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双阳中学刘燕华初中7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过去的日子初中7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2课桥湘版7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3课绿洲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下册:第4课中国结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下册:第5课远古的呼唤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下册:第6课星空一、教材分析 (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下册:第6课星空)本课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领域的有关要求,选择“星空”这个与天文、地理、航天等科学知识紧密相关的主题星空,指导学生运用收集图片资料、观察星空、绘制和设计有关星空题材的美术作品等方法,了解美术星空与科学的关系。

教材从认识星空入手,展现了各种形态的行星、闪烁的星星、一掠而过的彗星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视觉艺术的角度认识星空,感受星空的美丽与神秘,帮助学生了解人们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可以获取大量的丰富的视觉形象,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通过绘画与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开阔艺术视野,拓宽美术的表现题材。

学习收集图片、处理图片和从有关的图片获取创作源泉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课文以观察和讨论的方式导入,逐步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对“星空”的丰富感受。

包括地球与太空,’人类与宇宙的探索,有关星空图片的获取,星空的色彩,星球的形状与布局,日月星辰的运行与变化,形态与明暗的对比等等,从而获得美感启示。

教材设置了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安排学生绘制表现星空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善于用绘画语言表达视觉感受的能力,立足于学生兴趣,鼓励多种技法的尝试,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体会视觉艺术中点、线、面、色彩、肌理等构成要素所形成的视觉美感。

“活动二”安排学生以星空为题材,制作一件平面设计作品,力求把设计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设计意识的培养,并启发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制作手法,培养灵活处理表现手法的能力。

有条件的话可以学习电脑绘图软件的操作,利用电脑制作。

“评价建议”一栏中,提出了从图片中获取美感启示、从作品创意等方面对学习绩效测评的评价建议,作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检测知识、能力水平的参考。

“资料库”收集了有关绘画特殊技法的介绍,供作业时借鉴使用。

“学习大空间”提供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艺术图片,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启发学生进行科幻画的创意表现,使学习得以延续,且提供了教学选择的参考。

二、教学目标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下册:第6课星空◆能从自己获得的星空图片中获取某种美感启示。

◆初步懂得美术作品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表现宏观世界,从而有助于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能运用合适的材料和表现手法,创作一幅表现星空的美术作业。

三、教学思路1.教学题材教材依据学习活动设置选择图片。

在列举的图片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信息:星星、行星、星团、星云、科学探索等图片以及绘画与设计作品,并采取艺术作品与星空图片相对照的方式呈现,启迪学生的创作思维,为教师实际教学选用图片时提供方式上的参考。

作业指向是将美术的触角伸向遥远而神秘的太空,体验运用美术语言表现更为广阔的宏观世界,对于材料的选择、表现手法的运用较为宽泛。

教材呈现了不同形式的学生作业和艺术家的作品作为学生作业时的参考,对教材中提供的绘画中常见的表现技法可作尝试。

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下册:第6课星空2.教学组织课前要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如有关星空的图片、绘画作品,星空的科学知识,神话故事等。

安排学生采用不同途径,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可以引导学生课前把收集的图片资料粘贴在教室里。

使学生课前就有交流,为本课学习作准备。

学生还要准备绘制工具,例如水彩纸、毛边纸、色纸、颜料、上色工具以及盐等。

3.教学策略首先,以“美丽而神秘的星空”为题,组织一次讨论活动,讨论内容包括人类是怎样对宇宙进行探索的?古今中外有哪些关于星空的美丽传说?你对星空有哪些了解?获得哪些美感启示?围绕讨论做好有关准备,如相关知识、图片、文字资料的搜集,掌握赏析图片的方法,考虑小组的分配,座位的安排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

在讨论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提出问题,把握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比如:精美的星空图片是如何拍摄的?夏夜为什么繁星闪烁?为何月有阴晴圆缺?星座为什么往往以动物命名?使学生从有趣的设问入手,在讨论中加深对星空的认识,激发其探索欲望。

列举不同星云、星球、星团、星座的图片,分析它们的色彩、形态、结构形式、运动轨迹,获取美感,引发创作冲动。

接下来是学生的创作活动。

在学生获得了初步的美感启示的基础上,就如何进行作品的构思、构图与表现展开师生的交流活动,并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呈现的绘画作品,分析其创意、构图、色彩、表现形式等等,教师就某一特殊表现技法如撒盐法作演示,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构图、材质、色彩、技法等内容的具体的想像、创意上,为作业做准备。

作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第一节课参照收集的星空图片,借助合适的材料和表现手法,绘制一幅表现星空的美术作品。

绘制方法不限,水墨、素描、水粉、水彩、油画棒等工具都可以画出很好的效果,表现形式抽象、意象、具象均可,并可尝试各种特殊技法。

第二节课作业借助收集的资料,以星空为题材,制作一件平面设计作品,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设计星空图片展之类主题的招贴画,绘制手法可以手绘,可以用材料制作、图片剪贴,也可尝试用电脑制作。

