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 人声的分类与声乐演唱形式

第2章 人声的分类与声乐演唱形式

第二章人声的分类与声乐演唱风格、形式【教学目标】通过具体声乐作品的听赏,感受不同人声种类的艺术魅力;了解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及原生态唱法的发声技巧、声音色彩、演唱风格和表演方式上的差异;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及其各自的艺术特点。

【教学内容】1、人声的分类2、声乐的演唱风格3、声乐的演唱形式;《黄河大合唱》【教学重点】四种演唱风格的区别;演唱形式的艺术特点;《黄河大合唱》【教学难点】人声分类对声乐艺术的作用【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新课教学第一节人声的分类一、声乐作品声乐作品由人声演唱的,叫做声乐。

就声乐来说,它是由歌声和语言相结合来传达思想感情,表现艺术形象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

声乐作品的体裁有多种,其中艺术歌曲在声乐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人声的分类根据人的性别和年龄,人声可以分为童声、女声、男声三大类。

根据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异可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等几个类别。

每一种人声的音域,大约为两个八度。

(一)童声男女儿童变声期前的嗓音。

可细分为童高音、童低音。

童声纯净、甜美、清亮、娇嫩。

(二)男声1、男高音:男声的最高声部,在各国细分为不同声种。

在歌剧发展史上,男高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男主角多为男高音歌唱家扮演。

(1)抒情男高音:抒情男高音强调音色的明亮,声音优美柔和,气息的流畅,擅于演唱歌唱性的曲调。

适合扮演未纯情王子、天真诗人、浪漫少年等角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2)戏剧男高音:音色强劲有力,富于英雄气概,擅于表现强烈的感情。

他在戏剧性或悲剧性特定情境中是通过声音和表情来显示出慷慨激昂的炽烈情感。

最著名的就是威尔第歌剧威尔第《游吟诗人》中的曼利可和《奥赛罗》中的男主角奥赛罗。

(3)假声男高音:假声男高音是运用假嗓来演唱,这是20世纪(阉人歌手灭绝之后)的特殊演唱方式,因此在歌剧中很少出现。

(4)强力男高音:强力的头声,抒情角色有更多的英雄性、戏剧性的表现,通过有力而洪亮的歌喉,把音乐推向高潮。

2、男中音:音域和音色介乎男高音和男低音之间。

男中音在各国细分为不同声种,如《我为祖国献石油》。

3、男低音:男声的最低音。

音色深沉、浑厚,擅于表现庄严雄伟和苍劲沉着的感情,在各国细分为不同声种,如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托斯卡》逃亡政治犯安杰洛提,《伏尔加河船夫曲》。

(1)抒情男低音:抒情男低音声音流畅、低沉,时而亦显轻快、抒情,富于歌唱性。

(2)戏剧男低音:还有专演丑角的滑稽男低音,声音轻巧灵活、节奏自由,与专演正派角色的庄重深沉的男低音形成鲜明的对照。

(3)深沉男低音:人声最低的声部。

音色重浊宽厚,表情庄重沉稳,往往被指派饰演地位显赫的角色:具有威望的父亲、神灵、国王、祭司、神父等。

(三)女声1、女高音:由于音色、音域和演唱技巧的差别,在各国细分为不同声种。

德国分为抒情、花腔、戏剧三类。

(1)抒情女高音:音色清柔,行腔连贯、舒展,擅于演唱歌唱性的流畅曲调,抒发富于诗意内在的感情,如《一杯美酒》、《我爱你,中国》。

(2)花腔女高音:声音轻巧灵活,擅于演唱快速音阶、颤音和装饰性的华丽曲调,表现欢乐热烈的情绪,如《威尼斯狂欢节》。

(3)戏剧女高音:19世纪后半期出现的音色类型,声音坚强有力,通过爆发性的大跳音程和夸张的节奏轮廓,表现强烈、激动、复杂、烦躁不安的情绪,擅于演唱戏剧性的宣叙调,《图兰多》中的图兰多。

2、女低音:女声的最低声部,音色浓郁、坚实、深沉。

歌剧中女低音演唱的角色不多见,通常不是主角。

歌剧中女低音的形象常与荡妇、懒婆娘、老年妇女等联系在一起。

3、女中音:音域和音色都在女高音和女低音之间。

较低女中音才被认为是真正的女中音。

在美声唱法最注重的宽、厚、亮的音色质地中,女中音更注重的是宽和厚。

女中音通常饰演不正派的女性,如卡门等,她们常搞出紧张情节,因此女中音的音色又带有戏剧性的色彩。

我国著名的女中音歌唱家有关牧村(《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德德码《草原夜色美》、梁宁《潺潺的泉水》等,流行歌手中有徐小凤《心恋》、蔡琴等。

第二节声乐的演唱风格根据发声技巧、声音色彩、演唱风格、表演方式上的差异,目前国内通常将演唱方法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近几年又有原生态唱法之说。

一、美声唱法又称柔声唱法,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意为“完美的歌唱”,“五四”运动以后传入我国。

特点是优美透彻、发声自如、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适于表现严肃、重大、戏剧的内容。

