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发展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燕麦喜凉爽但不耐寒,种子在2~4℃就能发芽,幼苗能耐短时间低温。
喜日照,忌高温,绝对最高温度25℃以上时光合作用受阻。
种子发芽时约需相当于自身重量65%的水分,消耗水分也比较多;生长期间如水分不足,常使籽粒不充实而产量降低。
因此燕麦的根茎往往长达一米左右,以便能汲取更多的水分。
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pH5.5~6.5的酸性土壤。
北纬41°~43°是世界公认的春播燕麦黄金纬度生长带,这里被称为北半球燕麦带。
燕麦属于低产作物,但却是世界公认的营养价值很高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绿色营养保健作物。
我国燕麦产区发展燕麦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条件,但是,我国燕麦产品深加工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1)分析北纬41°~43°成为春播燕麦黄金生长纬度带的原因。
(2)简述我国燕麦产区的分布状况。
(3)说明我国发展燕麦生产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条件。
(4)请为我国燕麦产区的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该范围内陆地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地处北温带中部,多高原、山地,海拔较高,春季温暖,夏季凉爽;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
(2)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北部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的高原山地;西北地区甘肃、陕西、青海等地;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的高山地区;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等地。
(3)我国燕麦产区多属于半干旱高寒山区和农牧过度地带,人烟稀少,基本不存在污染;当地经济发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水、土纯净。
(4)因地制宜,根据燕麦生产区的气候条件、农业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有效提高燕麦产量、品质;发挥我国燕麦生产成本低、无污染的优势,加快燕麦产业化开发的步伐;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努力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构建市场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燕麦生产、加工与市场消费需求的衔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产、增收、增效。
【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北纬41°~43°内陆地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地处北温带中部,多高原、山地,海拔较高,春季温暖,夏季凉爽;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符合燕麦的生产习性。
(2)结合图示可知,我国燕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北部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的高原山地;西北地区甘肃、陕西、青海等地;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的高山地区;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等地。
(3)我国发展燕麦生产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条件要从环境清洁无污染方面分析。
结合图示可知,我国燕麦产区多属于半干旱高寒山区和农牧过度地带,人烟稀少,基本不存在污染;当地经济发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水、土纯净。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有理即可。
如:因地制宜,根据燕麦生产区的气候条件、农业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有效提高燕麦产量、品质;发挥我国燕麦生产成本低、无污染的优势,加快燕麦产业化开发的步伐;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努力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构建市场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燕麦生产、加工与市场消费需求的衔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产、增收、增效等。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洛川县是我国苹果外销的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洛川县大力推进“果一沼一畜”模式,促进了苹果产业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2016年建成了洛川县国家级苹果批发市场,该项目融入了展示、销售、培训、物流、旅游、研发、认证、体验、健康、文化、电子商务等多项功能,成为陕西传统产业升级跨界整合的标杆品牌。
下图分别为洛川县地理位置图及洛川县交通区位图。
(1)为缓解土地肥力不足,洛川县苹果种植较长一段时间内主要依靠施用化肥。
指出施用化肥的不利影响。
(2)简述洛川县苹果生产采用“果一沼一畜”模式的有利影响。
(3)简析洛川县建立国家级苹果交易批发市场的有利区位条件。
(4)分析洛川县建立国家级苹果交易批发市场对苹果产业的促进作用。
【答案】(1)化肥投入加大农户生产成本;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肥力结构失衡,造成苹果品质下降;病虫害发生频率增加;易造成水体污染。
(2)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形成生态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土壤条件;增加农民收入。
(3)地处我国著名苹果产区,知名度高;临近原料产地,原料供应充足;临近铁路、高速公路交通线,便于产品外运;建成时间晚,信息技术发达,基础设施完善。
(4)交易市场建立,利于扩大销售市场;延长了苹果产业链,提升了苹果附加值;培养了品牌,提高了效益;技术的加强,提升了果品的品质;丰富了产业结构模式。
【解析】(1)施用化肥的不利影响主要从从施用化肥对生产成本、土壤肥力、产品品质、环境污染等角度分析。
