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书《张君墓表》赏析王振权《张君墓表》,全称《清故宁阳县知县张君墓表》,乃是清代已故宁阳县知县榆林人张楚林的墓碑表文。
此碑不同于寻常墓碑,它具有明显的特色:表文由近代著名学者,《民报》、《大共和报》主编馀杭章炳麟先生撰写;文辞精粹,笔法新奇,语句流畅,工稳贴切;章先生同时还篆写了碑额。
书写由杰出书法大师、《草书月刊》主办三原于右任先生秉笔;书体行草,功力深厚,雄浑奇伟,袅娜多姿。
刻字由镌刻名坊苏州集宝斋完成;刀工精湛,刻技娴熟,字迹清晰,巧夺天工。
文笔、书法、镌刻皆列当时全国之冠,三绝融于一碑,实乃旷世之作,被世人誉之为民国时期的“三绝碑”。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八月,榆林籍知名文士、时任天津《大公报》主笔的张季鸾(名炽章,以字行)先生回榆林为其父张楚林举行百年诞辰祭祀,并重整南山父茔。
《张君墓表》于苏州制成后,蒋介石派专机空运至包头,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派人由黄河水运至府谷,然后由旱路运抵榆林,树于南山张楚林墓前。
国共内战中,三绝碑因兵燹被迁入榆林城内,保存于民国榆林县参议院院内。
解放后新政权建立,由榆林县政协保管。
“文革”期间,张氏后人将其埋于地下。
沧海桑田,几经辗转,三绝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域,再也无人过问,于是不知去向。
1985年6月初,三绝碑于榆林军分区招待所(张季鸾旧宅)院内泥土中被发现后挖出,使这通埋没多年的石碑重见天日。
其后《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等报刊登载了此碑被发现的消息及简介此碑内容的文章,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关注。
2010年,人们又相继在城南万人坑找到了碑额及碑座,至此,三绝碑的首、身、座全部与世人重新见面。
此碑为花岗岩质,碑面呈竖长方形,高133厘米,宽67厘米,全碑18行,每行37格,除去空格585字。
碑石现藏于榆林市榆阳区文管所。
(一)书者简介于右任(1878—1964)近代杰出书法大师,陕西三原人,名伯循,号骚心,又号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以字行。
十七岁以案首入学,二十五岁以十八名乡试中举,后又肄业于上海震旦学院。
旋创组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赴东京得识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此后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民国成立后长年在政府担任高级官员,曾任监察院院长长达34年,1964年11月10日病逝于台北市。
于右任善书法、工诗文,清末曾主办《草书月刊》、《神州日报》、《民立报》等多种报刊。
书法早年师法赵孟頫,后改攻北碑,精研六朝碑版,在此基础上将篆、隶、草法入楷行,独辟蹊径,别具风格。
中年变法,专攻草书,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雄浑奇伟,仪态万千;且兼工行、楷,自成一家,被称为近代我国书坛上著名的“于体”,编撰《标准草书》,有“当代草圣”之誉。
其作品被海峡两岸同胞视为瑰宝,能得寸楮片笺,均奉若拱璧。
(二)释文标点清故宁阳县知县张君墓表馀杭章炳麟撰并篆额三原于右任书君讳○1楚林,字翘轩,陕西榆林人。
榆林于汉为五原○2,关中○3诸郡,独此为高寒,及明,犹列九边○4,故其人材武,诗书非其尚也。
君先世皆处军职○5,祖锡绂,考○6廷扬,以力行○7称。
君少独好学,有虑宪○8,家贫无书,尝假○9得《论语》半册,甚宝重之。
弱冠○10以骑射应童子试○11,三发中二,马惊堕伤臂,自是始壹意儒学○12。
同治初,总兵刘厚基、知府蔡兆槐劝学爱士,得○13君甚重焉。
自乾隆讫同治百余年中,榆林成进士者才一人,及君起,学风始振。
回部乱作,以诸生○14从刘、蔡二公守城,支拄三岁,城赖以全。
君平生耻受人惠,而于两公知遇深,又同御贼,为设位于家,令子孙世祀之。
俄○15举庚午陕西乡试○16,光绪三年丁丑会试○17成进士,以知县分山东。
到数岁,未尝事干谒○18。
性善折狱○19,以主发审○20为上官所知。
寻○21代理汶上县、平度州事各数月,署○22曲阜县事一年。
巡抚张曜奇其材,特奏授○23邹平县知县。
在官四岁,声闻○24宣著○25,坐○26公事去。
逾五年,再授宁阳县知县,未半岁,又解职○27去。
君处山东二十四年,在官无过六七岁,既以循廉明决○28闻,率○29被委治疑狱○30,终不得大用。
或以降志○31事○32上官劝者,必力拒之。
二十六年十二月,终于济南。
君终身儒素,不苟取与,与人厚,自治严,工文辞书法,未尝自诩○33,教子孙专志经史,勿循○34举业○35,其风操如此。
元配○36同县王夫人先君卒。
继配华州王夫人,丈夫子○37四,焕章、炳章、灿章皆前卒,炽章;女子子○38四,长适方,次殇,次殇,次适李。
君殁后去家远,箧○39中才余数百金○40。
后夫人力将子扶柩○41返榆林,既至贫甚,几○42不能举火。
后四岁亦卒,合葬榆林南山。
今去君殁三十余年矣,炽章述其事以属○43余。
余以为无所待○44而兴者,文武不足限也,故为之表。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七月苏州集宝斋刻石(三)词语注释○1讳:旧指已故帝王或尊长的名字。
后世也指在世尊长的名字。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生曰名,死曰讳。
今人多生而称人之名曰讳。
”○2五原:郡名,汉置。
治所九原,在今包头市西北。
○3关中:古地区名。
秦都咸阳,汉都长安,因称涵谷关以西为关中。
○4九边:明代北方边防九个军事重镇的合称。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分命大将,统兵守御。
