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窦娥的悲剧_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_苏力
窦娥的悲剧_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_苏力
窦娥的悲剧
— — —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
苏 力
本文以元曲 《 窦娥冤》 为材料分 析该剧 隐含的 几个重 要的法理 学问 题 。 作者 论证 了 , 剧本 中 没有证据表明窦娥的悲剧是官员 贪污腐 败的产 物 , 不是官 员的司 法道德问 题 , 而主 要是由 于裁 判 者的认知能力和传统中国社会 科学技 术不发达 的局限 ; 同时 , 分析 了当代 语境中 的 “ 铁 证如山 ” 、 “ 无罪推定” 、 “ 刑讯逼供” 等 法律问题在历史场景 中的意义 ;此外 , 对该剧 的人物性格和戏剧 结构 以及中国传统的部分鬼戏作出新的解说 。 关键词 悲剧 证据 刑讯逼供 无罪推定 鬼魂 作者苏力 , 1955 年生 , 法学博士 ,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 北京 100871) 。
① 例如 , 吴国钦 : 《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 〈窦娥冤〉》 , 《 元曲通融》 ( 下), 第 1555 页 。
· 98 ·窦娥的悲剧 Nhomakorabea甚么 ? ” ( 1507 页) 这种逻辑推论很有道理 , 更有窦娥也无法否认的事实支持 。 第三 , 张驴儿声称 , 窦娥也承认 , 毒死张父的汤是窦娥做的 。 尽管这并不能证明窦娥下了 毒 , 但毕竟表明窦娥完全有机会下毒 。 尽管张驴儿也有机会下毒 , 但机会小得多 ( 时间上少得 多) 。 这一点也不利于窦娥 。 最后 , 尽管是出于利他主义 , 窦娥为救助蔡婆婆采取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也变成对她不利
① 如今天的一些学者所言 , 是 “ 不管青红皂白地逼供” 。
如果从桃杌或其他非该事件经历者的立场上看 , 即从陌生人的立场上看 , 张驴儿在公堂上 提出的证据和理由都更有道理 。 最重要的一点是 , 死者是张的父亲 。 一般说来 , 儿子毒死亲生 父亲的可能性尽管不是没有 , 但这种可能性要比窦娥或蔡婆婆毒杀张父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 正 如张驴儿所言 : “ 我家的老子 , 到说是我做儿子的药死了 , 人也不信” ( 1506 页) , 这是 “ 不存在 合乎情理之怀疑” 。 张驴儿准确地把握了普通人的心理 , 知道所有的普通人包括审理案件的官 吏 , 在这一点上 , 首先会更倾向接受自己的指控 。 其次 , 张驴儿的 “法庭辩论” 在普通人看来也更言之成理 。 在公堂上 , 张驴儿称蔡婆婆是 自己的后母 , 窦娥否认 , 但仅仅是否认而已 , 窦娥并没有提出任何有证据支持的辩驳 。 张驴儿 的证据是 “ 大人详情 : 他自姓蔡 , 我自姓张 , 他婆婆不招俺父亲接脚 , 他养我父子两个在家做
① 窦娥首先受到严酷刑讯 , 但窦娥挺住了 , 坚称不是自己下的毒药 。 这时 , 窦娥实际上 的证据 。
· 97 ·
中国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2 期
行为 ( 为免除婆婆受刑讯而委屈认罪) 的后果 。 窦娥的三个誓愿也不是在反抗封建秩序 , 而主要是希望借助超自然的 、 不可能发生的现象 来向整个社会证明窦娥无罪 。 如果其中有强烈的谴责和抗议的因素 , 那么也并非仅仅甚或主要 针对皇帝 、 衙门或官吏 , 而是针对着整个社会 。 因为 , 受 “ 亢旱三年” 之苦的并不仅仅是官吏 , 而是楚州当地百姓 。 这是一种社会的 “ 连带责任” 或 “ 集体责任” 。 从心理学上看 , 只有一个感 到自己被整个社会冤屈和放逐的人才可能对社会有这种强烈抗拒和挑战 , 才会这样愤世嫉俗 。 这种辨析其实并没有降低 《窦娥冤》 的意义 。 