美声的发展与歌剧的诞生有密切关系,阉人歌手奠定了美声唱法的基础,歌剧的诞生和发展促使了美声的发展。

美声唱法自产生以来,经历了数百年发展,它既是科学的发声方法,也代表着歌剧发展中的—个重要的历史时代、一种音乐风格和一种歌唱风格。

二、民族唱法以本民族传统的民间唱法为基础的演唱方法,如中国民歌、戏曲的唱法,印度、日本民歌的唱法,早已形成其独特的发音、咬字、行腔的理论和规律。

三、通俗唱法在我国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

通俗唱法也可称为流行唱法,具有通俗性、自娱性等艺术特色,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

通俗唱法基本上用本嗓演唱的方法,声音自然,近似说话,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

很少使用共鸣,音量较小,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制造气氛,很注意话筒的使用方法和电声效果。

演唱中经常运用轻声、气声以及颤音、滑音、音色变化等装饰性技法。

通俗唱法以青年为中心,写青年,唱青年;青年唱,青年听。

风格多样:抒情的、民歌风格的、乡村风格的、校园风格的、摇滚风格的等。

通俗唱法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发声训练体系。

沙哑、干枯“狂唱”和矫揉造作的“嗲唱”应予以摒弃。

近年来,三种演唱方法有逐渐靠拢的趋势。

四、原生态民歌、原生态唱法“原生态”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它包含着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歌手、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等新说法。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而把很多民歌进行改编等则是原生态状况的变异,属于非原生态。

原生态唱法是区别于学院派民歌唱法的一种说法,学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原生态唱法却是一种原始的未加工过的唱法。

杨丽萍和她的《云南印象》把原生态表演发扬光大,从那时起,原生态才正式发芽;而央视“春晚”阿宝的出现,算真正使“原生态”有了正式的名分。

在“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原生态唱法被给予了和美声、通俗、民族唱法并列的位置,真正的列入了艺术的行列。

侗族大歌《蝉之歌》、哈尼族《竹筒歌》。

第三节声乐的演唱形式声乐作品从演唱的形式来看,有以下几类:一、独唱:男声独唱、女声独唱、童声独唱。

二、齐唱:两个以上歌者同时演唱同一旋律。

分为男声齐唱、女声齐唱、混声齐唱、童声齐唱。

三、对唱:两个或两组人一问一答的演唱方式。

四、重唱:两人以上的少数人同时演唱的形式。

每人唱一个声部,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分女声二重唱《深深的海洋》、男女二重唱《毛主席派人来》、男声四重唱《大海啊,故乡》等。

五、轮唱:由两个以上声部先后演唱同一个旋律,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此起彼落,节奏鲜明。

我国现代群众歌曲中常用轮唱这种形式。

按照歌唱者分组的数目分为二部轮唱、三部轮唱、四部轮唱,如《保卫黄河》。

六、表演唱:曲艺范畴中的一种表演形式,既有舞台表演技巧,又有唱腔。

一般以叙述为主,演出人数较少,道具简单,形式多样。

它与民间音乐及各地方言有密切关系,地方特色鲜明。

内容大多数是反映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物,很有教育意义和感染力。

《逛新城》七、合唱:集体演唱多声部音乐的形式。

演唱者分成几个声部,各声部所唱曲调一般互不相同,但融合为一个整体。

常有指挥。

1、分类:按声部的数目分为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等;按声部组合的音区、音色的不同,分为同声、混声两种。

同声合唱包括童声合唱《七子之歌》、女声合唱《踏雪寻梅》、男声合唱。

混声合唱以混声四部(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合唱最常见,如《阿拉木汗》、《游击队歌》。

无伴奏合唱,如《平安夜》。

2、合唱的特点(1)音域宽广。

合唱的音域是所有参与者音域的总合,可达到三个半至四个八度。

(2)音色丰富。

合唱中可包含男女高、中、低声部中所有的戏剧、抒情种类,还有每个人的不同音色,以及各种音色的不同组合情况。

(3)力度变化大。

从最弱的ppp到最强的fff,都是合唱所能够胜任的力度变化范围。

(4)音响层次多。

不同的声部组合、力度级别、音色变化以及不同的和弦及和弦转位等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和层次。

(5)表现力强。

合唱可以表现各种种类的作品,任何历史时期、任何情绪、任何风格的作品,都能通过合唱来进行完美的表现。

3、中国合唱的发展中国的合唱艺术是音乐领地中最年轻的家族。

黄自先生于1933年写的清唱剧《长恨歌》是最早的大型合唱作品之一;1939年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后很快传遍了全中国。

他的《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和《牺盟大合唱》都是各具特色的合唱作品。

新中国成立以后,合唱事业蓬勃发展,建立了许多专业性的合唱团体,业余合唱也十分活跃。

第四节《黄河大合唱》1、乐曲简介《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诗人光未然作词。

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2、创作背景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在延安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

之后,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3、作者简介冼星海(1905-1945),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贫苦船工的家庭。

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

1926年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考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考八巴黎音乐院,学习作曲。

4、结构介绍《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中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二部独唱)《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合唱)《黄河怨》(女高音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第四节钢琴协奏曲《黄河》1、创作掠影1968年10月的一张大字报中讲到中央首长接见中央音乐学院学生时说钢琴应弹京剧、弹《黄河大合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