大量化肥施用,会加大农户生产成本;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肥力结构失衡,造成苹果品质下降;病虫害发生频率增加;易造成水体污染。
(2)洛川县苹果生产采用“果一沼一畜”模式的有利影响主要从产业结构、资源利用、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
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形成生态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土壤条件;增加农民收入。
(3)洛川县建立国家级苹果交易批发市场的有利区位条件主要从工业区位因素角度分析,包括原料、知名度、交通及基础设施等角度。
地处我国著名苹果产区,知名度高;临近原料产地,原料供应充足;临近铁路、高速公路交通线,便于产品外运;建成时间晚,信息技术发达,基础设施完善。
(4)洛川县建立国家级苹果交易批发市场对苹果产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从市场开拓、产品附加值、经济效益等方面。
具体包括交易市场建立,利于扩大销售市场;延长了苹果产业链,提升了苹果附加值;培养了品牌,提高了效益;技术的加强,提升了果品的品质;丰富了产业结构模式。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原产于秘鲁南部地区(如下图),现在世界广泛种植。
它生长周期约为3-4个月,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等,收获后要在避光、阴冷、干燥条件下贮存,避免发芽变质。
马铃薯既可作为粮食或蔬菜食用、食品加工,又可用于以淀粉为代表的造纸、纺织、化工等非食品类加工。
秘鲁年产马铃薯约300万吨,年人均消费量约为100千克。
(1)据马铃薯原产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推测其生长习性。
(2)简述马铃薯在世界得以广泛种植的主要原因。
(3)秘鲁是世界马铃薯主产国之一,但出口量很少,分析其原因。
(4)秘鲁政府计划利用马铃薯发展造纸、纺织、化工等加工工业,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答案】(1)秘鲁南部属于高山地区,海拔高,气温低,说明马铃薯喜冷凉;高山气候,降水少,说明其耐旱(或喜光照);高山地区土壤发育程度低,说明其耐土壤瘠薄。
(2)马铃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营养丰富,用途广泛。
(3)马铃薯是秘鲁人的主食,国内消费量大;马铃薯在世界种植广泛,国际市场需求量小;马铃薯不易贮存,不便于长距离运输。
(4)赞同。
理由:秘鲁盛产马铃薯,原料丰富或产量在;能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不赞同。
理由:马铃薯是当地人的主食;发展加工工业会大量消耗马铃薯,加重粮食供应紧(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发展造纸、纺织、化工等加工工业,会破坏环境,产生工业污染。
【解析】第(1)题,根据马铃薯原产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可以推测马铃薯生长习性。
第(2)题,分析马铃薯在世界得以广泛种植的主要原因,可以从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秘鲁马铃薯出口量很少的原因,可以从需求量小、不易贮存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4)题,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选择赞同或者反对进行分析,注意观点和理由要一致。
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流传深远、脍炙人口的“东北八大怪”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精准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
其中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东北八大怪”之一。
材料二下图为近30年来东北部分地区农业类型布局变化图。
(1)分别说明上图所示地区近30年来玉米、放牧业、副食品生产布局的变化。
(2)吉林玉米种植区号称“黄金玉米带”,其东侧的长白山、西侧的草原和湿地都是“黄金玉米带”稳定发展的天然保障,分别分析它们对图中玉米带具有的“保障作用”。
(3)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民谣中所描述的部分民俗现象目前已经消逝。
以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为例,简析其过去形成和现在少见的原因。
【答案】(1)变化:玉米产区向西、向北扩展;西部放牧生产面积缩小(或草地面积缩小);副食品生产基地在各类城市周围大量涌现。
(2)长白山区:①地势高,降水丰富,形成庞大水系,为玉米种植区提供灌溉水源;②山区森林茂密,补给土壤有机质;调节径流,减轻水旱灾害,从而保障玉米带的稳定生产。
草原和湿地:使周围林草生长良好(或植被覆盖率高),能降低风速,固结土壤,抑制风沙危害农田(或保护农田)。
蓄洪防旱,涵养水源。
(3)东北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蔬菜不宜储存,过去须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近年大量腌制蔬菜的现象已很少见的原因:温室栽培技术、保鲜和冷藏冷冻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新鲜蔬菜可随时大量供应;人民收入的提高,购买力增强(经济的发展);人们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例,该地玉米产区向西、向北扩展。
西部放牧生产面积缩小,即草地面积缩小。
副食品生产基地在各类城市周围大量涌现。
第(2)题,东侧的长白山区地势高,降水丰富,形成庞大水系,为玉米种植区提供灌溉水源。
山区森林茂密,补给土壤有机质。
调节径流,减轻水旱灾害,从而保障玉米带的稳定生产。
西侧的草原和湿地,使周围林草生长良好,植被覆盖率高。
能降低风速,固结土壤,抑制风沙危害农田,保护农田。
湿地能够蓄洪防旱,涵养水源。
第(3)题,东北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蔬菜不宜储存,过去须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
近年大量腌制蔬菜的现象已很少见,主要是温室栽培技术、保鲜和冷藏冷冻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时鲜蔬菜可随时大量供应。
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购买力增强。
人们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易经有言:天玄而地黄。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距今1万年前,中华先民就在黄土高原上耕耘,种植粟黍,发展农业,历经万年而不绝。
黄土土质疏松,吸水能力犹如海绵,能使蕴藏在深层土壤中的无机物质上升到顶层,具有“自行肥效”的能力。
图示意黄土高原范围图,图示意黄土沉积物特征与厚度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