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前有效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研究方案云台小学华平一、问题的提出1.问题提出的背景背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弱科生的队伍越来越大,如果放任这部分学生自由发展,只能制造更多的社会麻烦,我们该如何让这部分已经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重新回到我们的学习团队中来?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让他们实现知识的有效衔接,重拾学习的信心。
2.目前的现状“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容预习一下。
”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由于要求不明确,对预习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的结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检测,课堂上不能有效的运用预习的成果等,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以致于有些学生认为预习跟不预习差别不大,所以也就缺乏了预习的动力。
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认真备好课;同理,学生想在听课过程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益,也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而且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预习是求知过程中一项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知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所以预习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本学期,我们将课堂教学研究的着重点放在了课前预习的研究上。
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最大限度的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的界定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
课前预习有效指导是指教师在预习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中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就是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探索课前有效的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方法及培养策略。
三、本课题国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非常多。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关课前预习的研究虽然多,但比较散,没有形成一整套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方法。
我们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叶圣先生有关指导预习的论述。
叶圣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
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
”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与者。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预习”展开。
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
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4、心理学观点。
“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
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
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容(一)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5、力求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二)研究容:1、中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中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3、不断完善中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与并付诸实。
4、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5、提出中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六、研究人员华平:男,1977年4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云台小学语文教师、科技辅导员,县骨干教师。
2003年被市人民政府、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
参加平昌县教育局组织的语文体验阅读培训,信息技术计算机培训,参加的市科技辅导员论文《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的思考和研究》获市一等奖,《浅议班主任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获平昌县二等奖。
多次辅导学生参加市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室市级一、二等奖。
热心教科研,有一定的研究实践能力和经验。
七、研究对象云台小学九年级学生,三个班,共148人。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经验总结法和案例研究法为主,辅之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
1.文献法: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教育》、《行知文集》等相关杂志、书籍的阅读,吸收为成果,认为课前预习有很多作用,需要在我校研究。
2.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课前预习人数、课前预习兴趣等方面的调查问卷,把它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
3.经验总结法: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与不足,撰写阶段性小结和有关学生教学案例。
4.案例研究法:教学中以九年级语文课文教学作为案例研究,辅助课题研究。
九、基本的研究思路(一)研究步骤1、选题阶段:(2011年4月1日——2011年4月7日)2、申报阶段:(2011年4月8日——2011年4月10日)3、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实验方案、计划。
2)实验教师收集相关资料,理论学习。
3)确定实验班级,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
4)调查了解教师目前对学生预习指导情况。
本阶段成果为:《中学语文课前预习现状的调查报告》4、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0月)1)预习方法研究:实验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类,研究不同课文的预习方法,如精读课文应该怎样预习,语文园地应该怎样预习。
2)预习容研究:预习时应重点关注哪些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应设计哪些作业引导学生具体预习。
4)预习容检测研究:教师应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之后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5)预习方法指导研究:每个研究容都要有具体的学习资料、研究案例、研究总结及过程性资料。
本阶段的研究成果为:语文课前预习的指导方法、学生的预习作业、预习指导课的案例等。
5、总结阶段。
(2011年11月――2011年12月)1)整理实验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汇编。
3)申报课题结题,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1、课题研究报告。
2、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集、研究成果汇编或教育论文集等。
3、本课题研究中,学生的预习作业文集。
4、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
5、学生习得了有效的预习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6、教师掌握了科学的指导方法。
在预习方法、预习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优化了学生的预习过程,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
7、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得以提高。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良华《自学成材还是听讲成材》3、中央教科所编:《叶圣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4、春生《作业的革命》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大学欧阳芬、隆总主编6、《书生谈语文教学》河海大学书生著7、《行知文集》教育行知著备注: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将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