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管理系统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管理系统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来源于南海红树林底泥抗菌放线菌的活性化学成分研究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Antibiotic Actinomycete Strains from the Mangrove Zone of South China Sea作者姓名: 许琳雅指导教师姓名及学位、职称: 周光雄 博士 教授学科、专业名称: 药物化学论文提交日期: 2010年5月论文答辩日期: 2010年6月1日答辩委员会主席:漆淑华研究员答辩委员会成员:张德志教授高昊副教授论文评阅人:漆淑华研究员李药兰教授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暨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暨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暨南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 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电话:通讯地址:邮编:摘要本论文对两株来源于我国南海红树林底泥且具有抗菌活性的海洋放线菌(No. H74-18和No. H41-26)的发酵液和菌丝体进行了活性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利用硅胶开放柱色谱、ODS开放柱色谱、制备性HPLC和葡聚糖LH-20 排阻层析等多种色谱方法,从活性流分中分离得到得到21个单体样品、1个结晶和1个混晶,经MS、1D及2D-NMR或X-衍射等谱学方法鉴定了其中12个化合物结构。

它们分别为抗霉素类化合物:抗霉素A1a (1)、抗霉素A1b (2)、抗霉素A2a (3)、抗霉素A3a (4)、抗霉素A3b (5)、(2S,3R,6R,8S)-3-(3-formamido-2-hydroxybenzamido)-8-hexyl-2,6-dimethyl-4,9-dioxo-1,5-diox onan-7-yl acetate (抗霉素A18, 6)、(2S,3R,6R,8S)-3-(3-formamido-2-hydroxybenzamido)-2,6-dimethyl-4,9-dioxo-8-pentyl-1,5-dioxonan-7-yl-2,3-dimethylbutanoate(抗霉素A19, 7);放线菌素类化合物:放线菌素D (8)、放线菌素X2(9)、actinomycin放线菌素X0β (10)、放线菌素X0δ (11);其他类型化合物:吡虫啉(1)。

其中化合物6、7为新天然产物。

关键词:海洋放线菌;抗霉素;放线菌素;抗菌活性AbstractThis thesis has studied on the isolation and structural determination of active constituents in fermented mycelium and broth from two strains of marine actinomycetes No. H74-18 and No. H41-26, which were isolated from the bottom soil of mangrove zone in south China sea and showed antibiotic activity. Twenty-one pure samples, one crystal sample and one mixed crystal sample were isolated from the active fractions by silica gel column, ODS open column chromatography, preparative HPLC, Sephadex LH-20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and other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s. Twelv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by MS, 1D and 2D NMR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r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they were determined to be 7 antimycins as antimycin A1a (1), antimycin A1b (2), antimycin A2a (3), antimycin A3a (4), antimycin A3b (5), (2S,3R,6R,8S)-3-(3-formamido-2-hydroxybenzamido)-8-hexyl-2,6-dimethyl-4,9-dioxo-1,5-diox onan-7-yl acetate ( antimycin A18, 6),(2S,3R,6R,8S)-3-(3-formamido-2-hydroxybenzamido)-2,6-dimethyl-4,9-dioxo-8-pentyl-1,5-dio xonan-7-yl 2,3-dimethylbutanoate (antimycin A19, 7). 4 actinomycins as actinomycin D (8), actinomycin X2(9), actinomycin X0β (10), actinomycin X0δ (11), and imidacloprid (12). Compounds 6 and 7 were two new natural products..Key words: marine actinomycetes; antimycin; actinomycin; antibiotic activity缩略语说明resonanceNMR Nuclearmagnetic核磁共振enhancement by polarization transfer DEPT Distortionlesss不失真地极化转移增强谱2D NMR Two-dimensional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二维核磁共振1H-1H COSY 1H-1H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1H-1H同核位移相关谱correlationHSQC Heteronuclearsingle-quantum异核单量子相干谱Heteronuclear multiple-bond correlationHMBC异核多键相关谱spectrumionization-massESI-MSElectrospray电喷雾电离质谱法electron 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umresolutionHighHR-ESI-MS高分辨电喷雾质谱liquidchromatographyperformanceHPLC High高效液相色谱ODS Octadecylsilyl十八烷基甲基硅烷基chromatographylayerTLC Thin薄层色谱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V)第一章前言 (1)1.1 海洋放线菌来源的抗菌物质研究进展 (2)1.1.1 抗细菌物质 (2)1.1.2 抗真菌物质 (5)1.1.3 抗病毒物质 (5)1.2 抗菌作用机理 (6)1.2.1 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6)1.2.2 损害细胞膜的机能 (6)1.2.3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6)1.2.4 抑制核酸的合成 (7)1.2.5 作用于能量代谢系统 (7)1.3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 (7)第二章菌株H74-18的化学成分分离 (9)2.1 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9)2.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12)第三章菌株H41-26的化学成分分离 (24)3.1 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24)3.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7)第四章实验部分 (45)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5)4.2 结构鉴定数据 (45)第五章生物活性研究 (49)5.1 抗真菌活性研究 (49)5.2 抗菌活性研究 (50)5.3 抗肿瘤活性研究 (51)第六章小结与讨论 (53)6.1 实验小结 (53)6.2 实验讨论 (53)参考文献 (55)致谢 (58)附录目录 (59)附录 (60)第一章前言1929年英国科学家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很快青霉素就被生产出来应用于临床,抗生素的时代随之到来。

人们也开始大规模的从微生物中筛选新的抗生素,金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制霉菌素、红霉素、卡那霉素等相续被发现,到2005年,临床药物中抗生素家族成员已经增加到133个,它们为人类征服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

但随着抗生素类药物的不断发现和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细菌、真菌以及其他微生物,甚至肿瘤的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

如青霉素问世不久,就出现了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而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已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肠球菌是鼻腔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在美国某些地区,30%的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

对抗生素的耐药,也使淋病、痢疾和结核病东山再起,后者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细菌杀手[2]。

因此,寻找安全、高效、新型的抗菌药物显得非常重要。

自然界里,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随着环境不同而明显改变的,土壤、水和空气是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的主要生态环境。

处于特定环境中的微生物既要适应变化着的外界环境条件,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其生命活动而改变局部或微生态的环境条件。

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特别是遇到恶劣的气候变化(如长时间高温、干旱等)或受到意外的搅动等冲击之后,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尽管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新抗生素的黄金时代似乎己经过去,但微生物仍是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取之不竭的源泉。

由于研究手段的局限及其他原因,科学家长期研究的陆地微生物所能发现的新的代谢产物的速度正在减少。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目光投向另一个极有前景的药物新来源——海洋微生物[3]。

“21世纪,向海洋要药”成了各国的口号和研究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