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地下水情况

福建省地下水情况

福建省地下水情况根据降雨渗入补给量的方法计算,全省地下水资源总计在100亿吨/年左右。

地下水资源分布很不平均。

可开发利用的主要含水岩组为石炭系中统—二叠系下统碳酸岩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组,主要分布于闽西和闽西南地区,水量丰富、水质好,可作为农业、饮用和工业用水水源。

另外,分布于沿海岛屿和半岛的迎风海洋沉积的第四系风积、海积沙、砂砾含水层以及沿海各大江河的河谷两岸冲积—海积砂层孔隙潜水,水量较大、水质较好,地下水埋藏浅、开采方便,也可作供水水源。

广大地区的碎屑岩类、变质岩类和岩浆岩类裂隙水含水岩组,含水极不均匀,应用价值不大。

(一)形成与分布福建省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规律、补给、循环、排泄条件及动态变化等均受区域地质构造、地貌及气候等自然因素制约。

1.山区地下水本省山地丘陵主要由前震旦系、下古生界变质岩、上古生界沉积岩及中生界火山岩系和燕山期花岗岩类等组成,多构成中、低山地形,地下水类型为强烈循环的裂隙潜水和裂隙承压水。

山区地势高,坡度大,水系发育,沟谷切割剧烈、地下水循环不深、江水面积不大。

大气降水大部分为地表径流流失,导致各含水岩组富水程度较弱。

除石炭系中统—二叠系下统船山—栖霞灰岩岩组富水程度较强外,其他均属于富水程度较弱的岩组。

在构造断裂和脉岩穿插带、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的地段,则形成局部富水带。

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动态变化季节性明显,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为低矿化度的重碳酸盐水。

2.山间河谷盆地地下水多沿河谷分布,面积狭小。

盆地内部沉积了不同厚度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一般厚度不大,岩层富水程度较弱,但构造盆地富水条件较好。

3.沿海丘陵台地主要由花岗岩类和火山岩所组成,除局部地区有基岩裸露外,多为残积层所覆盖,厚度各地不一,地下水储存于残积层的孔隙和风化壳中,形成孔隙裂隙潜水。

由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岩层风化程度不同,含水层被分割为互不联系的水文地质单元,大气降水多成地表径流流失。

岩层透水性差,富水程度微弱,为本省缺水地区。

4.沿海平原地区主要分布于沿海各大河口平原和滨海各港湾地带,平原范围不大。

但是该区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接受了粗细叠置、厚薄不一、成因不同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它们的沉积规律是:在水平方向上,从山区到沿海由河相过渡到河海交互相或海相地层,颗粒由粗变细,厚度增大。

滨海平原除靠海岸和半岛迎风海岸地带上部为风积相外,大部地区上部为海相沉积,下部为河相沉积,一般构成两个含水层,除局部地区为孔隙潜水外,大多数为孔隙承压水。

全新世时,整个沿海平原曾没入海中,海水甚至伸入河谷数十千m,形成一系列水质不同、富水程度强弱不均的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

由于海水时进时退,即组成福建沿海独特的地下水类型,它的水化学分布规律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都有一定的分带现象,从山前到海滨由低矿化度重碳酸钠型水到高矿化度的氯化物型水。

5.岛屿区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类和中生代火山岩系及动力变质岩等组成,一些较大的岛屿还普遍发育着面积不等的第四系海相堆积物及厚度不等的风砂积层。

岛屿面积不大,多为岩石裸露,河流短小,降水后大部排泄入海,各自形成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

基岩岛屿地下水主要埋藏于节理裂隙、构造破碎带和风化壳中,地下水类型以构造裂隙水为主,泉水出露不多,含水微弱。

岛屿上的平原和海湾地带地下水主要储存于风积、海积层中,为孔隙潜水和局部承压水,地下水埋藏浅,富水程度强,为岛屿主要含水层。

岛屿地下水运动条件良好、循环途径短,地下水矿化度低,但由于受海洋气候的影响,水质类型为氯化物重碳酸钠型水。

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接受大气降水为主。

(二)含水岩组福建省含水岩组分布,除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承压水)及碳酸盐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组分布面积较小外,碎屑岩类、岩浆岩类、变质岩类裂隙水含水岩组分布最为普遍。