相反 , 在我看来 , 恰恰因为关汉卿 ( 或者是 这一故事原型的记录者或创作者) 没有像同时代的一般文人将类似的冤案仅仅归结为官吏的贪 污无能 , 《窦娥冤》 ( 以及故事原型) 才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 获得了一种真正悲剧的崇高感 ( 我 在这里使用的悲剧是古希腊意义上的 , 即人努力也无法避免的命运) , 才使得它得以在大量元代 公案剧中显得格外醒目 。 当然 , 我并不是说关汉卿已经洞察了这一悲剧发生的社会根据 。 他甚 至还多少有将悲剧归结为坏人 ( 张驴儿) 作恶的道德主义倾向 。 但是关汉卿毕竟没有把窦娥之 死归结为官吏的贪赃枉法 , 没有把对传统中国的司法制度的批判停留在政治道德层面上 , 因此 , 他的作品才为我们留下从法律制度的角度切入 , 深入思考一系列有关法理学和法律制度重要问 题的空间 , 也因此 , 更为深刻 , 更有力量 , 更有生命力 。
面对着行刑的刽子手 , 满腔冤愤无处可申的窦娥发出这种令天地 、 百姓战栗的誓愿 。 苦命 的窦娥 , 三岁母亡 , 七岁时父亲将她卖给蔡家作童养媳 ;长大成亲两年后丈夫身亡 , 窦娥本一 心伺候婆婆 , 谁料大祸天降 , 无赖张驴儿父子威逼她婆媳同他们父子成亲 。 窦娥坚决不从 。 张 驴儿本想毒死蔡婆婆 , 不料毒死自己的父亲 。 张驴儿以 “ 公休” 要胁窦娥 “ 私休” — — —顺了他 的淫欲 , 窦娥不愿 。 到官府衙门 , 张驴儿恶人先告状 。 为保护蔡婆婆不受刑讯 , 窦娥委屈地承 认是自己毒死张驴儿之父 , 被判死刑 。 面对死亡 , 坚贞的窦娥发下了这三桩誓愿 。 此后 , 竟一 一实现 。 两年后 , 做了大官的窦娥之父窦天章 , 巡视楚地 , 窦娥冤魂告状 , 冤案得以昭雪 。 这个催人泪下的悲惨故事 , 引发了历代观众 、 读者的诸多同情 。 现代以来 , 许多 《窦娥冤》 研究都利用剧中一些细节 ( 例如 , 审理此案的太守桃杌收取了 “ 诉讼费”) 强调窦娥或窦娥之类
⑤ 于制度的限制 , 由于天才人物的罕见 , 像包龙图这样有特殊才智的官吏是可遇不可求的 。
最重要的是 , 关汉卿在剧中也有意或无意地 — — —因此也是更有意义地 — — —展现出 , 即使像 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窦天章 , 一位廉洁 、 刚正的官员 , 如果不是有窦娥的冤魂以及冤魂的执著 , 如果窦娥不是他的亲生女儿 , 仅就证据而言 , 他对窦娥的案子也会做出与桃杌相类似的判决 。 与上述两点相联系 , 第三 , 一些学者牵强附会地拔高窦娥的觉悟 , 认定这一悲剧根源于封 建统治 。 一段最经常引用的唱词是 : “ 有日月朝暮悬 , 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 天地也 , 只合把清浊 分辨 ,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 …地也 , 你不分 好歹何为地 ? 天也 ,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 ” ( 1509 页) 。 许多学者鉴于在传统中国 “ 天” 有时或往 往同皇权联系在一起的 , 因此认定窦娥在反抗封建统治 , 特别是反抗皇权 。 抽象来看 , 这种解 释也有根据 ; 但是这种解释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 “ 天” 在传统社会中是专指 , 是专有名词 。 而事 实并非如此 , 否则 , 与关汉卿同时代的马致远的 “ 断肠人在天涯” 就会是一首反诗了 。 事实上 , 《窦娥冤》 本身就表现了窦娥对自己的悲剧根源有冲突的 、 前后不一致的理解 。 除 了前面的引文外 , 临刑前 , 窦娥对蔡婆婆说 , “ 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 , 不明不暗 , 负屈衔 冤” ( 1510 页) ; 之后 , 在向父亲申冤时 , 窦娥公开声称 “ 不告官司只告天 , 心中怨气口难言” ( 1514 页) , 又说 : “ 本一点孝顺的心怀 , 倒做了惹祸的胚胎” ( 1516 页 ) , 似乎是在反思自己的
② 但这是一种基于今天的语境对历史误解 , 把韦 ( 1507 页) , 后人很容易将此理解为贪污腐败 ;
