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
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五七言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
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三颗才贯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明星外,还有多如恒沙河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王维便是其中熠熠闪光的一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空灵的诗歌世界。
2、同学们看黑板上“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
”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诗佛王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佛王维,感受一下他的《山居秋暝》的独特魅力!
3、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从“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诗经》,到被尊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唐代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通俗晓畅的白居易的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他笔下那种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牧歌式的田园隐居生活。
二、介绍相关文学常识:(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出示课件)
1.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以王维40岁左右为界。
前期有积极的人
生态度和政治抱负,热情,开朗,雄心勃勃。
他在这时期创作的政治诗和边塞游侠诗,洋溢着青春朝气和理想光芒,饱含情韵。
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
他又喜绘画,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后代研究王维的学者亦称其为“诗佛”。
这种称谓意在说明王维的诗歌中充满禅机和佛老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化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2、山水田园诗:
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晋陶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而宁愿隐身山林,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三、朗诵诗歌:
1、听范读
2、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
4、配乐齐读
四、初步感知:
1、诗题解读:“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山中居所秋天傍晚景象。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秋暝”秋天的傍晚。
2、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明确:山村傍晚秋景图。
五、描绘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既然说“诗中有画”,那么全诗向人们展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1、结合注释翻译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2、分组描述画面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静景)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动景)第四幅“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动景)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动景)
3、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
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
非常幽静,清新,恬然。
4、总结: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山中景色令人陶醉。
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带感情朗读。
六、体会诗歌的主旨:
1、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诗人笔下清幽明净的山景、淳朴和谐的民风,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因而愿意归隐于此。
那么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
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
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出山去的。
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纯朴的生活是他的理想境界,他又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所以选择隐居。
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主题:作者通过写美丽恬静的山中景色,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七、深入鉴赏: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不空,山中有人,有树,有水,为什么诗人
写此山为“空山”?
结合诗句理解: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明确:
“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的是一种心的空明与纯静。
所以空山不是空空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八、课堂小结:
《山居秋暝》以精确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幽静清新的美好山村图画。
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山水诗主要艺术特色:清新、明丽、蕴蓄,饶有情致,富有生气。
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予以刻画,构成优美的意境。
同时,作者又善于赋予静态的画面以动态和音响,把画面、声响、动作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使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九、课下作业:背诵默写全诗。