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成长(Firm_Growth)分析

企业成长(Firm_Growth)分析


三、产业经济学的企业成长理论: 从被动性企业到主动性企业
• 贝恩(Bain,1959)针对“斯密定理”的逻辑矛盾,在吸收 和继承马歇尔的完全竞争理论、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 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SCP分析范式。 该范式成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企业竞争行为和市场效 率的主要工具。他认为,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完全竞争模型 缺乏现实性,企业之间不是完全同质的,存在规模差异和 产品差别化,而产业内不同企业的规模差异将导致垄断。 • 后来,马里斯(R. Marris,1963,1991)以经理控制型企业 为考察对象,对新古典经济学有关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假设进行了质疑,他以稳态方法论(steady-state methodology),即考察长期的增长趋势、所考察系统中所 有的企业特征都被假定为在长期内以一稳定的速度增长, 从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及其结合视角建立了一个经典的企 业增长最大化模型。
3M公司发展历程
年份 1914
销售收入 (万美元)
惠普公司发展历程
年份 1940 销售额 (美元) 3.4万 雇员人数 3
26.4
3M公司,全称明尼苏达矿业及制 1929 550 造 公 司 。 她 成 立 于 1 9 0 2 1943 4720 年,总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首 府圣保罗市,是世界著名的产品 1956 33080 多 元 化 跨 国 企 业 , 1966 115263 并且是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成份 之一。在1997年美国《财富》杂 1976 351425 志评选的世界19家行业领袖中占 1986 860200 据一席之地。截至1999年底,3M 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 1990 1302100 支机构,员工总数达到 7万多人 1997 1560000 ,年销售额超过156亿美元。
2. 基本假设
• (1)正利润假设或赢利可能性假设
不确定性使利润最大化假设下的理性计算十分困难
• • • •
(2)有限理性假设 (3)企业的能力团队性质假设 (4)企业的目标是取得竞争优势 (5)组织能力是异质的
• 组织能力是指由经济当事人的个人能力构成但又大于 个人能力的简单总和。不同能力的经济当事人在组织 的“共同知识”基础上形成一个“能力团队”,这就 是演进经济学所认识的企业性质。组织能力由两部分 组成:一是具有异质性和不可竞争的核心能力,体现 在企业的组织资本。二是具有同质性和可竞争性的附 属能力 。
什么是企业成长的因素、途径、机制、规 律
第一节 企业成长分析历史概要
• 一、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理论:分工的规模 经济性决定企业成长,市场范围限制分工
• 企业成长的早期分析可以追溯到亚当· 斯密(Adam Smith,1776)及其著作《国富论》。他认为,企业作 为一种分工组织,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获取规模经 济的利益,分工使更高的产量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因 此单个企业的成长与分工的程度正相关。同时,随着 产业发育 分工的自我繁殖,新企业会不断形成,因此一国经济 中产业和企业的数量也与分工的程度正相关。同时, 市场 分工 他又指出这种作用不是无限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 进程受到市场发育和市场规模的制约,因为正是交换 的力量为劳动分工提供了可能,劳动分工始终受市场 企业成长 规模的限制。就此,形成了亚当· 斯密的“市场范围限 制劳动分工”的著名论断,即“斯密定理”。
五、演进经济学的企业成长理论
• 以纳尔逊(Nelson)、弗里曼(Freeman)等人为代表 的现代演进经济学理论,吸收了奥地利学派、制度经 济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熊彼特主义以及管理 主义和行为主义等众多西方经济学流派的观点,其中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它充分接受 了 达尔文生物演进论的核心-“自然选择”这一思想, 认为经济中的情况与自然界相似,企业(生物学中物 种的类比物)在市场上也存在相互竞争,赢利的企业 将不断增长扩大,不赢利的企业将收缩衰落直至被淘 汰出局。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 创新以扩大自己的优势和在市场中所占据的份额,因 此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纳尔逊和温特, 1997)。这一点决定了市场经济必然是一个动态的体 系,均衡只可能是暂时的而不可能是长期的。
(3)核心能力积累与企业成长
• 如果把潘罗斯式演进和熊彼特式演进结合 起来,就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能力获得和 企 业 增加的过程。如图,回路1表明企业内部能 力的内生性增长过程。从回路1开始, 首 先是企业对市场中潜在获利机会的创新性 反应,通过实施“新组合”,形成了新的 内部能力 获利机会,吸引了新消费者和“进入者” 从而改变了市场环境,各个企业相互竞争 和合作在市场中形成了一个外部能力网络, 用回路2表示。回路2形成之后,市场对企 市 场 业进行反作用,即企业利用这个网络,挖 掘出所需的能力,形成新的能力,同时力 图避免被其他企业“淘汰”掉, 从而形成 竞争优势。 比安奇(Bianchi,1995)指出, 外部能力 这种“企业能力图”的形成取决于在市场 和企业内部能否形成有效的激励结构。与 不同的激励结构相适应的是不同的学习性 企业能力演进图 质、路径依赖性和选择机制的性质,进而 决 定 了 企 业 的 不 同 的 演 进 路 径 ( Teece, Rumelt, Dosi, Winter, 1994)。
