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04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立刻
15-16
重大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8
可接受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时治理
< 4
可忽略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
需保存记录
5.9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方法之LEC评价法。
该方法用于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危害性。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5.8.2识别作业活动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通常要划分作业活动,作业活动的划分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部门划分或者将上述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划分。进入受限空间,储罐内部清洗作业,带压堵漏,物料搬运,机(泵)械的组装操作、维护、改装、修理,药剂配制,取样分析,承包商现场作业,吊装等皆属作业活动。作业活动划分后,应填写《作业活动清单》。
5.2
5.3
5.4
5.5
5.5.1
5.5.1.1风险控制的技术措施:
消除风险的措施;
降低风险的措施;
控制风险的措施。
5.5.1.2风险控制的管理措施:
制定、完善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
制定、落实风险监控管理措施;
制定、落实应急预案;
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
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机制。
5.5.2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
5.1.3.4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已接受任务的培训;
5.1.3.5作业指导书或作业程序;
5.1.3.6发生过有关的事故经历、作业环境检测结果等。
5.2选择危害识别方法
评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工作危害分析(JHA)、危险源评价分析分析(LEC)。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
5.1.1评估小组应首先识别出本单位风险评价的范围,过程中应包括考虑以下方面:
1.
2.
3.
4.
5.
5.1.
5.1.1.
1
2
3
4
5
5.1
5.1.1
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异常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5.4评价风险和影响
评价小组应对所识别的危害事故、事件或环境因素加以科学评价,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具体步骤包括:
4)
5.4.1决定所识别的危害及影响发生的后果有多严重,重点考虑法律法规要求、伤亡程度、经济损失、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持续时间以及对分公司形象的影响;
各单位应根据以下条件,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
5.5.2
可行性、可靠性;
先进性、安全性;
经济合理性;
技术保证和服务。
5.6更新危害及风险信息
在日常工作中要不间断地使用危害识别的方法开展风险评价工作,根据不同活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识别方法,如下表所示:
作业
频率
方法
日常作业活动
不间断进行
工作危害分析(JHA)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5.10.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暴露
5.10.3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
10人以上死亡
40
3~9人死亡
15
3.2事故:造成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事件。
3.3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事情
4职责
4
4.1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全面推行开展安全生产危害辨识工作并指导、审查、批准;负责审查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方案。
4.2总经办负责组织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指导各单位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组织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方案的审查。
5.8.3.2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级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人员
财产损失(万)
停工
企业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部分装置/设备(>2套)
重大国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25
2套装置/设备停工
行业内、省内影响
3
不符合上级公司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5.4.2评价发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重点考虑危害发生的条件(比如正常、异常或紧急状态发生)、现场有否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品、应急措施、监测系统、作业指导书、员工培训)、事件或事故一旦发生,是否能发现或察觉,同类事故以前是否发生过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5.4.3评价风险。结合所辨别的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其风险的大小以及是否可以容忍的风险;
5.8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方法之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8)
工作危害分析(Job Hazard Analysis)是一种安全风险分析方法,适合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制定控制和改进措施,以达到控制风险、减少和杜绝事故的目标。
5.8.1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是风险评价工作的基础,只有全面、细致的识别出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才能进而对这些危害因素进行定性或定量的风险分析和评价,再根据风险严重程度制定和落实控制措施。开展工作危害分析,应首先识别作业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
5.8.3JHA评价准则
9)
5.6
5.7
5.8
5.8.1
5.8.2
5.8.3
5.8.3.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标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发生或预期情况下发生
>10
1套装置/设备停工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企业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
<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公司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形象没有受损
5.8.3.3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R),R=L*S,
风险度
风险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风险分值D=LEC。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10)
5.10.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以预料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险源、人员暴露的危险环境(火灾、爆炸、中毒
定期进行
危险源评价分析(LEC)
5.7在下列情形下危害记录应及时更新:
6)
7)
5.7.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5.7.2操作有变化或工艺改变;
5.7.3有新项目、加工过程或产品;
5.7.4有因事故、事件或其他来源的新认识和理解。
如果没有以上所描述的变化,也应至少一年内进行一次评审或检查危害识别结果。
5.4.4对所识别的不可容忍的风险以及重大风险进行汇总,编制《重大风险信息记录表》。
5.5风险控制
一般及一般以上风险必须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消除、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潜在事故的发生。对各单位辨识、评价出来的重大或不可容忍,单独制定管理、控制、改进方案,报公司审查。
5)
5.5.1风险控制措施的内容
人为因素,包括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5.1.2在确定评价范围后,评价小组可按下列方法,确定评价对象,按对象排查风险,形成《风险点排查清单》
5.1.2
5.1.2.1按生产流程的各阶段;
5.1.2.2按地理区域或部门;
5.1.2.3按设备、设施;
1~2人死亡
7
严重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