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公司案例 内部控制
☼ 1891年,发明家托 马斯· 爱迪生借助乔 治· 伊斯曼开发的软 胶卷,发明了首款 电影摄影机。柯达 公司借此机会进入 了电影胶片领域, 并一直保持垄断地 位至今。
柯达的百年沉浮(二)
☼ 1930年,柯达占 世界摄影器材市场 75%的份额,利润 占这一市场的90% ☼ 1966年,柯达公 司的海外销售额达 到21.5亿美元,在 《财富》杂志中排 名第34位,纯利居 第10位,当时位于 感光界第2的爱克 发销量仅及它的 1/6
B
柯达公司的十年转型之路 , 是名副其实的反面教材
。面对新一轮的数码变革 , 柯达公司对业务转型的 必要性心知肚明 , 也不缺乏转型所需的技术储备 。
不转型必然会被淘汰 , 转型动作过大又会使公司失 去赖以生存的现金流 , 柯达公司一直在这两个方向 上摇摆不定 。 “ 一脚踩在油门上 , 另一脚踩在刹
柯达内控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
蔡文才 201610121253 武珍宇 201610730036
财管163 财管161 财管161 财管163
郭汝玉 201610730004 张世睿 201610730183
企业简介
☼ 柯达 (全称 伊士曼柯达公司) 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简称为柯达公司,是影像 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 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 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 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 8万人。
☼ 2011年9月30日, 伊士曼柯达公司 遭遇破产传言打 击,股价跌破1美 元。
☼ 2003年,柯达传统 影像部门的销售利 润从2000年的143 亿美元锐减至41.8 亿美元,跌幅达到 71%
☼ 2012年1月19日, 柯达在纽约依据 美国《破产法》 第十一章提出破 产保护申请 。 破 产保护期间,企 业将继续偿还债 务并正常运转。 柯达将在法庭监 督下出售大约 1100项专利。
车上 ” , 执行层面上裹足不前,终使其无力回天
04
战略调整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柯达公司的战略执行不力 , 战略 不 集 中 。 转型中的柯达将资源投 入到数码相机及其附录 、数字医 疗成像技术 , 还要进入喷墨打印 和液晶显示领域 , 多元化的市场
数码时代的中国市场 , 被柯达公
司视为可帮助其完成艰难蜕变
内部环境
1
内部环境
组织架构
发展战略
人力资源
社会责任
企业文化
发展战略
01 一.原有发展战略
廉价相机和高价胶卷的关 联产品 定 价策略 通过廉价相机吸引顾客,并通过高 价胶卷创造巨大利润,成为利润的 主要来源
02
二 . 原有发展战略受到时代冲击,对新 战略的选择彷徨、犹豫不决 如果没有数字化时代的到 来 , 与吉列公 司 (Gillette ) 的 “ 剃刀和刀片定 价策略
柯达的破产
2013年5月,伊士曼-柯达公司正式提交退出破产保护的计划,如果计划获批, 该公司无担保债权人可获得重组后公司总值22亿美元的股份。
核心事件:柯达的破产
☼ 正在柯达积极占领中国各大城市时, 摄影技术已经渐渐从胶片化向数码 化转变。
☼ 当各大相机生产厂商将未来的发展 方向确定在数码领域的时候,柯达 依然沉溺于传统胶片。此时,全球 胶卷消费市场以每年10%的速度急 速萎缩。 ☼ 但柯达却并没有全力进行数码化转 型,而是将发展方向放在了现在看 来仅仅是过渡产品的“一次性胶卷 相机”。2004年,柯达投资4000 万美元在中国厦门建造了全球一次 性相机生产基地。仅仅4年过后, 该工厂关停。
和自我拯救的诺亚方舟 。 但长 期以来 , 柯达公司虽然一直在中 国市场启用本土经理人 , 对美国 以外市场的放权却并不彻底 , 以 至于在中国的市场战略缺乏延 续性 。 在柯达中国区 , 高层的 频 繁更迭也导致了转型方向无 法延续 。 自从2009年 4月柯达 中国区原总裁叶莺离职后 ,这一 职位几乎一年一换 。
柯达解除破产保护
2013年8月20日,美国破产法官艾伦· 格罗珀(Allan Gropper) 批准了柯达脱离破产保护的方案。柯达CEO安东尼奥· 佩雷兹(Antonio Perez) 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获法院批准后,公司将很快会正式脱离破产, 重回影像市场,不过公司规模会比以前更小
内控要素 之
☼ 1975年,柯达应用电子研究中心工 程师Steven J.Sasson开发出了世界 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这台数码相机 以磁带作为存储介质,拥有1万像素。 记录一张黑白影像需要23秒。这台 “手持式电子照相机”的出现颠覆 了摄影的物理本质。
柯达的百年沉浮(三)
☼ 2000年,柯达的数 字产品只卖到30亿 美元,仅占其总收 入的22%
” 相类似 , 柯达公司的的定价策略无疑
能不断复制商业成功。 但 面对胶卷这个即将被数码技术完全
替代的 产业 , 在传统胶片市场的庞大投
资和全球性的存在 , 反而成了柯达公司 转向数码市场的庞大包袱 。 柯达公司 的退出及更新成本巨大 , 又不愿意承认 和舍弃历史沉没成本 , 从而陷入 “ 知错 难改 ” 、 “ 船大难掉头 ” 的窘境 。
柯达的百年沉浮(一)
☼ 1888年,乔治· 伊斯 曼使照相机走入寻常 百姓家,“柯达”也 几乎成为摄影的代名 词。
☼ 1892年,由于生产的 第一部傻瓜型胶卷相 机名为“柯达 (Kodak)”,更名为 伊士曼柯达公司。 ☼ 1895年11月8日,德国 物理学家伦琴无意间 发现了X射线。当年圣 诞节前夕,伦琴用 Kodak胶片拍摄了世界 上第一张X光照片。次 年,柯达公司进入X光 商业摄影领域,推出 了第一种专为拍摄X光 而设计的相纸。
03
Aຫໍສະໝຸດ 战略调整:将重心转向新兴数字产品,但战略转
变缓慢
虽然柯达公司开发了海量的数码影像技术专利 , 在 20世纪拥有 着相当于如今果公司和谷歌公司的地位 。 但直到 2003年9月 , 柯达公司才宣布实施战略转变 , 将重心转向新兴的数字产品 。 而老对手日本富士公 司的战略转型更为迅捷和彻底 , 2002年 产品的数字化率已达到 60%, 目前影像事业只占 14. 7%, 传统 胶片业务只占总收入的 1%左右 。 由此可见 , 柯达公司墨守成 规 , 反应迟钝 , 战略适应过程过于漫长和迟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