以碳酸盐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组含水程度最好。

松散岩类除零星分布的含水程度中等外,其他均为富水程度弱的含水岩组(见表3-9)。

1.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主要分布于沿海各大河口滨海平原、岛屿和山间盆地。

前者分布面积较大,后者狭小,呈零散分布。

按出露的地貌条件、地质岩性和富水程度,可划分为中等的、弱的、极弱的三种。

(1)第四系砂、砂砾卵石含水岩组①富水性中等的含水岩组(5~10t/h·m)分布于较大的岛屿、滨海地区的迎风海岸及港汊、现代河谷两侧和沙洲地带,如海坛岛芦洋埔、东山岛梧龙、漳浦六鳌半岛、古雷半岛及龙海浮宫、漳浦城关、闽江和晋江下游河谷两岸等。

芦洋埔平原含水砂层埋藏较浅,直接出露于地表,含水层厚度18~30m,潜水埋藏深度1.42~0.18m,单位涌水量5.10~8.1t/h·m,矿化度小于0.25克/升。

东山岛梧龙地区,含水层厚度2.38~12.36m,潜水埋藏深度0.34~2.13m,单位涌水量6.5~7.57t/h·m,矿化度小于0.1克/升,水质类型为氯化物重碳酸钠钙型水。

闽江河口平原,大部分上覆全新统海积淤泥层和下伏全新统冲积层和更新统冲洪积层,含水岩性为砂、砂砾卵石。

如闽江左岸第一含水层厚度11~17m,地下水埋藏深度1.3~3.0m,单位涌水量大于8.0t/h·m,矿化度小于1.0克/升。

第二含水层为更新统冲洪积层砂、砂砾石,含水层厚度5.6~17m,单位涌水量5.0t/h·m。

本含水岩组含水层埋藏浅、透水性强、地下径流条件好,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矿化度低,含水丰富。

但在滨海港汊地区因受残留咸水和海水倒灌影响,地下水径流排泄条件差,矿化度高。

表3-9福建省含水岩组富水程度分级指标表②富水性弱的含水岩组(1~5t/h·m)分布于河口平原和岛屿平原地区,如福州、海坛岛、东山岛等地。

含水岩组为全新统海积层、风积层和更新统冲洪积层等,构成孔隙潜水和承压水。

岩性为中细砂、粉砂、粘质砂土和含泥质砂砾石等。

含水层厚度各地不一,富水程度差异较大。

一般含泥量少、颗粒均匀、结构松散、孔隙率大的,含水层厚、补给范围大、分布面积广、富水程度较好。

如:东山岛白埕地区含水层厚度7~12m,地下水埋深0.36~2.0m,单位涌水量2.1~4.4t/h·m,矿化度小于0.2克/升。

平潭城关含水层直接出露地表,岩性为中细砂,厚度8~13m,地下水位埋深0.5~1.2m,单位涌水量1.3~1.4t/h·m,矿化度小于0.5克/升,水质类型为氯化物重碳酸钠钙型水。

含水层埋藏浅,地下水循环、补给条件较好,水质好。

反之,富水程度弱。

③富水性极弱的含水岩组(<1t/h·m)分布于滨海平原、河口平原、海湾洼地和沿海丘陵台地及山间盆地等。

含水岩组主要为全新统海积层、冲积层和更新统冲洪积层、残积层,岩性为中细砂、粉砂、淤泥质砂、砂砾卵石、粘质砂土和含泥质砂砾卵石等。

滨海和河口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由西向东和缓倾斜,海拔在5m以上,为全新统海积平原,上部为海积层,多被粘性土所覆盖、地下水渗漏、补给、排泄条件较差,含水层较薄、含泥最多、含水微弱。

