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专题3《文明的对话》综合测试苏教版

高二语文专题3《文明的对话》综合测试苏教版

高考资源网必修三第三专题综合测试卷第Ⅰ卷(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A.眸子(móu)憋进(bié)媲美 ( pì) 泾渭分明(jīng)B.睨视(nì)孱头(càn)威慑(shè)并行不悖(bèi)C.慰藉(jiè)契约(qiè)咀嚼(jué ) 怒不可遏(è)D.暴戾(lì)吝啬(sè)奚落(xī) 伤痕累累(lěi)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自诩伎俩犀利难以置信B.盘诘拙劣糟粕不可理喻C.华裔卡壳推搡礼尚往来D.理睬阐明沮丧和言悦色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反过来说,只有在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之中,人类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C.在前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衣衫褴褛是不文明的表现,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却不能说穿中山装是没有文化的标志。

D.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②如果不理解这种不同文化结构之间的重要差异,就有可能用一种文化结构的标准来衡量另外一种文化结构的价值,甚至徒劳无功地将一种文化结构中的要素生搬硬套地到另一种文化结构中去。

A.调节协调迁移B.协调调节迁移C.协调调节移植D.调节协调移植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

B.要不然,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C.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发生一蹴而就的奇迹;虽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D.各传统文化在其各自发生的当时,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

及至事过境迁,或与时俱进,或抱残守阙,成为昨日黄花。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近些年来,生物物种的减少,究竟是由于过度捕杀引起的,还是由于水电站建设引起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B.镶嵌在大碑座四周的十块汉白玉的大浮雕前,聚集的一大群外地游人,正在对浮雕精湛的雕琢艺术赞叹不已。

C.他的作品以丰富的斗争生活,奔放的革命热情,高超的文字技巧,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跃而为文坛新星。

D.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争论,让我既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兴奋,也有一种拂之不去的困惑。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拿来主义》选段,完成7—10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7.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运用脑髓”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应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B.“放出眼光”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

C.“自己来拿”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自己主动去拿,不能坐等人家送来。

D.这句话强调了“拿来主义”者应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

8.对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和“‘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孱头”对文化遗产采取逃避主义的态度,害怕继承,拒绝借鉴。

B.“昏蛋”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对文化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C.“废物”对文化遗产采取无所作为的态度,而且专门喜欢吸收遗产中的消极因素。

D.“‘拿来主义’者”对文化遗产“占有、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9.对文中有关文化遗产的比喻,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大宅子”比喻整个文化遗产。

B.“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C.“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应全部抛弃的部分。

D.“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

10.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A.这几段文字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阐明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方法。

B.这几段文字批判了穷青年对待祖上遗留下来的大宅子的三种态度,阐明了“拿来主义”者的具体标准。

C.这几段文字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阐明了“拿来主义”的具体标准。

D.这几段文字批判了穷青年对待祖上遗留下来的大宅子的三种态度,阐明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方法。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

汉兵起,异以郡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

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

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

时异从兄孝及同郡丁、吕晏,并从光武,因共荐异,得召见。

异曰:“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

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

”光武曰:“善。

”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

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

”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

”光武南还宛,更始诸将攻父城者前后十余辈,异坚守不下;及光武为司隶校尉,道经父城,异等即开门奉牛、酒迎。

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

更始数欲遣光武徇河北,诸将皆以为不可。

是时左丞相曹竟子诩为尚书,父子用事,异劝光武厚结纳之。

及度河北,诩有力焉。

自伯升之败,光武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

异独叩头宽譬哀情。

光武止之曰:“卿勿妄言。

”异复因间进说曰:“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

今更始诸将从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无所依戴。

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

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

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

”光武纳之。

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

每所至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

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后汉书》)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异从兄孝及同郡丁、吕晏从兄:堂兄B.及度河北,诩有力焉有力:起很大的作用C.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方面:地方,地区D.异为人谦退不伐不伐:不攻击他人12.以下不包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B.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C.光武署异为主薄,苗萌为从事D.今更始诸将从横暴虐,所至虏掠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冯异才能卓异的一组是①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②更始诸将攻父城者前后十余辈,异坚守不下③时左丞相曹竟子诩为尚书,父子用事,异劝光武厚结纳之④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⑤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⑥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⑤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冯异是东汉初将领,起初属于王莽阵营,后归附刘秀,并为刘秀所赏识和重用。

B.冯异通过军队的纪律和刘秀的言行举止,判断刘秀“非庸人也”,并劝说苗萌一起投靠刘秀,苗萌完全听从他的话。

C.冯异分析了当时国家的形势和各派政治力量的情况,劝刘秀施行恩德,争取民心,并以汤、武为榜样,平定“桀、纣之乱”,做统一天下的帝王。

D.冯异不仅才能卓异,而且“谦退不伐”,在路上遇到其他将领,采取避让的方式,当其他将领在谈论谁的功劳大,他总是躲到一棵大树下,由此得到了“大树将军”绰号。

第Ⅱ卷(共108分)四、(18分)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8分)(1)是时左丞相曹竟子诩为尚书,父子用事,异劝光武厚结纳之。

(2)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杳杳寒山道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运用是本诗的特点。

请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并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这两句诗中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

17.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8分)(1)心事浩茫连广宇,。

(鲁迅《无题》)(2)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

(鲁迅《自嘲》)(3)记忆寒星荃不察, (鲁迅《自题小像》)五、现代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古典的雪雪一直在飘落,这是飘摇了几个世纪的雪,在他们的生命中和我的内心里。

年少时,第一次读到关于雪的句子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那时,从未见过千万树梨花盛开的样子,甚至连一树也不曾见过。

北方的冬天,在我的眼里总是一个有些没落的季节,纵使玉树琼花,也难掩那一份浓重的苍凉与漫长的寒冷。

在这首送别的诗里,北方绚丽而多姿的雪花被幻化为江南的熏风花树,温情而浪漫,离情别绪中也蕴涵了无限的春光和融融的暖意。

故乡的城郊,有一条大河,两岸曾经是很大的一片林子,下雪的时候,树枝上就落满了雪花,远远的望去,在氤氲的雾气中,迷离、柔静、凄美,全无了冬日的凛冽。

想必梨花就是这样在春风里绽放、摇曳。

雪忽然让人感到温暖。

不然,张岱怎么会在雪夜去湖心亭看雪呢?那该是江南的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瀣,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