包括: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亦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
○5处军职:担任军中职务。
处,担任,委任。
《荀子·尧问》:“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
”○6考:旧称已死的父亲。
《释名·释丧制》:“父死曰考。
”○7力行:努力从事,尽力去做,即今所谓身体力行。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8有虑宪:有,同“又”。
虑,考虑,关心。
宪,法令、政事,此处引申为国事。
○9假:借也。
○10弱冠:《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
后用“弱冠”指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1童子试:即童生试。
明清两代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
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
○12儒学:儒家的学说。
亦泛指文化。
○13得:相遇,遇到。
《史记·匈奴列传》:“单于久不与其大众相得,其右谷蠡王以为单于死,乃自立为单于。
”○14诸生:明清两代称已入学的生员,通称秀才。
○15俄:表示时间短促,相当于“不久”、“很快”。
○16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17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
○18干(gān)谒:求请;有所干求而请见。
○19折狱:判决诉讼案件,使曲折分明。
《论语·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仲由)也与!”○20主发审:主持审理案件。
○21寻:表示时间短,相当于“顿时”、“不久”。
○22署: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
《清史稿·周天爵传》:“星沅既疏请特简总统督师,寻病殁,命天爵暂署钦差大臣。
”○23授:任命,委任。
《红楼梦》第四回:“贾雨村授了应天官。
”○24声闻(wèn):名誉。
《孟子·离娄下》:“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25宣著:传播得很显著。
○26坐:有“因”字之意。
《汉书》:“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
”犹今云缘某事落职也。
○27解职:解除职务。
○28循廉明决:循,遵礼守法。
廉,廉洁。
明,明白。
决,果断。
此均清官的美德。
○29率:轻易地,不精细。
《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
”○30疑狱:案情不明,难以判决的案件。
○31降志:屈己志也。
指降低人格,与世俗同流合污。
○32事:侍奉。
《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33自诩:自我夸耀。
○34勿循:不必依循、遵从。
○35举业:科举时代称应试的诗文为举业,又称举子业。
清代专指八股文与试帖诗。
○36元配:旧称最先娶的正妻为“元配”。
现在一般写作“原配”。
○37丈夫子:男孩子。
○38女子子:女孩子。
○39箧(qiè):小箱子。
○40数百金:古以黄金为上币,故谓货币曰金,俗又称银一两曰一金。
此处“数百金”当指几百两银子。
○41柩(jiù):装着尸体的棺材。
○42几(jī):表示接近某种情况,相当于“将近”、“差不多”。
○43属(zhŭ):托付,委托。
今作“嘱”。
○44待:等候。
《说文·彳部》:“待,竢也。
”段玉裁注:“今人易其语曰等。
”(四)白话译文清故宁阳县知县张君墓表馀杭章炳麟撰并篆额三原于右任书张君名楚林,字翘轩,陕西榆林人。
榆林在汉代属五原郡,关中各郡,惟独此处为高寒地带,到了明代,还被排列为九边重镇之一,因此,那里的人多为习武之材,研读诗书并非他们之所崇尚。
张君的先辈皆担任军中职务,祖父锡绂,父亲廷扬,因能尽力做事而受人称赞。
张君少时特别爱学习,又关心国事,家境贫寒没有书籍,曾经借得半本《论语》,十分重视学习它。
二十岁凭着骑马射箭的功夫参加武秀才资格考试时,三次发射,两次中靶,因马受惊落地臂伤致残,从此开始一心致力于学文。
同治初年,延绥总兵刘厚基、榆林知府蔡兆槐劝人入学,并关爱读书人,遇到张君非常看重。
自乾隆年起截止同治年一百余年中,榆林考中进士的仅一人,直到从张君开始,学风方才振兴。
回民起兵作乱,他以秀才的身份随从刘、蔡二公守卫榆林城,支撑三年,依靠他们的协力,城得以保全。
张君平生认为接受人的好处是可耻的,可对于刘、蔡两公的知遇之恩却深为感激,且又因一同抵御过回乱,于是为二公在家中设立牌位,要让子孙世代祭祀他们。
不久于同治九年即庚午年陕西乡试考中举人,又于光绪三年即丁丑年会试考中进士,以候补知县之职分配到山东。
到山东后待命的数年內,未曾主动拜谒求请过上司。
他有擅长断案的天赋,因主持审理案件而受知于上官,随后即代理汶上县知县、平度州知州各数月,暂任曲阜县知县一年。
山东巡抚张曜惊奇他的才能,特地奏明朝廷授于他邹平县知县之职。
在官位的四年间,声誉广为传播,后因公事落职而去。
过了五年,再次授宁阳县知县,不到半年,又被解除职务离开。
张君居住山东二十四年,在官位不过六七年,已经因为能遵规、廉洁、清明、果断而闻名,可是却轻率地被派遣审判疑难案件,一直未得到重用。
有人用“屈己志去奉侍上官”劝告的,他必定极力拒绝。
光绪二十六年腊月在济南去世。
张君终身文雅朴素,不曾苟且接收或赠送别人财物,对人厚道,严以律己;工文辞书法,却从不自夸;教子孙专心致力于攻读经书史籍,不必依从世俗风气只学应试的诗文。
他的风操竟是这样的高尚。
原配同县王夫人早已在他之前去世。
继配华州王夫人,生男孩子四个,前三子焕章、炳章、灿章皆先亡,第四子炽章;生女孩子四个,长女嫁方家,次女、三女早亡,四女嫁李家。
张君去世后离家乡遥远,箱中只剩几百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