四、 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成长理论:来自企业边界的扩展• 在科斯等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企业成长就表现 为企业功能的扩展,即企业把一些以前通过市场 进行的交易活动纳入企业内部进行,也就是企业 边界扩大的过程。企业成长的动因在于节约市场 交易费用,分析企业成长因素也就是探讨决定企 业边界的因素。因为企业组织是市场机制的替代 物,市场交易费用与组织协调管理费用相等的均 衡水平确定了组织的边界,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的 考虑是企业成长的动力。企业的边界可以分为纵 向边界、横向边界、多样化经营边界,新制度经 济学的企业成长论主要分析纵向边界的扩展。
1、主要研究内容
• 演进经济学的研究焦点是经济变迁,从经济当 事人的学习活动、对潜在获利机会的发现和实 施、以及环境中的淘汰机制这三个方面入手, 考察技术变迁、组织创新及经济转型。 • 演进经济学将经济组织作为一种有机体,从以 下三方面对经济组织行为进行分析:(1)解 释经济组织的动态过程, 研究经济组织“从哪 儿来?”,随着时间推移,又将怎样变化?(2) 分析经济组织产生的随机因素及其作用过程, (3 )分析在淘汰机制中“生存”下来的经济 组 织 维 持 其 连 续 性 的 内 在 力 量 ( Nelson , 1995)。
• (2)企业边界的变迁
• 由于企业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变 化,将产生大量的学习机会,企业能力会得到提高和扩张, 呈现出两种演进方式: • 第一种是从能力的供给方面看,表现为潘罗斯式演进。即 作为一系列不可分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组成的能力束的 企业,其成长是由这些能力的过剩引起和推导的(Penrose, 1959)。 • 第二种是从能力的需求方面看,表现为熊彼特式演进。为 了实现新发现的获利机会,企业家除了克服心理或文化上 的障碍之外,还必须克服信息或能力上的障碍,即企业家 必须对与创新相关的能力所有者进行劝说、协调和交流信 息,打破已形成的不利于创新的组织惯例,以改变他们的 活动,形成新的组织能力。企业家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付出 的成本,又称为动态交易成本(Langlois, Robertson, 1995)。企业家一旦付出这种动态交易成本,就获得了创 新所需的能力,或者创新取得成功、推动了企业成长。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理论: 市场均衡决定企业成长
• 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就是企业规模调整理论, 企业成长的动力和原因就在于对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 济的追求。企业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只是作为一个生产 函数,作为一般均衡理论的一个组件,企业内部的复 杂安排均被抽象掉.“代表性企业”概念排除了实际 企业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别,因此该理论中不存在独立 需求函数 的企业成长理论。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调整产量达到最 短期产量调整 长期规模调整 优规模水平的过程,或者说是从非最优规模走向最优 规模的过程。 成本函数 • 在新古典理论中企业成长的基本因素均是外生的,如 果企业面临的成本或需求曲线变动了,企业就会扩大 规模。成本变化的原因通常来自技术变革或要素价格 变化;需求变化则是由于收入变化或偏好变化所致。
(2)企业能力决定了企业成长的 速度、方式和界限
• 企业能力的关键是管理能力,它是限制企业成长率 的基本因素,现在通常把管理对企业成长的关键性 约束作用称为“潘罗斯效应”。企业在某时点所需 的管理能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现在规模下 经营所需要的,另一部分是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开 发、投资计划和人力资本等扩张行为时所需要的, 通常这要视新产品和扩张情况而定。 • 管理资源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易而获得,它是管理团 队的专业化经验和能力。管理活动就是试图最有效 地利用企业拥有的资源。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决定 了企业所有其它资源所能提供的生产性服务的数量 和质量,最终制约企业成长的速度。
3. 企业的演进:核心能力的积累和扩张
• (1)企业边界的确定
企业的能力团队理论强调的企业核心能力及其活动只 产生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在市场上无法购买到。但是, 仅从企业核心能力及其产生的赢利可能性来解释企业的 “生存”,也难以界定一个明确的企业边界。演进经济 学认为,企业通过市场提供的通道获取与其相互补的其 他企业的能力(包括企业之间的非正式信息交流和正式 的合作研究与开发等活动中的能力互补),使其成为企 业的附属能力。然而企业的附属能力的形成又取决于两 个企业在进行能力互补时的特定交易成本和拥有附属能 力后产生的成本。因此,从能力观点看,企业的边界部 分地取决于在企业内部形成附属能力和以合约形式从其 他企业购买附属能力的相对成本(Langlois, Roberterson, 1995)。
1947 111 67.9万 惠普公司全球拥有88,00 1951 215 550万 名员工(截止到2001年10 1958 1778 3000万 月31日),在全球120个 1965 9000 1.65亿 国家设有540个销售及支 1970 16000 3.56亿 持办公室。如需了解惠 1980 57000 30亿 普与其产品的更多信息 1985 85000 65亿 ,请访问惠普全球网站 1990 91500 132亿 : 1994 250亿 98400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