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化开发方法

结构化开发方法


×× ×× ×
第一层代码
第二层代码
第三层代码
层次码的主要优点是能明确地表示分类对象的类别, 编码本身有严格的隶属关系,同时有较好的柔性。主 要缺点是当层次较多时,编码位数较长,冗余较多。
③特征组合码(区间码):它是将分类对象按其
特征或属性分成若干个“面”,每个面内的诸类目按
其规律分别编码,“面”与“面”之间的编码没有隶
特征组合码又可分为以下类型
■多面码。一个数据项可能具有多方面的特性。如果 在码的结构中,为这些特性各规定一个位置,就形成 多面码。例如,上表的机制螺钉编码
属关系。例如,若将螺钉按材料、直径、形状及表面
处理四个方面分类,则螺钉的编码就是这四个方面编
码材的料集合。 螺钉直径
螺钉形状
表面处理
1-不锈钢
1-Ф0.5
1-圆头
1-未处理
2-黄铜
2-Ф1.0
2-平头
2-镀铜
3-铜
3-Ф1.5
3-六角形3-镀锌4-四角形4-镀铬
例:“2123”表示黄铜,直径0.5,平头,镀锌
1)编码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唯一地标识 对象,二是便于系统进行分类统计工作,三是 将定性的东西定量化。
2)编码的原则
■惟一性
■规范性
■柔性(灵活性)
■兼容性
■简短性
■可识别性
3)编码的方式
①顺序码:即将顺序的自然数或字母赋予编码对象。 如:“1”表示男性,“2”表示女性。 顺序码的优点是 短而简单 记录的定位方法简单,易于管理、但这种码
(B)
A、主要内容包括对现行系统的目标、主要功能、组织 结构、业务流程、数据流程的调查和分析
B、目的是明确系统开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目标,论 证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C、重点在于对系统内容进行详细具体了解 D、主要任务在于理解现有业务问题和信息需求
结构化开发方法
系统设计
本讲主要内容
系统设计的目标 系统设计的步骤及内容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子系统划分 代码设计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设计 输入/输出设计 模块功能与处理过程设计 用户界面设计 系统设计报告
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都处在不 断发展变化之中,这也要求软件系统随计算机软、硬 件的更新换代而更新换代。
3)系统本身存在不足和错误。
二、系统设计的步骤及内容
系统设计的主要依据是系统分析报告, 采用的方法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结 构化设计方法,其基本步骤 如下:
明确人 机分工
没有逻辑基础,它本身不能说明任何信息的特征,不
便于分类统计。此外,新加的代码只能列在最后,删
除则造成空码。因此,该码适用于无须进一步分类的 对象,或作为其他码分类中细分类的一种补充手段。
②层次码:它是按对象的从属、层次关系为排列顺
序的一种编码方式。编码时将代码分成若干层级,并 与分类对象的分类层级相对应,代码从左至右,表示 层级由高到低。每个层级的编码可采用顺序码。
3)提供检错及纠错功能。 4)提供简洁、明了的操作提示或在线帮助功能。
4、易维护性
系统的易维护性指系统容易修改的程度。它是目前软 件设计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系统是否具有生命力 的保证。引起系统维护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系统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市场的变化,企业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发展目标 等都将随之而变化,因而必然导致企业对软件的需求 发生变化;
系统信 息设计
软件结 构设计
模块 设计
1、明确人机分工
系统分析阶段所确定的系统需求并非都适合用计算机 来完成,因此在系统设计阶段应依据人与计算机各自 的特点,合理进行人机分工,使系统的总效用达到最 优。依据人与计算机各自的特点,在进行人机分工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对大量重复性的数学运算、统计、汇总、分类等工 作,应尽可能由计算机完成。
上讲复习测试题
系统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B )
A、计算机设备性能 B、管理业务状况 C、资金来源 D、MIS的运行效率
上讲复习测试题
U/C矩阵方法的主要作用是( D )
A、简化设计工作 B、对原系统数据流程图进行分析 C、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D、划分子系统
上讲章复习测试题
下面对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描述不正确的是
3、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主要指用户操作系统的方便程度,具体指人 机接口是否友好、方便、简捷。因此,在设计界面人 机接口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设计的界面及操作方式应尽可能直观、逼真、清晰, 且又符合用户的习惯,操作方便。
2)尽可能减少系统的输入量,尤其是汉字的输入量, 做到一次输入,多次使用。其好处有两点:一可减少 输入量,二可减少输入错误。
2、可靠性
系统的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抵抗异常情况的 干扰、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能力。从设计的角度来说, 提高系统可靠性就是要提高系统的检错、纠错、容错 及排错的能力,同时还应保证系统具有故障恢复的能 力。因此,在进行系统设计时通常应考虑以下问题:
1)设计中应避免软件中的逻辑错误; 2)在人机接口中要提供检错、纠错的功能; 3)对可能的错误应进行容错设计; 4)必要时可提供日志及信息跟踪功能; 5)设置必要的权限控制,防止越权操作。
一、系统设计的目标
1、运行效率 运行效率主要指系统的处理能力、运行时间和响
应时间。处理能力是指单位时间内系统所能处理 事务的多少;运行时间是指系统完成某种任务所 花费的时间;响应时间是用户向系统发出一项请 求后到系统返回结果所需的时间。
影响系统运行效率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硬件 和软件两部分。在硬件方面,主要是CPU的速度、 内外存配置及系统结构。在软件方面,主要是体 系结构方面的问题,具体包括软件结构或程序调 用关系、系统数据的结构及分布、临时文件的组 织和数量等。
2)对各种成熟的、标准化的、规范化的工作,即概念 精确的工作,应由计算机来完成。
3)对于那些概念模糊的、或依据人的不稳定性经验而 进行的处理工作应由人来完成。
2、信息设计 ——编码设计
编码就是以数或字符来代表各种客观实体。在 系统开发过程中,编码设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 问题。一个良好的编码系统可以减少对信息进 行重复采集、加工、存储的情况,最大限度地 消除因对信息的命名、描述、分类不一致所造 成的误解和分歧,减少一名多物、一物多名等 混乱显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