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继电保护课件PPT第一章

最新继电保护课件PPT第一章

执行部分:根据逻辑部分的结果,立即或延时发出报警信 号和跳闸信号(故障、不正常运行时)。
继电保护的接线简图
继电保护与一次侧 电力系统设备之间的 联接简图。
继电保护就是通过 二次侧弱电系统来控 制(如跳开、闭合) 一次侧强电系统设备。
三、对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
1、选择性 2、速动性 3、灵敏性 4、可靠性
电磁型:体积大,消耗功率大, 动作慢,机械转动部分、 触点部分容易磨损或粘连,调试维护比较杂。
晶体管型:动作快, 无机械转动部分,易发生特性变化。 集成电路型:体积更小, 工作更可靠,抗干扰能力差。
微机保护: (1) 计算、分析、逻辑判断能力强,有存储记忆功能,可实
现复杂原理的保护; (2) 维护调试方便,可靠性高; (3) 统一硬件,保护装置硬件易标准化; (4) 有强大辅助功能,简化调试、事故分析和事故后处理。
求适当地予以协调。
经济性考虑:
选择并配置继电保护装置时,应考虑经济条件,按被 保护元件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保护方式。
对于重要的系统元件,如果选用简单价廉的保护装置, 由于技术性能不佳,出现拒动或误动所带来的损失是惊人 的。而对较为次要的数量很多的电气元件,则不应装设过 于复杂昂贵的保护装置。
完成。
为了保证可靠性,选择性包含2种意思: (1)正常情况下只应由装在故障元件上的保护装置动作 切除故障; (2)当电气设备的主保护不能切除故障时,力争相邻设 备的保护装置对它起到后备保护的作用。
短路点 K2
短路电流 1~5
主保护 跳5
远后备 近后备 跳 1、3 跳 2、4
K3
1~6
跳6
跳5
/
远后备保护:位于其它变电站、发电厂中的后备保护;
非电气量:温度升高 - 瓦斯保护
2. 继电保护装置的原理结构
测量部分:测量有关电气量,与整定值比较,给出 “是”、 “非”、“大于”、“不大于”、“等于”、 “0”、
“1” 性质的一组逻辑信号,判断保护是否应该启动。
逻辑部分:根据测量部分各输出量的大小、性质、出现的 顺序或它们的逻辑组合,确定是否应该使断路 器跳闸或发出报警信号,并将有关命令传达给 执行部分。
近后备保护:位于本变电站、发电厂中的的后备保护;
2、速动性(迅速性)
定义:继电保护装置要以尽可能短的时间将故障从电网中切除。 优点: (1)提高电网的稳定性; (2)加快非故障部分的恢复供电; (3)减轻故障设备的损坏程度。
故障切除时间=保护装置动作时间+断路器动作时间
保护装置的动作时间为:
微机保护最快:0.01~0.04秒,即0.5~2个周期就动作;
电磁型继电保护 (现在已很少应用)
微机型继电保护 (现在被大量应用)
2、继电保护原理发展
过电流保护原理,1901年 电流差动保护原理,1908年 方向性电流保护,1910年 距离保护,1920年 高频保护,1927年 行波保护,1950年 工频变化量保护,1980年,由我国专家提出。
保护的灵敏度通常用灵敏系数来衡量。
灵敏系数 K :lm 常见不利运行方式和不利故障类型下通入装
置的故障量和整定动作值之比。
反应数值上升的保护:
反应数值下降的保护:
4、可靠当 外部故障时不动作(不误动)。
包括两个方面: (1)不拒动,即可信赖性 (2)不误动,即安全性
对于传送大功率的输电线路保护,一般宜于强调不 误动;而对于其它线路保护,则往往强调不拒动。
对于大型发电机组的继电保护,无论拒动或误动跳 闸,都会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可信赖性和安全性同样 重要,因此可采用三中取二的双重化方案或双倍的二中 取一双重化方案。
“四性”之间的关系:矛盾、统 一需要根据电力系统和负荷的具体情况,对这4个方面的要
电磁式保护: 0.06~0.12秒,即3~6个周期就动作
断路器的动作时间为:
最快: 0.02~0.06秒,即1~3个周期断开电流;
一般:
0.06~0.15秒,即3~7个周期断开电流
3、 灵敏性 指对于其保护范围内发生故障的反应能力。 任何运行方式下,被保护设备范围内发生故障,不论短
路点的位置、类型、是否有过渡电阻,都能动作于跳闸或发 出信号。
继电保护课件PPT第一章
第一章 绪论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作用 二、基本原理和保护装置的组成 三、对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 四、继电保护的发展简史 五、继电保护学习的特点
附录一:继电器的分类、型号和表示方法
确定线路两侧电流参考正方向:母线→线路(如绿色箭头)
正常运行: 电流:为负荷电流,两侧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相位相差
180)。 内部d1短路: 电流:线路BC两侧电流大小一般不等,方向相同(即相位相同); 差动保护原理
基本原理的总结 电流 I : 故障时增大 - 过电流保护
正常状态时 两侧电流相位相同 内部故障时 两侧电流相位相反 -差动保护
电压U :故障时降低 -低电压保护 阻抗Z :Z模值减小 -阻抗(距离)保护
1、选择性
保护装置动作时,仅将故障元件从电力系统中切除, 使停电范围尽量缩小。即跳开离故障位置最近的断路器。
短路点 K1 K2 K3
短路电流 1~4 1~5 1~6
主保护 跳 1、2
跳5 跳6
后备 /
跳 1、3 跳5
主保护:反映元件严重故障,快速动作于跳闸的保护 后备保护:主保护不动作时备用的保护,由相邻设备的保护来
影响可靠性的因素:
内在:装置本身的质量,包括元件好坏、结构设计 的合理性、制造工艺水平、内外接线简明, 触点多少等;
外在:运行维护水平、调试是否正确、正确安装
需要根据电力系统和负荷的具体情况,对这两方面 (不拒动、不误动)的性能要求适当地予以协调。
在系统有充足的旋转备用容量、各元件之间联系十 分紧密的情况下,应着重强调不拒动的可靠性;反之, 则应强调不误动的可靠性。
四、继电保护的发展简史
1、继电保护硬件发展
1901年发明
电磁型 机电型
电磁型 感应型
电动型
1960年发明
晶体管型 保护
晶体管型 70年代 第一代静态保护
1970年发明
集成电路 型保护
集成 电路型 80年代后 第二代静态保护
1972年发明 微机保护
90后大量应用
第三代静态保护
各种硬件继电保护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