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产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

生产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八章供應鏈治理系統之生產治理
第一節生產治理系統
一、生產治理系統的延革
隨著全球市場環境的變化與市場競爭因素的衝擊,如何作好品質控管是企業立足於世界上的差不多指標,「產品交期速度」已經成了企業競爭致勝的關鍵,誰能作出符合客戶需求的商品,並且縮短客戶要求的交貨期限、達到更好的產品品質與客戶服務,因此現在各企業所面臨的一個共同挑戰确实是「速度」。

現今製造業現場治理的動態複
雜,已經無法利用人工收集資料的方式來提供即時的現場治理資訊。

製造業以高度彈性與快速反應為要紧的競爭利器,利用資料科技,將生產線的資訊及時呈現,使企業能夠快速做出因應的策略,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

生產治理系統的異常即時警報功能,即可使損失降至最低,提昇品質、生產效率與在製品的操纵。

也由於治理
階層能够快速取得充分的生產資訊,因而能夠提昇治理效率,靈活因應各種變化,提高其客戶的信賴度。

二、生產現場問題
首先必須探討傳統製造廠的生產運作方式上的問題:(一)流程治理:每一在製品附上一流程卡,作業員完成一製程則需要將生產資訊紀錄於流程卡上。

(二)製令治理:人工填寫生產表單,再匯總計算各製令的進度,生產主管永遠無法得知最新的生產進度。

(三)在製治理:不良品、待修品積壓於生產現場,卻無法正確掌握狀況。

(四)包裝治理:產品因不同地區客戶,配置不同手冊與配件,人員容易發生操作錯誤。

(五)品質治理:品質資料來源由人工填寫的表單,輸入電腦需要人力與大量的時間,有可能輸入資料不全造成資
訊無法正確找出問題與時間上的延遲。

(六)出貨治理:用人工紀錄出貨序號,人工的方式造成無法立即核對產品出貨的能力。

(七)設備治理:生產設備或測試設備大都獨立運作,設備治理效果不佳。

(八)現場治理:因為無法掌握製令進度與現場在製數量,無法做到現場物料控管。

(九)售後服務:回修品要追溯當初生產的原始資料相當困難。

三、生產治理問題
針對製造業的生產環境,可能會產生出以下問題點:(一)生管人員訂單生產狀況的回報延宕。

(二)業務與生管對接單與產能上的爭執。

(三)生產現場堆積在製品、待修品與客戶退修品。

(四)生產現場到處堆積材料,然而仍有停工待料的狀況。

(五)無法掌握即時成本,以致預估利潤與實際利潤差異過大。

(六)營運結果與財務報表延遲提供高階主管作為回顧與參考。

(七)企業快速成長致使組織與作業的失控。

當現場作業方式與治理資訊系統並無法掌握及時生產的資訊回饋,造成在企業規劃面上排程無法快速反應產品與訂單的變化;在執行面上排程的變化無法及時反應到生產現場與原、物料的供應;而生產現場上的生產變異【生產程序、產品品質、生產產能】又無法及時反應到排程與相關部門,造成材料混亂、產出量落後、產品品質不穩,現場形成一個黑箱,過多的無效工時【加班、檢驗、重工與怠工等】與過高的材料庫存造成產品成本的失控,這種惡性循環的結果將會大大降低企業競爭的能力。

四、生產治理資訊化
台灣企業對於生產治理資訊化的經驗並不多,企業本
身也缺乏對於生產體系瞭解又能夠明白系統治理資訊化的人員,因此如何利用資訊系統導入解決生產治理問題,達到企業的預期目標與效益,如現場生產資料收集、提供品質與檢驗資料、如何提供及時與正確的生產資訊,以縮短決策前置時間、提高設備使用率、降低存貨水準與減少生產中所產生人為的失誤…等等,也确实是目前製造業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企業資訊化專案進行時,透過系統整合設計與系統導入開發的程序,並且同時與的互動關係之下,對於生產治理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改進現行生產系統的弊端,更有助於治理者更精確操纵從接單、生產、交期的控管,進而達到企業本身的經營理念與經營策略。

第二節生產治理作業分析
一、服裝成衣產業的生產治理目標[3]
生產治理(Production Management):根據物料清單
(BOM)計算物料的需求,及生產排程展開生產製令,追蹤委外工廠(包括自己的工廠)的生產進度,操纵製程中各工段的進度及半成品庫存,可反應及時得生產進度。

