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主义的理论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2、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②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
③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③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④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⑤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矛盾双方的斗争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
斗争性和同一性共同作用。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区别: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联系:②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4、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意义。
①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②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A、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B、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4、量变与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5、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①坚持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原则②学习上要遵守坚持“循序渐进”的规律③自觉加强思想道德品质修养5、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2、规律是客观的。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2、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具体历史的统一。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3、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①二者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②二者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4、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三)真理与谬误1、二者是对立的。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2、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3、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4、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5、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
6、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1、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2、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3、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也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
坚决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
4、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
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饷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①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②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③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①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②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