重点在营造神秘的氛围,表达对宇宙的独特感受。

4.教学评价,作业展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业的评价可参照教材上的建议,一般采用互评、自评与教师点评的方法。

教师注意评价方向的引导,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其明确改进提高的方向。

“活动一”的作业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技法,同时加强构图意识;“活动二”的作业注重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考虑作业的形式美感与设计功能的统一,培养设计意识的形成。

本单元学习能有效地进行学科综合,因此学习评价可关注学生是否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为我所用”,体会美术与科学的联系。

四、教学选择可在下列程序中选择实施本单元的教学:1.古今中外关于星空的想像与描绘——人类的科学探索——对图片的赏析——表现技法的介绍——想像创作活动。

2.用学校天文台观测星空——交流感受——赏析——创作活动。

当然,我们不排除还有更好的单元教学设计和更为灵活的教学形式。

“活动二”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可能会有困难。

因为对于主题不明确、脱离学生生活的平面设计,要此年龄段学生设计出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作品,有相当难度,一般会指向对画面构成意识的关注,而作业往往流于简单,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的教学调整。

建议把学习大空间的内容安排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借助星空的题材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让学生尝试画一幅关于星空的科幻作品。

另外也可以根据第一节课的作业情况,组织一次本年级星空题材的图片、作业展,第二节课就以此主题设计一幅展览的招贴画,既符合教材中活动二的安排,又使活动有实用价值。

五、教学建议1.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活动一”旨在让学生尝试表现,运用不同技法表达对星空的感受,也是对以前学过的美术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环节。

教材重点展示了一些特殊技法的图例,例如撒盐法、吹色法、油色吸附法,但如果学生作业仅停留在对这些简单技法的探讨上,就会导致作业难度过低。

因此,这一环节还应强调画面的构图处理、色彩搭配等问题,力求画面完整,能表现内心的感受,而不仅仅是技法的训练。

应适当增加一些有说服力的图片,让学生注意点、线、面、色彩等问题,使活动更有质量。

2.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教学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有多种方式的选择。

例如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进入教学,引发学生对星空的无尽遐想。

精选的图片、优美的音乐、有感染力的语言等等,都能拓展学生想像的空间。

3.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可请地理教师或科学家举办有关宇宙星空的科学知识讲座,或在学校宣传橱窗内展示人类探索宇宙的图片。

利用其他学科知识设计探究性的学习方案,进行探究性的美术活动。

4.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学校电脑房开展本单元教学,一些网站有较丰富的教学相关资料,教师可以收集整理,制作一个虚拟网站,引导学生查找学习所需的资料,使其能有满意的收获,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作业可采取独立完成或合作的方式进行。

较为复杂的平面设计作业可在课后制作完湘版初中美术教案:第7课运动一、教材分析 (初中美术教案:第7课运动)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造型·表现”领域的阶段目标,运动教材选择了“运动”这一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题。

通过本课运动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探索美术的表现语言、表现手法,引起学生对运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的一些思考。

教材运动从美术作品中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运动的过程入手,引导学生探索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教材还通过欣赏运用抽象的表现手法表现动感的雕塑作品,让学生对美术的表现形式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材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运用画笔记录舞蹈的运动形态,这一活动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掌握运动的特点,结合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对艺术作品怎样表现运动有一个基本认识。

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演示并画出树叶和纸飘落的轨迹,这一活动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抽象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认识。

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选择适当的工具材料,尝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这实际上是对前面所探索、总结出的知识经验在实践中如何加以运用的一个学习过程。

“评价建议”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供一个让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检验的方法参考。

“资料库”中选用了一些活动雕塑图片,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这些极具动感而有趣的雕塑,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带给学生新的思考。

“学习大空间”中选择了具有动感的造型方式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提供了学习迁移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本质特点。

◆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

◆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进一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作语言,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1.教学题材教材选择米隆的《掷铁饼者》导入,经典的具象雕塑作品展示了运动中力与美的结合,给人以视觉享受。

紧扣本课主题,教材还选用了其他表现运动的雕塑作品,从不同表现的角度和方法进行探讨。

结合“活动一”尝试表现,教材安排了绘画作品欣赏。

选择了敦煌壁画中表现狩猎场面的一幅作品,流畅的线条、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使画面充满动感,引导学生感受其神韵,体会其表现手法。

同时还展示了法国杜桑的代表作品《下楼梯的女人》,作品把不同时空的状态表现在同一画面上,捕捉出人物下楼梯时的连贯动作,描绘出运动的感觉。

两幅绘画作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运动的状态,使学生对美术的表现语言有进一步认识,从而启发学生进行不同的尝试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