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章绪言

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章绪言


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内容
一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 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 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 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 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 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 二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 能力和动机;能力和人格。(心理过程) 外界 (一)认知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 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 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第三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辅导 第四章 大学生人际关系 第五章 积极心态的培养 第六章 大学生情绪管理 第七章 大学生挫折应对 第八章 创新素质的培养
第一单元
主要内容:
绪论
•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 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 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方法 • 保持阳光心态
双重人格
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 )是一种心因性身人份 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0年出版的 《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 “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 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 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一般说来,在任何特定的时 间阶段,内陆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此时 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 另一身份的痕迹。不定期一段时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 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 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 忘,仿佛从心理上另换了一个人。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 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当后继的人格开始“执政”时,原先 的主体人格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业已发生过的事情。 有关研究表明,多重人格的每一种人格都有不同的生理和 心理反应。它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家庭特 征;尚有不同的智商和视力;更甚者,有的对同一种药物竟也 有不同的反应。而尤具戏剧性的是,有些人格还可相互交换意 见,并合作进行各项活动。 过去认为,多重人格在人群中的比率是非常低的。但近年 的发现表明,多重人格其实并非那么少见。此症以女性为多, 其发病率通常为男性的三至九倍。
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内容
(四)能力和人格
•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
具备的心理条件。 • 气质:相当于平时所说的脾气和秉性,是 心理活动动力的综合,表现在心理活动的 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 性格: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 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9种人格类型
感觉、知觉现象
深度知觉(视觉悬崖装置)
视觉悬崖装置
• 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招唤婴儿,观
察婴儿是否拒绝从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 的深度知觉的发生。实验证明,出生六个月左右(甚至更早些)的婴 儿,尽管母亲向他(她)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均被拒绝。 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的能力。动物实验表明,凡是一出生 就会行走的动物,生后不久就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而生后尚需 经过一定时间才会行走的动物,则和人类的婴儿一样,要到会爬一段 时间以后,才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 • 吉布森和沃克(Gibson & Walk,1961)对36名6.5~14个月会爬的婴 儿进行了视崖测试,结果表明: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90cm 或更多),只有不到10%(3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 27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当深侧的方格图案距离玻璃板越来越近时, 就有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深滩;当视崖深度是26cm时,有38%的婴 儿爬过深滩;而1m时只有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 • 沃克(Walk,1979)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26cm时,68%的7~9 个月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0~13个月的婴儿只有23%。其结论是:1. 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2.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 不断发展;3.9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对婴儿视崖 研究还发现,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
完美型性格
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是一种人格特质,也就是 在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致表现的倾向。心理 学家Basco认为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的人通常有下列几种特 性: 1.注意细节。2.要求规矩、缺乏弹性。3.标准很高。 4.注重外表的呈现。5.不允许犯错。6.自信心低落。7.追 求秩序与整洁。8.自我怀疑。9.无法信任他人。
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内容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 情绪和情感指的是统一过程和统一现象,
只是分别强调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 面。 •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是脑的活动 过程,情绪可以用于人也可用于动物,情 绪具有情景性和易变性。 • 情感通过情绪来表达,情感也能制约情绪 的表达方式。
依赖性人格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 鲜,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 事极具代表性。 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 分高兴,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 捧在手上怕飞,含在口里怕化, 什么事都不让他干,儿子长大 以后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 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怕儿子 饿死,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 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颈上, 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一口。等他 们回到家里时,儿子已经饿死 了。原来他只知道吃颈前面的 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 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知觉、思维定势—(生活经验)
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内容
(二) 需要和动机 (饿了得吃,渴了得喝,累了得休息) 人的心理活动都有其内部推动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人 的需要。需要以欲望、要求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反映的是 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1. 自然需要(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获得性需要—通 过学习的来的) 2.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动机—内驱力 a. 有意识动机—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目的的动机。 b. 无意识的动机 —定势(知觉、思维定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