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2.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系生物间的共同抗原4.AFP:是胎儿肝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可抑制母体的免疫排斥。
成年人几乎检测不到,肝细胞癌变时血清中大量存在。
5.超抗原(SAg):只需极低浓度(1~10 ng/ml)即可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6.抗体:是指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7.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8.Fab段:Fab段即抗原结合片段,是用木瓜蛋白酶作用后的水解片段。
它含有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N端的1/2部分,能与一个抗原决定基发生特异性结合,为单价。
9.单克隆抗体:是由B淋巴杂交瘤细胞产生的识别抗原分子上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10.补体系统: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及细胞表面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
由于这类蛋白能协助和补充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故称为补体。
补体并非单一成分,是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与膜结合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称为补体系统。
11.补体调理作用:补体成分C3b、C4b、iC3b促进吞噬细胞吞噬能力的作用称为补体的调理作用。
12.免疫粘附:免疫粘附: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后,可通过C3b粘附于具有CR1(C3bR、C4bR)的红细胞、血小板或某些淋巴细胞上,形成较大的聚合物,易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清除。
免疫粘附在抗感染免疫和免疫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13.ADCC效应: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IgGFc 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14.IFN:即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的糖蛋白。
15.TNF: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
16.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而发挥生物学作用的小分子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的统称。
17.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在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中也有少量存在。
其主要活性是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与CTL不同,这种杀伤不需要识别靶细胞上的抗原,也不需要识别靶细胞上的MHC分子,所以称为自然杀伤。
18.APC:抗原呈递细胞,是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MHC分子呈递给特异性淋巴细胞的细胞。
19.免疫应答:指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应答也可对机体造成损伤,引起超敏反应或其他免疫性疾病,此种免疫应答为病理性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可分为固有性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两大类。
20.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21. 体液免疫:指在抗原刺激下,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合成分泌抗体,发挥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体液中,故将抗体参与的免疫称为体液免疫。
22. 细胞免疫;也称细胞免疫,是指在抗原刺激下,T细胞转化成为效应T细胞(致敏TH1细胞和致敏Tc细胞)发挥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该免疫应答由TD抗原诱发。
23.脱敏疗法:在使用抗毒素血清治疗某些外毒素引起的疾病时,如遇抗毒素皮试阳性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 分钟)、连续多次注射抗毒素,然后再大量注射进行治疗,不致发生超敏反应,此种方法称为脱敏疗法。
24.减敏疗法:对某些已查明但日常生活中又不可能完全避免再接触的变应原。
如花粉、尘螨等,可将其制成脱敏剂,采用小剂量、长间隔(1周左右)、多次皮下注射的方法进行减敏治疗,可防止疾病复发。
此种方法称为减敏疗法。
25.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6.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指针对免疫能力低下或亢进的机体用免疫增强剂或免疫抑制剂、抗体或细胞因子等治疗相关疾病的方法。
27.人工主动免疫:是通过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如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力)的方法。
28.人工被动免疫:是采用人工方法向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以达到治疗或预防感染性疾病或其他疾病的方法。
29.免疫预防:免疫预防是指通过人工免疫是人增强或获得对某种病原体或细胞(如肿瘤细胞)特异性抵抗力的方法。
即机体受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获得对该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力。
二、填空题1.半抗原具有_______性,而无_______性,半抗原与_______结合后成为完全抗原,具有_______性。
(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载体,免疫原)2.抗原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_______和_______。
(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3.人类重要的血型抗原有_______和_______。
(ABO血型抗原,Rh血型抗原)4.交叉反应的出现是由于_______的存在。
(共同抗原决定簇)5.动物来源的抗毒素对外毒素来说是_______对人而言是_______。
(抗体,抗原)6.木瓜蛋白酶将IgG水解为_______段和_______。
胃蛋白酶将IgG重链间二硫键近羧基端切断,获得_______ 和小分子肽链碎片_______。
(2Fab, Fc, F(ab)’2, Fc’)7.Ig分子与抗原结合的功能区是_______和_______。
(VH, VL)8.机体最先产生的Ig是_______,血清中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婴儿从初乳中得到的是_______,能通过胎盘的是_______,与Ⅰ型变态反应有关的是_______。
(IgM, IgG, SIgA, IgG,IgE)9.B细胞膜上有_______和_______,称为膜表面Ig,是B细胞的抗原受体,肥大细胞膜上具有 Fc受体。
(IgM, IgD)10.人工制备的抗体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噬菌体抗体)11.补体各组分中,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C1含有三种亚单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起识别单位的作用。
(C3,C1q,C1r,C1s, C1q)12.补体经典途径激活中,参与的抗体类型有_______、_______。
旁路途径激活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的活化,激活过程中有_______因子、_______因子、_______因子参与。
(IgG,IgM,C3,B因子,D因子,P因子)13.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C3转化酶是指_______,C5转化酶是指_______。
旁路活化途径的C3转化酶是_______,C5转化酶是_______。
(C4b2b,C4b2b3b,C3bBb,C3bnBb)14.能使补体灭活而不使抗体灭活的温度是_______作用_______min。
(56℃,30)15.补体各成分的调节因子存在的意义是_______和_______。
(阻止补体过度活化,减少组织损伤)16.HLAⅠ类抗原分布在_______细胞表面,HLAⅡ类抗原主要表达于_______和_______。
(有核,APC,活化的T细胞)17.HLAⅡ类分子的_______区是与抗原结合部位,_______区是与TH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的部位。
(肽结合区,免疫球蛋白样区)18.B细胞的SmIg既是_______又是_______。
(免疫球蛋白,抗原受体)19.TNF的生物学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瘤、抑瘤、抗病毒、诱生免疫细胞、介导炎症反应)20.T细胞表面的主要受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CR、CD4、CD8、CD2)21.B细胞的表面的主要受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CR、IgGFc受体、补体受体、丝裂原受体)2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指血液中_______及组织中的_______。
它们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吞噬杀伤、提呈抗原、产生免疫分子、调节免疫)23.CD4是_______分子的受体,CD8是_______分子的受体。
CD28分子的配体是_______。
(MHCⅡ类分子,MHC-Ⅰ类分子,CD80)24.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单核-吞噬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25.细胞因子作用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多效性、高效性、速效性、瞬时性、重叠性等)26. 免疫应答可分为和两大类。
(固有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27. 固有免疫系统由、、组成。
(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分子)。
28.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识别活化阶段、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29.抗体产生具有和的规律。
(初次应答、再次应答)30. 体液免疫的生物学效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和作用、调理作用、ADCC效应、活化补体、免疫损伤)31.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 _ 。
(抗感染作用、抗肿瘤作用、介导免疫损伤和参与移植排斥反应)32.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可分、和三个阶段。
(致敏阶段、发敏阶段、效应阶段)33. Ⅳ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有、、。
(传染性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34. 免疫缺陷病的基本特征有_____ 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 。
(对病原体易感性增高、易患恶性肿瘤、易伴发自身免疫病、累及多个系统及症状的多变性、遗传倾向、发病年龄)35.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 _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