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捧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
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
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
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
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
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中西餐桌礼仪进行简单的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筷子刀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
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
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
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
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
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
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
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
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
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
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
如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
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
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
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餐次安排上餐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都讲究止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捧。
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
对门为上。
两边为偏座。
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
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叩男女穿插安捧,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
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
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笔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
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
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
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
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
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
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阁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
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
这
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
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
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
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
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
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
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
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
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
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餐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
而主人却往往要说。
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
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
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晟佳。
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
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
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的话。
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
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
如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toilet,如:“Where can 1 wash my hand?”、。
1 wonder if I could go somewhere.”、。
Can I add s㈣powder?”等。
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
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
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
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五、结语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
文化无优劣之分。
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易中天。
《餐桌上的文化》,文汇报.笔会,.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92—127.
[3]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杜出版,2003.1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