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1988年由原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委托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对科技人员所发表论文被美国三大检索系统即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EI(美国工程索引)、ISTP(美国科技会议录索引)收录及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做出年度分析报告。
随着这项工作的不断深入,这种评价方法已被我国有关部门及广大的科研人员接受,虽然如今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它已成为我国对进入“211”工程的高等院校的评估与验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高校博硕士点的评估、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学位授予等工作的一项重要的指标。
下面先对3个重要的检索系统做一个简单介绍。
1三大检索系统的基本情况1.1SCI(科学引文索引)《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费城的科学信息研究所编辑发行的一种颇具特色的大型检索工具,世界上最著名的检索系统之一,世界极具权威的自然科学科研水平评价的重要标准。
它于1961年创刊不定期出版,1966年改为双月刊,报道的范围涉及全世界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科学、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其主要文献来源于期刊。
SCI提供了覆盖全世界多学科的期刊文献资料和各种数据,除了和其他检索系统一样,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外,还收录了论文的参考文献,是一种以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为基础编制的索引,它提供了崭新的检索途径。
1.2EI(工程索引)EI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于1884年创刊,它作为世界著名工程技术领域的检索系统,主要收录了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文献,对纯理论性的文献和专利一般不予收录。
工程索引对检索全世界范围内工程与技术文献、跟踪与评价技术新成果非常有用。
1.3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是1978年开始编辑出版的关于国际科技会议录索引的出版物(月刊),是由ISI发行。
该出版物分为图书和期刊两类。
利用ISTP可以快速地检索到科技会议地内容和会议录。
ISTP是查询世界科学技术会议文献的最重要的检索工具之一,它所收录的国际会议种类和数量多,信息量大,且速度快、检索途径多。
2检索系统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魅力在于创新,科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过程。
科学研究工作产出形式是知识,其创新点主要是以论文为载体。
按照国际科学界的规定,任何一项研究成果的确立(尤其是基础研究成果),都必须以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为依据。
研究成果公布于众,进行学术交流,这就是科学文献。
科学文献是人类宝贵的知识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
科学文献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
研究人员利用文献资料能够对科研成果的撰写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使得研究论文具有科学性。
因此,科研人员必须利用各种检索手段来检索国际检索系统中的文献信息。
例如:他们可以在EI中检索各种文献,在ISTP中检索会议文献,同时还可利用SCI中揭示科学文献之间引证与被引证的关系,来了解文献内容主题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引证与被引证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研究思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真正有价值的工作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的发展过程,还可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自己著作的被引用率和持续时间。
总的来说,国际检索系统对科研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检索系统与科学评价3.1国外用检索系统评价科研的情况3.1.1美国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SCIENCEWATCH杂志经常发表各种排序数据,而著名的权威杂志SCIENCE也不时地转载这样的排序,因此在美国是认可这种方法的。
同时SCIENCE杂志还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评价个人的科研水平。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每两年发表一次的《科学与工程指标》的报告中,也是引用国际检索系统的数据,如世界各国历年在主要学科领域发表的论文数等。
3.1.2英国英国是开展定量评价科研水平最早的国家之一。
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苏塞克撕大学的科研政策研究所的科学计量学专家就开始了一系列的评估研究,他们在论文被引情况中的一些数据,就利用了SCI的数据。
如今,该大学仍然着力于研究科学计量学,他们以国际检索系统为基础建立了面向科学评价的数据库。
3.1.3加拿大加拿大的学者认为:可以用检索系统中的影响因子来开展中观层次(学科)、国家层次和机构层次的科研评估,但对机构层次的评估必须谨慎。
3.1.4日本日本的科研人员很在意在各种检索系统的源期刊上发表论文,但其热衷程度不如中国,有的日本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国要把检索系统的论文数作为评价大学水平的指标之一。
3.2国内用检索系统评价科研的情况目前我国对利用检索系统来评价科研争议较大,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该公正地对待国际上的一些检索系统,不要将国际上的一些检索系统作为科学评价的工具,而应建立客观、准确的科学评价体系;另一种观点认为可以用国际上的一些检索系统作为科学评价的工具之一。
对于第一种观点,有以下的理由:第一,编辑出版检索系统的很多国外机构为民间文献,没有权威性;第二,论文和引用率等说明不了科技水平的高低,这会使科技评奖和考核的专家们懒惰,从而使评定结果没有可靠性;第三,有的人为了盲目追求高的收录率,而使国内大量的优秀稿源外流,影响国内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
