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积水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
尿液由肾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增高,造成肾盂扩张和肾实质压迫性萎缩,称为肾积水。
肾积水可由泌尿系统内、外,先天和后天性各种病变引起。
正常妊娠自第3个月起,由于黄体酮的分泌使肾盂输尿管肌肉松弛,同时子宫对输尿管压迫,因此可有轻度肾盂输尿管扩张,以右侧为明显。
这是一种可恢复的生理性改变。
除此以外肾积水都是一种病理状况。
肾积水在儿童常见,男性更多,双侧占20%。
本病与先天发育有关,如见于成年患者,病变多较重。
梗阻多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
属机械性梗阻者有:①异位血管(迷走血管)压迫;②纤维索条;③膜性粘连;④高位肾盂输尿管连接;⑤连接部狭窄或瓣膜;⑥节段性无动力性功能失调。
肾积水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
患者往往长时期无症状,直至出现腹部肿块和腰部胀感时才被注意。
肿块多在无意中发现,一般有囊性感。
疼痛一般较轻,甚至完全无痛。
但在间歇性肾积水病例(由于异位血管压迫或肾下垂引起)可出现肾绞痛,疼痛剧烈,沿肋缘、输尿管走行放射。
多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尿少。
一般在短时间或数小时内缓解,随之排出大量尿液。
检查时可触到增大的肾。
如为巨大肾积水,其张力可不很大。
肾积水并发感染,则有脓尿和全身中毒症状,如寒颤、发热、头痛以及胃肠功能紊乱。
有的患者以尿路感染为最初症状,凡对尿路感染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梗阻因素的存在。
梗阻严重时,炎性渗出物不能经尿排出,尿内无白细胞,但此种情况下局部疼痛和压痛都更明显。
胀大的肾积水较易受到外伤的影响,轻微损伤即可能引起破裂和出血。
尿液流入腹膜后间隙或腹膜腔即引起严重反应,包括疼痛、压痛和全身症状。
在诊断中除确定有无肾积水,并须查明梗阻的原因和肾损害的程度。
超声检查对确定有无肾积水最为简便,对患者无任何损害,应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这一检查已可用作发现胎儿有无肾积水或严重尿路梗阻的手段。
必要时可配合其他检查方法,如静脉泌尿系造影,逆行
输尿管肾盂造影,输尿管镜检查等。
成年人肾积水的手术治疗应早期进行。
合理的应用整形手术,纠正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异常,争取肾功能的较大恢复。
肾积水严重,肾功能破坏十分严重对侧肾正常者,可作肾切除术。
手术的原则是梗阻较轻,肾盂肾盏扩张下严重时,作单纯矫形手术;扩张明显者,应切除病变的狭窄段及过度扩张的肾盂,再作吻合术;更严重者作肾切除术。
手术成功率各家报道不同,决定于肾盂、肾盏扩张程度及肾脏的功能状态,也决定于手术方法是否合理,一般在80%~90%。
双肾积水治疗上要更慎重,要尽一切可能保留肾脏。
一般有几种情况:①一侧积水严重,一侧较轻:可先治疗严重侧。
这样手术时没有发生肾功能不全的顾虑,手术成功后可为对侧手术时增加安全性。
较轻侧要慎重判定手术适应证,必要时可严密观察其发展。
②两侧积水皆严重:可分期治疗,但仍以先处理较重侧为好。
③两侧积水皆轻,要仔细分析,确定手术适应证。
如在解除梗阻之前需先作肾引流时(如存在严重感染或双侧病病变已呈现肾功能衰竭)可作肾穿刺并置入肾引流管。
目前经皮穿刺置放引流管已可代替开放手术的肾造瘘方法。
对于输尿管因周围严重病变(如子宫颈癌,结肠癌)需作长久引流时,可经皮穿刺放入双“J”形导管(或称双猪尾式导管)。
导管为硅胶制品,经肾盂顺行插入输尿管,通过输尿管梗阻部进入膀胱,拔除管芯后进入膀胱腔的一段自行弯曲成襻,近端在肾盂中亦弯曲成襻。
这样,肾盂的尿可经导管进入膀胱,自行排出,免除了携带肾造瘘管和储尿器的不便。
导管起到了内引流的作用,这对于晚期癌症或其他垂危患者是比较适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