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即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这一切都是悄悄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领悟的,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美妙境界啊。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简单地讲,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生带入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
当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时,必然回对作品产生亲切感。
即所谓“入境始于亲”。
情境教学将“育人以情”为中心和纽带,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的关系。
本文从情境教学的特点出发,探讨了情景教学的主要应用范围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创设;应用范围;方法一、情境教学的特点--------------------------------------------------------------------------------1(一)形真--------------------------------------------------------------------------------------1 (二)情切--------------------------------------------------------------------------------------1(三)意远--------------------------------------------------------------------------------------1 (四)理蕴--------------------------------------------------------------------------------------1二、情景教学主要应用范围-----------------------------------------------------------------------1 (一)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的运用--------------------------------------------1 (二)情境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3 (三)、情境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3 三、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4 (一)展现生活,唤起回忆--------------------------------------------------------------------4 (二)对比强化法--------------------------------------------------------------------------------4 (三)音乐渲染法、图画再现情境-----------------------------------------------------------4 (四)课件再现法--------------------------------------------------------------------------------5 (五)表演体验法--------------------------------------------------------------------------------5 (七)质疑问难法--------------------------------------------------------------------------------6 (八)讨论法--------------------------------------------------------------------------------------6(九)结合热点法--------------------------------------------------------------------------------6 参考文献-----------------------------------------------------------------------------------------------8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即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这一切都是悄悄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领悟的,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美妙境界啊。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简单地讲,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生带入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
当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时,必然回对作品产生亲切感。
即所谓“入境始于亲”。
情境教学将“育人以情”为中心和纽带,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的关系。
本文拟从情境教学的特点出发,探讨一下情景教学的主要应用范围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一、情境教学的特点(一)形真即要求形象富有真切感,神韵相似,达到“可意会,可想见”。
但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
(二)情切即情真意切,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情感进入课堂”这极高的教与学的境界,可以通过情境教学这一模式得以实现。
(三)意远即意境广远,形成想象契机,有效地发挥想象力。
情境教学讲究“情趣”和“意象”,情境不是图解式地机械地创设。
它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示在学生眼前,给儿童造成“直接的印象”;在情境中,儿童激起的情绪,又成为需要的推动。
(四)理蕴即蕴含理念,抽象的理念伴随着形象,有效地提高认识力。
从教材中心出发,由教材内容决定情境教学的形式。
教学过程中,围绕教材中心创设一个或一组情境。
二、情景教学主要应用范围(一)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的运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重视语言的积累。
”○1学生只有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才能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
现如今,教辅材料的大量涌现,使得学生理解词语与句子的方式单一,只会去简单地照抄。
一些老师也敷衍了事,过去就行。
而学生在这些资料上获得的概念是死的,时间一长,就又忘了。
反映在阅读理解上还是一窍不通,主题、内容的把握都牵强附会,甚至出现许多好笑的现象。
所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时,一定要让他们理解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的意思,文章中的字词表现的情感才是活的。
更何况汉语的自身特点也决定了情境教学法的效果显著。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根据儿童的特点,以教材为前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的积极性,进行有效的教学,增强学生的领悟力。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常用的情境教学方法主要是直观形象法和客观联系法。
1、直观形象法:通俗地讲,就是利用各种形象的实物、图画、多媒体技术并抓住汉字的自身特点进行释义来向学生提供感性的材料,从而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程度。
这样可以化解教学的难点,帮助理解那些接触少、意义深的词语,还节省了教学的时间。
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和《恐龙》这两篇文章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这两种离农村孩子较远的场景,使学生理解“珊瑚”、“恐龙”、“白垩纪”,体会到神奇之处;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放大特写图景,为学生创造鲜明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五光十色的海水”、“庞大的海龟”、“凶恶的三角龙”等。
《记金华的双龙洞》中的“映山红”、“油桐”、“新绿”、“明艳”、“突兀森郁”等词语就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图片来理解。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感悟,在联想中理解了词语,领会了内容。
2、客观联系法:即联系生活体验、已学过的词语、上下文等综合手段,为理解词语而服务。
(1)联系生活体验感悟:文章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了解作者所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领略作者的感情,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冰心老人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中,有一句是写那个小姑娘“忸怩地回答、又摆弄纽扣”,“忸怩”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你在生人面前表现的不自然、害羞就是“忸怩”。
(2)联系上下文:这是老师们最常用的方法了。
比如“骄傲”一词,在不同的文章语句中表现的意思就不一样。
在“他考试得了满分,很骄傲”和“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华夏儿女无不骄傲万分”中,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
当然,这是比较浅显的。
再如《穷人》这篇课文有这么一句:“恩,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其中“熬”是关键字,首先让学生明白在句中之意,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然后通过一组句子的比较:用“忍受”、“支撑”、“坚持”、“挺”来替换,让学生在比较中讨论,说出“熬”字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渔夫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
再让学生由“熬”字展开想象,想象他们以后的日子将怎样过,学生已被渔夫和桑娜的善良心灵感动,想像的闸门很快打开,滔滔不绝。
又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雪中送炭”是课文中表现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的重点词之一。
按照词典的解释,“雪中送炭”是比喻别人在急需的时候给以物质上的帮助。
离开课文,就无从知道“雪中”指的是怎样一种情况,“送炭”送给对方什么东西,更无法理解朝鲜人民怎样雪中送炭的。
结合上下文,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课文中的“雪中”是指“敌机封锁,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陆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艰难处境。
“送炭”是指“大娘带领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的感人情景。
结合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不但确切地理解了这个词语,使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落到了实处,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情境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赞科夫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特别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
”○2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