对于第二种观点,有以下理由:第一,出版机构是官方还是民间并不重要,关键应该看它所编辑出版的数据库是否科学客观。
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很看重该刊被国际大型检索系统收录及该刊的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的情况,同时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上关于三大检索系统的分析与科学评价贾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山东东营,257061)摘要:分别介绍了SCI,EI和ISTP三大检索系统,阐明了三大检索系统与科学研究和科学评价的关系。
关键词:SCI;EI;ISTP;检索系统中图分类号:G354文献标识码:A73!!!!!!!!!!!!!!!!!!!!!!!!!!!!!!!!!!!!!!!!!都将国际检索系统作为科研绩效的评价工具;第二,论文的被引次数能够客观地反映论文的影响力,能从侧面反映论文的水平。
因此可以用引用数据库来评价人才、成果和机构的创造力;第三,可以借鉴北京大学的做法,即既鼓励我国科学家把优秀论文投往国内的检索系统源期刊,避免优秀论文外流,将中国科学推向世界,又可以提高我国期刊的学术水平,提高期刊的IF,争取更多的期刊进入国际检索系统。
4充分利用检索系统对于检索系统的利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可以查询各学科领域最重要的核心文献。
著名的“布拉德福定律”(文献集中定律)揭示出少数核心期刊集中了大多数重要文献的客观规律,即在少数核心期刊上可以获得大多数的重要论文。
而国际检索系统的来源期刊均为各学科领域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重要的核心期刊上,这样可以使科研人员在短时间内找到大量的科研信息,从而提高科研效益。
第二,有助于科研管理部门对文献计量方法的研究,规范科研绩效评价行为。
如可通过论文产出量和被引用量的统计分析,可以进行各种科学评价。
论文产出量可通过引文、著者、机构、关键词、综合等方法进行检索。
被引用量的统计分析包括:科学论著被引频次、著者被引频次、机构被引频次等的统计。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达到评价个人或机构的学术科研水平、追踪学科发展热点、审定期刊质量等效果。
参考文献[1]胡良孔.文献检索与科学研究方法[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2]蔡睿贤.SCI论文不是绝对标准[J].科学时报,2001(8):5.[3]武际可.论文与引文率说明不了科技水平的高低[J].科学时报,2000(2):16.[4]丁厦畦.国家需要有崇高国际威望的期刊[J].科学时报,2000(9):4.(责任编辑:王永胜)───────────────第一作者简介:贾萍,女,1965年8月生,2003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网络学院,馆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山东省东营市,257061.AnalysisonThreeMajorRetrievalSystemsandScientificEvaluationJIAPing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reemajorretrievalsystemssuchasSCI,EIandISTP,andexpoundstherelationsamongthreemajorretrievalsystems,scientificresearchandscientificevaluation.KEYWORDS:SCI;EI;ISTP;retrievalsystem企业科技图书馆的经费是科研经费的一部分,来源于企业生产成本,换言之,企业图书馆就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
企业科技图书馆应以企业的发展目标为中心,突出科研服务。
我馆的科技图书管理人员为适应改革新环境的需要,抓住机遇,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树立了“为科研项目找信息,为科技信息找项目”的服务宗旨,深入调查研究生产部门的科研动态,了解、跟踪重点科研课题、任务、计划,结合实际,服务模式由过去的“被动、封闭”型转向“主动、开放”型。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图书馆的服务走向也应不断改变,图书管理员应通过各种方式,为企业科研攻关、生产经营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服务在现代图书馆发展史上,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是引发图书馆巨大变革的重要因素,20世纪后期以来,书目数据库技术、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只读光盘、数字文献乃至网络和多层次信息服务平台等一系列的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成果,对传统图书馆运行方式和服务形态形成巨大冲击。
(1)服务项目多样化。
企业科技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特征是读者群稳定、学术层次高、学科专业性强,对网络信息的高质量服务需求特别强烈。
实现企业科技图书馆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首先是服务项目的创新和多样化。
全面实现在线检索、在线阅览、在线预约书刊、在线文献传送、网上参考咨询、提供其他相关图书馆链接等多层次、多链条的立体网络服务项目,使服务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和智能化。
(2)服务模式多样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图书馆服务项目的不断更新,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更加多样化。
信息资源宣传、读者借阅统计、馆藏目录及科技文献检索、图书借阅证管理等全部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图书馆的网络服务范围迅速扩大,传统的阅览外借服务退居其次,“机读”模式取代了“卡片”模式。
多样化的服务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在网络上了解文献的收藏地、作者、出版地、价格、馆藏量等基本情况,有些已经做到全文检索。
模式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质量。
2信息服务新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不仅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还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对市场企业科技图书馆的服务走向罗晓晶(中石化华北分公司档案馆,河南郑州,450006)摘要:从网络服务、信息服务、人性化服务和参考咨询服务四方面探讨了企业科技图书馆的服务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