区内因受海水影响,具有残留盐分,地下水矿化度普遍较高,接近海岸附近的矿化度3~8克/升,局部地区可达10克/升以上,为高矿化氯化钠型水。

靠近山麓边缘地带,因成陆时间较早、经淡水长期冲洗,地下水有所淡化,矿化度1~3克/升,为氯化物重碳酸钠型水,如长乐平原全新统海积层,含水组岩性为淤泥质中细砂。

第一含水层厚度4.5~12m,第二承压含水层为更新统冲洪积层,岩性为含泥质砂、砾卵石,含水层厚度5.09~12.68m,地下水埋藏深度1.0~1.8m,上下混合抽水单位涌水量0.46t/h·m。

矿化度1~5克/升,据长乐吴星钻孔资料,上部为13.8克/升,下部为4.4克/升。

滨海海湾洼地区分布着原生盐渍土,土壤内有氯化钠和可溶盐,主要受海水侵渍之故,形成高矿化盐水,分布面积狭小,含水层较薄,矿化度较高。

如宁德樟港南埕矿化度11.0克/升,福清前垣矿化度12克/升,龙海港尾新厝矿化度22.6克/升,惠安山腰矿化度高达35.29克/升。

平原区含水层较薄,富水程度极弱,水质差,尤其是滨海洼地多为高矿化度咸水,无供水意义。

丘陵台地广布于闽江以南沿海地区,海拔15~60m,台面略向海倾斜。

沟谷切割成丘陵状起伏地形,切割深度一般小于10m,为花岗岩类和火山岩风化的残积砂质粘土、粘质砂土所组成。

岩层含水微弱,为本省缺水严重地区。

厚度变幅大,从几m至数十m不等。

通常丘陵顶部较薄,低洼处较厚,约10~30m,并向半风化岩石过渡。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部分为孔隙裂隙水。

由于地形、风化层厚度和风化程度不同,导致水文地质条件不一致,通常为不连续的含水层。

地下水位埋藏深度随地形而异,一般为1~8m,深者可达十余m。

沟谷洼地地下水位较浅,水量较大;丘陵台面水位较深,水量微弱。

泉水常见流量一般小于0.05~0.36t/h;单位涌水量0.05~0.72t/h·m,矿化度0.2~0.5克/升,水质类型为重碳酸氯化物或氯化物重碳酸钠钙型水。

补给来源除部分靠基岩裂隙水补给外,主要为大气降水。

地下水动态季节变化显著,雨季时,地下水位显著升高,旱季时水位普遍下降。

本区富水程度弱,地下水埋藏浅、变化大,但水质好。

山间河谷盆地数量多,但面积小,多不超过10平方千m,如浦城、建阳、建瓯、邵武、永安、上杭、武平、古田、福安、德化、平和等。

盆地内多有溪谷纵贯,自成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

含水岩组为全新统冲洪积层,岩性为含泥质砾卵石层,多形成一级阶地,常与下伏更新统冲洪积层组成一个含水层。

含水层厚度各地不一,一般中低山地中的盆地含水层较薄,低山丘陵区的盆地厚度稍大,但多不超过10m,个别地区大于60m。

从盆地边缘向平原中部厚度变大,富水程度较好,盆地边缘地带富水程度较差。

地下水位埋深0.5~2.6m,单位涌水量0.72~1.0t/h·m。

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河水补给,地下水动态变化显著。

(2)新第三系富水性弱的砂、砂砾含水岩组(<1t/h·m)主要分布于闽南漳浦佛昙、深涂、十二路、白塘、镇海一带。

含水层岩性为半固结状砂、砂砾所组成、与玄武岩互层。

上部与第四系松散岩层直接接触的水量稍大,据漳浦西雄钻孔资料,上部第四系为泥质砂砾夹薄层粘砂土,含水层厚度13.24m,地下水位埋深3.24m,钻孔单位涌水量3.1t/h·m,矿化度0.1克/升,水质类型为重碳酸氯化物钠钙型水。

2.碎屑岩类富水性弱的孔隙裂隙含水岩组(小于1t/h·m)本含水岩组包括上古生界和中生界的砂岩、砾岩、粉砂岩、石英砂岩及新生界第三系下统紫红色砂砾岩、泥质粉砂岩等,多形成中低山地形。

地下水类型为强烈循环的裂隙潜水和局部层间裂隙水,裂隙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