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文学常识专项训练

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文学常识专项训练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我爱这土地》的作者艾青,号海澄,现代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天上的街市》等。

B. 《世说新语》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极为常见,运用广泛。

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D. 《愚公移山》中提到“山之阴”,山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叫作阳。

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答案】 C【解析】【分析】A项,《天上的街市》的作者是郭沫若;B项,刘义庆是南朝宋人;D项,山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叫作阳。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认真的判断。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两篇名文的作者分别是范仲淹、欧阳修,他们都是宋代的文学家。

B.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故乡》《社戏》等。

C. “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庄子》《孟子》。

D. 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

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3.下面是歌词《说唱脸谱》中的节选部分。

横线处所填的内容与人物脸谱,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a________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b________的曹操,c________的张飞叫喳喳……A. a处应填脸谱(2),此脸谱表示忠勇耿直、有血性的勇烈人物,符合关羽的形象。

B. b处应填脸谱(1),此脸谱表示性情奸诈的人物,符合曹操的形象。

C. c处应填脸谱(3),此脸谱表示威武有力、粗鲁豪爽的人物,符合张飞的形象。

【答案】 C【解析】【分析】认真对这首歌词的积累可知,a出应填红脸,b处应填白脸,c处应填黑脸。

观察脸谱图片,结合对人物形象和戏剧脸谱的常识分析,(1)脸谱表示忠勇耿直、有血性的勇烈人物,符合a关羽的形象;(2)脸谱表示性情奸诈的人物,符合b曹操的形象; (3脸谱表示威武有力、粗鲁豪爽的人物,符合c张飞的形象。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戏剧脸谱常识的积累。

解答此题要在认真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再根据平时对戏剧有关知识的积累做出选择。

“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

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

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格式。

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

京剧那迷人的脸谱在中国戏剧无数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京剧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

它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

眼睛,额头和两颊通常被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再加上夸张的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

4.下列对汉字“宁”的书法字体鉴赏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颜真卿的“宁”字是楷书,横画细竖画粗,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

B. 《曹全碑》中的“宁”字是隶书,笔画正行,字体扁平匀称,奔放豪逸。

C. 王羲之的“宁”字是行书,笔画遒劲稳健,整体上刚健娟秀、朴素精巧。

D. 张旭的“宁”字是草书,笔画连绵不断,跌宕起伏,奔突游走,如龙蛇飞动。

【答案】 B【解析】【分析】B项中,奔放豪逸是奔放洒脱的意思。

但“笔画正行,字体扁平匀称”,更多是方圆相济,轻重有致,“奔放豪逸”这个鉴赏便不符合。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素质能力及文化素养。

考生在平时要积累相关的知识,对有关书法的名家、书法字体特征、代表人物、作品等都应有一定的了解。

5.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说”“铭”“记”“表”都是古代常见的文体,我们学过张潮的《核舟记》、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马说》、刘禹锡的《陋室铭》。

B. 《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其中“沁园春”是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韵和写作内容。

C.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其代表作有《羊脂球》《悲惨世界》等,他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 《<诗经>两首》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情感。

不同的是《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

【答案】 D【解析】【分析】A项错误,《核舟记》的是魏学洢所做;B项错误,词牌名不能规定写作内容;C项错误,《悲惨世界》是雨果所做;D项正确。

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以及著名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根据选项描述,抓住关键细节进行辨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比如本题A项,虽然看上去描述很合理,但错误设置在“张冠李戴”上,张潮,清代文学家,而《核舟记》是明末散文家的作品,作者是魏学洢。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马说》——韩愈——世称“韩昌黎”B. 记是古代一种记叙性文体——《醉翁亭记》——欧阳修——谥号文忠C.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种文体《出师表》——诸葛亮——字孔明D. 序是古代一种介绍书的内容的文体——《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字景濂【答案】 D【解析】【分析】ABC正确。

D.错在“序是古代一种介绍书的内容的文体”,《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序是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文体常识,属于文学常识的一种。

古代的主要文体有以下几种: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骈文、赋。

诗歌文体下有以下几种亚文体:诗、词、曲;散文文体下有以下几种亚文体:古文、记、古议论文、奏章、序跋、赠序、史传等这些文体常识在平时学习是要进行积累,特别是要结合具体文章了解其特征。

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战国策》是东汉刘向根据战国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B. 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C. 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通常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D. 苏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人物,并称“苏辛”。

【答案】 A【解析】【分析】A.应是“西汉刘向”。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8.下面对名著及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被鲁迅称为神魔小说,林庚称为童心之作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西游记》。

B. 江姐,许云峰,齐晓轩,刘思扬,小萝卜头都是长篇小说《红岩》中的人物。

C. 宋代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D. 清代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通过贯穿全文的主人公范进的故事,抨击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答案】 D【解析】【分析】D.分析有误,应该是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

B. 四种文学样式分别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C.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矛盾冲突。

D.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答案】 C【解析】【分析】C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

改为: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各类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点都要熟,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

10.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罗贯中。

B.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施耐庵。

C. 《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神话小说,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D. 《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明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答案】 D【解析】【分析】《聊斋志异》简称《聊斋》,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蒲松龄是清代人,不是明代的。

据此,答案为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1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时下,经典作品销路不佳,有些书店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放在打最低折扣的专卖区。

同时,肆意改编经典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西游记》被“大话”,《三国演义》被“水煮”。

这样的改编实际上是把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快餐”,往往使经典不再“经典”。

然而,阅读这种改编的名著在不少青少年中成了一种时尚,他们说:“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书太厚,文字太多,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读。

”(摘自《新京报》)【材料二】我们的中文经历了几千年的成长,仍然有着青春的活力,是活的语言。

我们不妨回头看看那些文学作品,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之类的,我想一个中学生大概不需要用字典,就可以看懂。

从古到今,那些古籍除了非常高远的、深奥的之外,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今日一般读书人可以享受、欣赏,并终生使用的。

(摘自余光中先生在母校南京大学的演讲)(1)你认为这个专题活动的目的是:________。

(2)我国古典名著中有许多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请写出其中一位及相关故事名称。

(示例中所给人物不可再用)示例:书名:《三国演义》人物:诸葛亮故事:草船借箭书名:________;人物:________;故事:________(3)为了搞好这个专题活动,小晴想到了撰写名著阅读心语来进行宣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