(一)按期交貨及維持一定品質而使顧客滿意並提高信用。

(二)有效運用生產設備及人力而作整體性的調整。

(三)縮短生產期間。

1.提早預測,把臨時訂單所帶來的異常混亂,防之於最
低限度。

2.把換批款所致的等待工作現象,減少至最小限度。

(四)減少原物料,半成品、成品的積壓數量。

(五)把錯誤的指示或臨時訂單防之於最小限度,幸免浪費成本。

(六)作為改善接單條件的資料。

(七)由於生產目標能按計劃完成,乃得加強對工作的滿足感並維持高度的品德風紀。

二、服裝成衣產業的生產成本[2]
衣服的成本要紧是由生產成本與物料成本構成,而物料成本又可分為主料成本與副料成本,其中物料成本約佔
一半。

主料是指衣服的用布,而副料則是衣服的其他配件,如鈕釦、商標等。

衣服透過馬克排版或是人工的計算,將
一件衣服所包含的裁片(如前片、後片、袖子、領子等)
在特定的幅寬內(通常由客戶指定)計算出每件或每打衣
服的主料用碼量(yardage yield)。

有此用碼量,業務人員能够換算出主料(用布)的成本,進而與其他相關成本統
合求出一件衣服的總成本。

三、成衣製造的差不多程序[2]
在成衣製造廠,生產的第一階段是將布料依照樣版形狀(Pattern Shapes)做裁剪,而裁剪前又需要執行馬克製
作(Marker Making)的工作,如打版、排馬克等,這些只是真正生產前的零件或裁片(Parts)準備工作。

成衣的生產過
程中,衣服所使用原物料幾乎都需要下列三種作業:(一)裁剪(Cutting):將原物料(布料)裁切成形以便裁片的裝配、縫紉與燙襯的作業。

(二)縫紉(Sewing):裝配與縫合先前裁剪的裁片、襯墊或是其他衣服上的配件以便作裁剪、燙襯、包裝或運送
動作。

(三)燙襯(Pressing):以壓力、熱或蒸汽使先前裁剪、縫紉過的物料成形以便下一階段的作業或是包裝銷售。

一般而言,一件衣服的完成差不多上需要不斷的重複上述之動作,其程序可能是(C-S-P-包裝-儲存-出貨)、(C-S-P-S-包裝-儲存-出貨),或是(S-C-S-P-C-C-P-包裝-儲存-出貨)等等,其中C是裁剪(Cutting),S是縫紉(Sewing),而P則是燙襯(Preesing)。

四、生產製造流程圖
在現代化的製造環境中,大部分的公司常會採用連線(on-line)式的生產作業資訊系統,如下圖:
圖8-2-1 電腦作業生產流程
圖8-2-2 生產作業資料處理流程
五、生產製造作業相關文件及報表
(一)文件
1.用料清單(Bill of Materials,BOM):列示每一特定
產品中所需的原料、零組件之料號、料名、及使用
量。

在產品投產前需由產品工程師再作確認,以確
保符合客戶訂單之特定要求。

2.操作單(Operations Lists):列示產品製造過程中之
生產步驟、所需料件、設備、標準工時等。

3.主生產排程(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MPS):
列示每一期間應生產多少數量的各種產品及應何時進行生產。

有關客戶訂單、銷售預測、及製成品存貨水準的資訊,都有助於生產水準的決定。

運用主生產排程再來擬定每日、詳細的生產時間表,再由用料清單的「展開」(exploding),便能決定出每個特定期間所需的原料數量。

4.製令單(Production Order):為製造特定數量產品的
正式授權文件。

列示進行的各式生產作業、生產數量、及製造後移轉至哪一部門。

5.領料單(Materials Requisition):當進行生產作業
時,授權將原料存貨由倉庫移轉至指定的部門。

內容包括製令單編號、領料日、及參考自用料清單的原料編號和需求數量。

6.移轉單(Move Tickets):當原料、物料、零組件投入
生產後,部門間在製品的移轉,即是透過移轉單來
159 / 3
授權和記錄。

7.相關主檔有原料存貨主檔、在製品存貨主檔、及製成
品存貨主檔。

8.相關交易檔有製令單檔、操作單檔、主生產排程檔、
用料清單檔等。

(二)報表
透過各種處理所蒐集的資訊,編製出規劃、操纵和決策制訂所需的各式報表,如物料清單報表、製造成本表、差異分析表、品質成本報告…等。

圖8-2-3 物料清單報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