伯定义的 、 更多同现代资本主义相联系的 、 领取固定薪俸的官僚制 ③视为一种无条件普适且应然 的制度 。 据学者考察 , 至少在元代初期 , 军官甚至州 、 县官吏都是没有俸禄的 , ④ 官吏在很大程 度上依赖收取诉讼费来维持生活甚至机 构的运作 。 而且 , 即使把 这种自谋生路 的做法界定为 “ 贪污” , 戏剧中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甚或细节暗示判定窦娥死罪是因为桃杌收受了张驴儿的钱 财 。 而且 , 最重要的是 , 为女儿窦娥平凡昭雪的窦天章也仅仅是认定 “ 州守桃杌 , 并该房吏典 , 刑名违错” ( 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 1517 页) — — —一种事实认定上的错误 , 从来没有认为桃杌是因 为收受了钱财而徇私枉法 。 其次 , 窦娥之冤也很难归结为官吏昏庸无能的产物 。 确实 , 同传说中其他廉洁 、 睿智的官 吏— — —例如包拯 、 况钟 — — —相比 , 这位楚州太守桃杌确实能耐不大 , 未能明察秋毫 。 但是 , 由
①
臧晋叔编 《 元曲选》 第 4 册 , 《 感天动地窦娥冤》 , 中华书局 , 1958 年 , 第 1510 页 。 此后引证此书 页码 均见于正文 。
· 96 ·
窦娥的悲剧 ① 窦娥在剧中似乎也有类似的概括 :在全 的冤屈是官吏贪污腐败 、 刑讯逼供和昏庸无能造成的 。
剧结束前 , 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 “ 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 , 将滥官污吏都杀坏 , 与天子分忧 , 万民除害” ( 1517 页) 。 通过这种概括 , 窦娥的形象因此被阐释为一种反抗的形象 。 然而 , 这种概括未必是关汉卿的看法 , 而更多是现代语境中学者有意无意的创造 。 我们必 须足够精细 , 将剧中 ( 哪怕是作者偏爱的) 主要人物的观点同作者本人的观点区分开来 。 如果 仔细考察 , 我们可以发现 , 窦娥之冤与 “ 无心正法” 的 “ 滥官污吏” 其实关系不大 。 首先 , 从剧中情节来看 , 窦娥之冤与官吏的 “ 贪污” 无关 。 不错 , 审理此案的楚州太守桃 杌上场诗是 “我做官人胜别人 , 告状来的 要金银” , 并且 称 “ 但来告状 的 , 就是 我衣食父 母”
一 、 悲剧是如何发生的 ?
要一领净席 , 等我窦娥站立 ;又要丈二白练 , 挂在旗枪上 , 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 , 刀过处头落 , 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 , 都飞在白练上者 。 … …如今是三伏天道 , 若窦娥委实冤枉 , 身死之后 , 天降三尺瑞雪 , 遮盖了窦娥 尸首 。
① … …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 , 从今以后 , 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
① 这种观点非常普遍 , 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 例如 , “ 如果 遇到一 个正直 的官吏 , 也 不至于 造成冤 狱” ( 陆 侃如 、 冯沅君 : 《 中国文学史稿》 ( 12) , 《 元曲通融》 , 山西 古籍出版社 , 1999 年 , 第 36 页);顾学颉 : 《 元人杂剧选》 《 前言》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8 年 , 第 12 — 13 页 。 ② ③ ④ ⑤ 顾学颉就这样理解 , 参见 《 元人杂剧选》 第 13 — 14 页 。 韦伯 : 《 经济与社会》 , 林荣远译 , 商务印书馆 , 1997 年 , 第 244 — 245 页 。 朱东润 : 《 元杂剧及其时代》 , 《 名家解读元曲》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1999 年 , 第 34 页 。 我曾从制度的角度论证了这一点 , 参见 《 清官的限度》 ( 未刊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