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初二读后感精选6篇500字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是大文豪鲁迅先生对《史记》的称赞。
这本书描写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它的地位无可取代。
下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史记》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史记》读后感500字1
夜空漫漫,历史的星空里有许多英雄。
《史记》中,到底有几个算的上真正的英雄呢?
或许有人说:“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可谓英雄。
”我认为秦始皇不可。
原因有四:第一、秦始皇虽然扫六合,但统治极其腐朽。
焚书坑儒,摧残文化;求取仙丹,耗费国力。
第二、秦始皇教子不当,其子胡亥同李斯、吕不韦谋权篡位。
第三、秦始皇自认功劳胜过三皇五帝,过于骄傲。
第四、统治之间太过残暴,死后,还让许许多多无辜的人陪葬。
所以,秦始皇不能算为英雄。
再有人说:“西楚霸王项羽可谓英雄。
”项羽此人优点极多——懂得爱民,英勇无比,破釜沉舟打败章邯。
但项羽不懂得用人,未能重用亚父范增等一大批人才,虽在战场上扬言愿与刘邦决一雌雄,最终兵败自刎未能统一天下。
假如项羽能重用范增等人,
我想刘邦也未必能称帝。
不懂得用人,所以,西楚霸王也项羽不能谓之英雄。
“那汉高祖刘邦可谓之英雄?”我认为不可当做英雄,汉高祖此人虽在破秦之时善于用人,但自从建汉后便开始大肆杀戮良臣,韩信、彭越、黥布三大开国功臣先后以“谋反罪”被杀,但还好有张良、曹参、萧何三人帮助,不然早就亡国了。
文种、伍子胥、苏秦等不知功成名就之时隐逸归田,而偏偏去与君王同喜同忧,结果只落得自杀归天,也不能谓之英雄。
蒙恬蒙毅兄弟二人,虽为秦始皇立下汗马功劳,但终究被胡亥所杀,而蒙恬却怪罪于修长城,不荒唐吗!更不能谓之英雄。
但我认为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可以当选为英雄。
因为二人都曾在外流亡过,知道百姓疾苦,又有管仲、狐偃等忠臣辅佐,故能称霸一方。
专诸报恩刺杀王僚,虽成但身死;豫让报智伯之恩二刺赵襄子,临死斩空衣报仇;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还有荆轲刺秦王未成被杀身亡……一生舍己为国,“义”字当先,个个都可当做所谓的英雄!
读《史记》可尝得从古至今的英雄所绩。
英雄的“义”字!
浩瀚的历史星空中,英雄繁星点点;渊博的《史记》故事中,篇篇让人激动。
《史记》读后感500字2
“101本、223本、579……..”我已经看了几百本书了。
在这一些书里,给我印象最刻深的书还是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在《史记》的二百五十八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是《项羽本纪》。
西楚霸王项羽小的时候,学什么都坚持不下来,但天生勇猛,又有远大的抱负,连秦始皇都看不起,还口出狂言要取代他。
事实证明他是天生的英才,项羽带着江东的8000子弟兵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大败秦军。
在安阳夺帅,还有赫赫有名的破釜沉舟的大战,都很好地证明了项羽的神勇。
可惜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项羽不听亚父范增的话,在鸿门宴放走了刘邦,为今后的失败做下了铺垫。
后来,项羽分封十八个诸侯国,自立为西楚霸王。
好景不长,击杀义帝之后,诸侯王纷纷自立,刘邦崛起。
导致了后来项羽霸王四面楚歌,到乌江自刎,令人惋惜。
项羽或许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领袖,但他是一个勇猛,重情重义的武将。
这是最让我热血沸腾的原因,在尔虞我诈的封建时代,能出这样重情义的英雄,是难能可贵的。
就是因为他的重情重义,才能使江东8000子弟兵为他出生入死,还收获了虞姬的芳心。
四面楚歌中,项羽慷慨悲歌,虞姬伴着项王的悲戚歌声拿起宝剑起舞,最后挥剑自刎。
这种场面令我动容,他明明可以渡过乌江,那里有千里土地,百姓几十万,可以称王,但他不要,
因为他带了8000子弟兵出来,没有一个活着回去,他觉得心理惭愧,无脸回去。
一代霸王,就这样在乌江自刎了,在他的心里,不做霸王可以,对不起自己的兄弟,对不起江东父老,不可以。
为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执着,可以连命都不要,这悲壮的场面,令人震撼,成为绝唱。
看完了《史记》这一本书,我的感触很多。
其实每读完一本书,我都有不同的感触。
书就像在知识海洋里的一叶小舟,我坐在小舟里,欣赏着知识海洋里的各种风景,令我成长。
《史记》读后感500字3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人们穿过,如同大江东去,淘尽泥沙。
司马迁自己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以撰写出历史名著《史记》而光耀千古,为后人所称赞和敬仰。
作为一代史家,司马迁,他把自己全部的人生和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历史,也给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他以《史记》记录着波澜壮阔的历史,但是他自己的生平事迹,却几乎没有被历史记住。
司马迁【145—?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位的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称为“史圣”。
司马迁家境还算殷实;少年时代的他曾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劳动。
母亲从少年时代就培养司马迁的学习,司马迁,聪敏睿智,过目成诵,勤奋好学。
为以后写,《史记》打下了基础。
长大后,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
《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这样,司马迁发奋写作,用了整整18个年头,在60岁时,写完了一部约52万字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他是一个不气馁,不放弃的人。
而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人,不气馁不放弃。
《史记》读后感500字4
富春江里江水滔滔不绝,我手中捧着一本《史记》,细细品味,感慨万千……
读着《史记》,我仿佛回到了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回到了那个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我看到了那个顶天立地,身残志坚的司马迁,看到了一诺千金的男儿形像。
司马迁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父亲司马谈的遗愿,写好了一篇52万字的史家巨作———《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