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课程代码:H0207934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标准学时:56课程类型:理论课《微观经济学》就是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有市场经济学之称,是一门以市场经济为制度背景,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微观经济管理方法的学科。

它是国家教育部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的学位必修课程,也是不同程度上构成许多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其中与基础理论关系较大的学科和课程有市场营销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政、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等等。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和会计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微观经济学运用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完全不同的理论逻辑和数学模型推导,揭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居民实现满足极大化,社会福利达到均衡、市场失灵措施等。

比较计划经济的运行,分析它的长短优劣与局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更具体化,为了更好的掌握这门课,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非常必要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应该注意完成一定的课后习题,这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导论、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分配理论以及相关的微观经济政策;二、课程基本理念1. 试行“案例教学法”,培养成本控制能力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深入探索高教教育规律,通过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牢固地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理论教学中,我们积极试行“案例教学法”,即围绕现实经济案例和自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身临实景,在实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的见到的各种经济关系,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模型,对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供求关系进行验证。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宏、微观经济基本性质、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练习、单项实训、综合实训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分析技能。

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并积极调动音像、互联网等各类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1. 完善体系,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本课程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

它们分别阐述该门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注的设计思路;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内容说明和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材编写建议。

2. 设计依据与原则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依据: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了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以“现实经济案例”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标准应以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经管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确定本课程的课程内容。

3. 设计方向此课程的学习内容,应注重学生对经济关系的分析能力,联系实际,主要培养学生认知、系统归纳、逻辑推理的能力。

认知主要表现在对本课程理论框架熟悉,准确理解基本原理。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导论、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分配理论以及相关的微观经济政策;系统归纳主要表现在微观经济消费者、生产者、市场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系统分析内外部环境,归纳相应的关系模型。

逻辑推理主要表现在经济模型的正确使用以及解释现实经济现象等方面。

4. 注重实效,是学习气氛更浓,职业训练更真实本课程通过构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体现对经管类专业未来从业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在内容标准中对各单元的学习提出了探究活动的具体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雪上积极主动地获取构造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在相关主题的教学中利用这些案例来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构造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构造在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微观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对微观经济运行分析的基本思维框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专业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一、知识目标1. 了解资源稀缺性、生产可能性曲线、经济学与经济制度;熟悉经济学与资源利用、机会成本和选择;熟练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工具、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2. 了解价格对经济的调节,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要求掌握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并能较熟练地运用需求定理、供给定理;要求了解均衡价格的形成以及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3. 重点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及运用,掌握其他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重点掌握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掌握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了解消费者的其他决策;重点掌握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生产要素最优投入与规模经济,掌握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了解企业理论;重点掌握短期成本的概念与分类和利润最大化原则,掌握长期成本概念,了解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4. 重点掌握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与自然失业,掌握货币数量论,了解各种经济增长模型;重点掌握总需求与总供给如何决定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掌握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与原因,了解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重点掌握总需求决定理论和乘数理论,掌握消费函数理论,了解投资函数理论。

二、技能目标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采用项目案例教学,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在观察、思维、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对于实际经济关系的处理能够利用所学原理与方法举一反三正确、灵活进行,体现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

三、素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建筑企业经济关系发生的分析、讨论,养成主动观察、积极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注重渗透素质教育,时期领会各经济参与方在建筑工程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热爱本专业,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强化职业道德意识,使其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学习目标重点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掌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概况,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征及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重点掌握需求理论与价格的决定,掌握供给理论与价格如何调节经济,了解价格政策;重点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及运用,掌握其他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重点掌握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掌握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了解消费者的其他决策;重点掌握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生产要素最优投入与规模经济,掌握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了解企业理论;重点掌握短期成本的概念与分类和利润最大化原则,掌握长期成本概念,了解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重点掌握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垄断市场上的歧视价格,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掌握寡头市场均衡的特点,了解围绕垄断的争论;重点掌握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标准与收入再分配政策,掌握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了解收入分配的一般原则。

二、授课课时:56三、学习内容第一章引论。

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本章是微观经济学的重点篇章。

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特点;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市场均衡价格等概念,学会供求图的分析;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以及弹性理论的运用。

第三章效用论。

本章是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主要介绍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无差异曲线、预算线、消费者均衡、替代和收入效应等概念和原理。

第四章生产论。

本章是对生产者行为的分析。

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主要介绍生产函数、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分析,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分析;等产量曲线、规模报酬等概念和原理。

第五章成本论。

本章分析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主要介绍短期成本、长期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机会成本、平均收益、边际收益等概念,以及利润最大化原则。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本章分析厂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如何通过价格与产量的决定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包括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的短期均衡、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和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