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关系调查
龙岗花苑居民邻里关系调查
调查目的:邻里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州城市精神中“融和”精神的体现。
通过调查研究苏州不同类型居住环境下的邻里关系现状,为创建和谐、圆融的邻里关系提供合理化建议。
调查时间:10年暑假
调查对象:龙港花苑200户居民
本次调查历时3周左右,对小区200户家庭进行邻里关系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情况。
调查方法:
1.访谈法。
采访社区中心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向其了解邻里关系现状和社区工作的经验和困惑。
2.问卷调查法。
(一)邻里存在的问题
邻里认知度普遍不高
社区居民回答“对邻居根本不关心”的人数比例最多。
这表明目前大家对邻居的了解已大不如前,居住环境越封闭、居住外来人口或“新苏州人”越多的社区邻里之间相互熟悉的程度就越低。
邻里关系以和谐为主
问卷中对于“邻里之间有矛盾吗?”的调查,回答“无矛盾”的居民占65%,“经常有矛盾”的占12%,“偶尔有矛盾”的占23%。
这表明我市邻里之间的关系总体比较和谐,有矛盾的占少数。
当矛盾产生时,74%的居民会主动去调和,互不理睬、任其发展的占12%,争吵两句就适可而止的占13.4%,而会动用武力解决的则占0.6%,可见居民对于解决矛盾的态度并不偏激,还是能够心平气和地与邻居交谈协商的。
邻里关爱互助有差异
在采访过程中问不少大人在遇到困难时会不会向邻居求助。
有54%的居民在遇到重大问题,举棋不定时会向邻居求助,从不求助的为28%。
其中,各种社区类型的居民遇到重大问题时求助于邻居的比例基本相同,从不求助的居民村镇最少,其余差不多。
在是否曾经帮助过邻居,有帮助过邻居和如果邻居求助会帮忙的居民各占40%,从未帮助过邻居的占20%。
这表明我们市民还是会或愿意帮助邻居的,但各社区类型的差异较大。
邻里交流以见面为主
调查结果显示,邻里交流途径主要还是见面交流,占72%%,通过社区中心交流的为17%,而通过网上论坛交流的只有3.6%。
这表明网络等现代化交流方式目前并不能成为主流,即使是在开发区中高档公寓内。
社区活动参与度很低
调查显示有参加过社区组织活动的居民为33%,未参加过的为67%,而开展活动最多的社区类型为开发区公寓和村镇。
这和邻里交流途径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其中,愿意参加社区组织活动的居民为49%,不愿意的为5%,不置可否的为46%。
数据表明参加过和愿意参加社区组织活动的居民相对较少,热情都不高,都未过半。
而回答不愿意参加的原因为没有时间的占67%,没有兴趣的15%,还有不清楚小区内是否有活动与活
动时间、地点的占18%。
(二)问卷调查案例:
“我搬到这小区来已经好几年了,到现在为止,别说认不到邻居姓啥,出门碰到的机会都没几次,更别说去串门了。
”6幢的王女士说。
3幢小张说,她的工作都是早出晚归的,每次回家时家家户户都大门紧闭,哪还有闲心去认识邻居哦?
熊先生相对而言,邻里关系还搞得不错。
“我们一层楼有6户业主,我有2户业主比较熟,大家出门碰到了还会礼节性的打打招呼,点点头。
”熊先生说,虽说一个很小的举动,但给彼此一种温暖、和谐的感觉。
“不要说打招呼了,只要邻居之间不吵架,不红脸,我就满足了。
”梦想和居业主万先生说,由于现在单元楼取消了密码,每次进门都要按自家房号,这样操作起来就很麻烦。
他经常遇到前面刚进去一个业主,他烦请对方给他开门,得到的回复都是,“凭啥子嘛?你是不是这里面的业主我都不晓得。
”说完,对方独自进了电梯。
“邻居之间陌生得很,又冷冰冰的。
还有一次,我家停水了,按了邻居的门铃,询问情况,对方门都不开,就在屋里有气无力的回一声,‘啥事嘛?有事就找物管,不要来烦我。
’”吃了闭门羹的万先生,窝火得很。
(四)问题总结
如今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淡化,门对门的住户居然都不认识,而且很多小区的房子都是空的,一幢楼就一两户业主。
其实这与当今的社会发展形势有很大关系,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导致了人们在压抑中度过,不回去理睬别人,也没那闲工夫。
另外,一旦发生什么纠纷,小到互相打架,大到上至法庭。
就为了一点点的小事就这样,何必呢。
有人说远亲不如近邻,但近邻未必就能够“救火”。
邻近的你,渐远的情。
为了解决这种不和谐的状况,小区应当建立活动场所,定期召开小区人员开会,让他们有彼此熟悉的机会,增进邻里关系。
也可组织各户的小孩去公园等地方游玩,这样社区关系就会更加和谐。
总之本次调查体会颇深,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难猜,如何搞好小区邻里关系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