把天的意志叫做“天命”。 周代奴隶主宣称他们取代商人的通知是天意。而到了汉代, 董仲舒把“有意志的天”进一步神秘化,系统化。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学习讨论
汪树理
物候和地学知识的积累

1.物候知识 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丰富物候知识的著作---《夏小正》 记载有物候,天文和与之相对应的农事活动。

内容: 《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文共四百多 字。它的内容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 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书 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 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蚕桑和养马 颇受重视;马的阉割,染料的蓝和园艺作物的芸、桃、杏 等的栽培,均为首次见于记载。《夏小正》文句简奥不下 于甲骨文,大多数是二字、三字或四字为一完整句子。其 指时标志,以动植物变化为主,用以指时的标准星象都是 一些比较容易看到的亮星,如辰参、织女等。





2.药物和汤液 关于商代的医药知识,应提到汤液的使用。汤液是中药的 重要剂型之一。晋代皇甫谧《甲乙经》序文中说:“伊 尹······为汤液。”把汤药的开始采用归功于一人, 显然是错误的,但是由食物的烹调而逐渐认识到某些动植 物经煎熬后的汤液在医疗方面的效用,则似应是必经之路。 同时“伊尹······为汤液。”也说明汤液这个剂型 的采用是很早的。 1973年,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晚期遗址中曾发现植物种子 三十余枚,经鉴定均为药用的桃仁和郁李仁。 周代又进一步积累了不少用药的经验。 《诗经》中记载的植物大约 50余种,其中不少是可作为药 物的。《山海经》中不但记载有植物,动物,矿物药一百 多种,并且在使用方法上分为口服,沐浴,佩戴,涂抹等。 《尚书说命》说“若药弗瞑眩,厥疾弗廖”。


阴阳、五行、八卦说 五行说 周幽王时,王室日益衰微,郑桓公问史伯:周是否要亡了? 史伯就以五行说来解释,说世上万物都是由金、木、水、 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又以土为主,分别于其他四种元素 “和成百物”的。相反,“同则不继”,不能生成百物。 周幽王“去和而取同”,和周厉王一样专制暴虐,非垮台 不可。 这是与传统的天命论相对立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天道观,不 仅有朴素的元素概念,还有物质相互转化的思想。


对于风,云,和降雨雪的关系,人们已经通过不断的观察 产生了比较科学的认识: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天上彤云密布,就要下大雪。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即东风容易带来雨水。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即早晨太阳东升,看见西方有 虹,不久就要下雨。


2.地形和地图知识: “地道变盈而流谦”:意思是说地表的起伏形状不是一成 不变的,有的地区高山会逐渐降低,低地会逐渐升高。(河 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崪崩,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这可能是周幽王二年发生大地震时的写照。 《 史 记 · 周 本 纪 》 上 说 这 一 年 “ 周 三 川 皆 震·······三川竭,岐山崩。” 《诗经》里,不同的地形有不同的名称,如“山”, “岗”,“丘”,“陵”,“原”,“洲”等。对于山, 有草木的成为“屺”,没有草木的称为“岵”。对于丘, 根据形状不同而有多种名称,如“宛丘”,“阿丘”, “顿丘”等。说明当时对地形已经有比较细致的观察。


卫生保健知识在这个时期有显著提高。 个人卫生方面,甲骨文中有“沫”和“浴”字,说明人们 已有洗手洗脸,洗澡的习惯。殷墟曾有壶、盂、勺、盘等 全套盥洗用具出土。 环境卫生方面,人们已经知道凿井而饮,殷墟遗址住宅附 近还有排水的水沟。周代人们又知道了通过除害来改善环 境卫生,《诗经》等书中记有不少除虫灭鼠的方法,如抹 墙,堵洞,用药熏,撒石灰,按时扫房等。《左传》还有 “国人逐瘈狗”以防狂犬病的记载。



关于地图知识,有这样的传说:夏禹铸造过九个鼎,鼎上各 有不同地区的山川,草木和禽兽图,而且九鼎一直到秦代 才被销毁。 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和人们来往 的扩大,地理知识较之原始时期和夏代大大丰富。卜辞中 屡屡出现“东土”,“东鄙”,“西土”,“西鄙”, “北土”,“南土”,“南邦方”等的记载。 《尚书·洛诰》和《诗经·周颂》的《般》篇中明确讲到 了地图。

你认为有神论天命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八卦说 与阴阳、五行说发展的同时,还有一种八卦说。大约也产 生与殷商之际,而在其后不断发展。 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 “- -”代表阴,用这两种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 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叫做八卦。


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 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 泽。八卦就像八只无限无形的大口袋,把宇宙中万事万物 都装进去了,八卦互相搭配又变成六十四卦,每卦又有六 爻,共三百八十四爻。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八卦说包含了由阴、阳的不同排列而构成万事万物,和由 于阴、阳排列的变化导致万物变化的思想,即包含着自发 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无神论者的天命观: (1).荀子“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明确提出,“天”是无意志的、自然的天,而自然界 的万物生长也不受“天”的神秘力量的主宰。他肯定万事 万物的运动变化时有规律的,天也如此,即“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是人“最为天下贵也”,人能 够胜天,也就是“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要说的就是,区 别天与人的不同作用和职分,利用自然规律,便能为人服 务,从而使天失去神秘色彩。


甲骨卜辞中的气象记录: 壬申雪;止雨酉昼;乙卯雹;乙酉大雨等,表明了当时的 一些雨雪起止时间。 对于雨,从量上有所区分:“大雨”,“小雨”,“多 雨”,“足雨”,“无雨”等。


对于风,从强弱上有所区分:“大风”,“小风”,“大 掫风”等。
对于风的方向,还有“东风曰协,南风曰俊,西风曰大, 北风曰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